浅议企业入世后,强化成本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管理论文,入世后论文,策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企业入世后将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企业如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回答是:练好内功,强化成本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一、要树立成本管理的理念
(一)培养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成本企画”(Target Costing/Cost Design,TC/CD),它的宗旨是:与其设计合理的目标,不如设计理想的目标。也就是说成本意识具有追求极限的“理想性”。这种无穷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
(二)敢趟成本效益。成本效益可以理解为“为了省钱而花钱”,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如引进新型设备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从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为未来“增效”而重构成本效益行为是极为的重要的。它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
(三)提倡成本避免和成本节约
所谓成本避免就是指早期避免成本发生,即从管理的源流来挖掘成本降低潜力。其基本思想立足于预防。所以我们应对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产品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发生的成本设定目标值进行先期控制。
所谓成本节约是力求在工作现场不徒耗无谓的成本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未来发生的成本支出。
(四)把握成本核算的范畴。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中心也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而现代成本核算不仅仅局限于为产品设立成本目标,而且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计算对象已从产品部件实物对象扩展到抽象的功能对象;计算基础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计算内容也并非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采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计算方式既可采用各成本要素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征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
二、要加强成本管理控制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过程以成本节约和成本避免这两种基本思想,综合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的多样化手段实施成本控制。着手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从宏观上加强成本管理控制
1、完善成本管理法规体系,使成本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自1992年以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其中不少内容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使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规范化。
2、建立社会审计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真实性。当前成本核算上存在着错弊虚假问题,使成本管理实施有障。
3、布局合理的经济模式,使资源配备具有有效性。我国自然资源条件差异较大,东西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的经济模式,使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成本极小化。
4、调整产业结构,使成本组成具有合理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尤其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加工工业规模偏大,技术水平和本专业化程度偏低,有些行业盲目发展,产大于需,有些行业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使产品成本较为合理。
5、改革现有体制,使市场竞争更趋于公平性。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大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在金融、价格、流通领域,还存在着不畅问题,使成本管理困难,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二)从微观上加强成本管理控制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的算账报账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账、不重视事前预算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重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等新观念。
2、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和提高。
3、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应用电脑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务,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为成本管理提供条件。
4、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没有组织,企业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合理的组织是成本管理的保证。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培养一支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关键。
三、要建立科学的系统成本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的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其主要框架如下:
(一)适时生产系统。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问题。适时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生产系统。即企业根据顾客定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是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是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可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
(二)设计产品。产品设计对成本有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施“零缺陷”作为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查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至最低,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四)理想的作业链。它是适时生产系统条件下实现的,是产品生产成本实际发生阶段,是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所以要建立理想的作业链。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而企业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我们要建立理想的作业链,就是要求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尽可能使作业共享,尽可能使每项作业完成时间最少,最有效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成本最低。
(五)作业成本法。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时,间接费用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对象。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来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更为准确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并能及时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设计能及时得到改进,从而更好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