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中的失业与通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按一些人说法,新经济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举世瞩目的“新经济”现象,源自美国,在经济合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特征,在多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其中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质疑就是一典型例。正如有人所提出的,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事实上,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的4.1%,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还有人提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增长、低通胀率与低失业率并存,表明了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消失。
从现象上看,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以来持续增长, 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繁荣时期的记录,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传统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通胀和失业的反向变动的关系确实不见了,或者说菲利斯曲线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认为,答案仍然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框架中寻找到。
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是由于1958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 )通过整理英国1861年至1957年的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所发现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可表示为:△W[,t] = f(U[,t])。其中,△W[,t]表示t时期的货币工资增长率,U[,t]表示 t时期的失业率,二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把这样一种关系用曲线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菲利斯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中横轴表示失业率,左面的纵轴表示通胀率,右面的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图中的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表明货币工资上涨率或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反之亦然。当失业率为4 %时,货币工资上涨率亦为4%,通胀率为1%,而失业率为5%时, 货币工资上涨率为3%,通胀率为0。
这条负向倾斜的菲利普线曲线存在,有以下二个前提条件:
第一,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有反方向变动关系。英国经济学家利普赛(Lipsey)提出,货币工资上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指数,对劳动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即失业率越低,雇主间的竞争会驱使货币工资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上供给越是超过需求,货币工资上升就越少。
第二,物价不仅与货币工资有关,与劳动生产率也有关。根据成本加成定价原理,产品价格要由成本决定,而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样,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变动的关系必然成为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失业率高时,通胀率就低,反之亦然。然而,通胀率与货币工资上涨率并不是同一的,二者的差额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3%, 货币工资率也增长3%,就不会引起物价上升。可用一个简例说明这一点。 假定工人每天平均工资50元,人均产量5件, 则每件产品的劳动工资成本为10元。假定劳动生产率上升50%,即每人一天产量平均7.5件, 工资也从5元上升为7.5元,则每件产品中工资成本仍为10元。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产品价格就不会因工资上升而上升。只有当货币工资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物价才会上涨。所以上图中左纵轴中的刻度比右纵轴上的刻度少3%,就是因为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为3%。
根据此二条件,我们来考察美国90年代以来的情况。
二
首先考察经济高增长、低失业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高增长。通常说来,经济高增长意味着劳动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就会引起货币工资率上升,然而,90年代以来美国的状况却不是这样。美国在迈向新经济的进程中,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明显下降,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工人的货币工资增加很少。美国从八十年代初起十五内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通胀并未出现, 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工资没有多少增加。据美国政策研究所在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由于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美国工人并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多少实惠。经济增长的成果哪里去了?到高收入阶层口袋里去了。报告显示,1965年时,一般总裁的收入大约是普通产业工人的20倍,到1989年达到56倍,1997年达到116倍。据1999年另一份报告:90年代以来, 美国大公司主要行政人员收入增长481%, 而从事生产的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提高28%。结果,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更大了,目前,最富有的高收入阶层只占总人口的1%,却控制了美国39%的家庭财富,93 %的财富集中在属于高收入阶层的1/5的人手。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纯资产超过了约占4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纯资产总和。出现这种情况,是传统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的新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
第一、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知识要素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企业发展将主要依靠那些人数只占很少一部分的杰出人才,而再不是广大普通员工。企业需要不断激励这些杰出人才,以利用他们的才智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了。大量事实证明,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公司总裁为首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为了有效激励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大多采取股票期权的分配方式。股票期权制度使美国众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了公司股票的大量份额。有关统计显示,仅1997年,美国一些大公司的执行总裁就大约掌握了美国众多公司发行股票总量的13.2%,它是1989年这一数字的两倍。股票期权送到高级管理人员手中目前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 而股票期权发行数量增长最快的还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既然高级人才地位大大提高,普通员工地位大大下降,那么,经济增长过程中广大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就毫不奇怪了。
第二、新经济时代工资增长缓慢与新的企业制度分不开。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以扩大市场可以说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金科玉律。但是,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降低成本遇到的一大障碍常常是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这是因为,在传统工业企业中,劳动者仅仅是雇员而不是企业的主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利益,他们要求的是工资最大化,但企业的要求是利润最大化,增加工资必然要损失利润,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企业如果想降低产品价格以增强竞争力,不降低工资,就得降低利润,不降低利润,就得降低工资。传统的工业企业制度很难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捆到一起。正因为如此,一旦总需求上升,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工人就会要求加工资,如果企业不想因此减少利润,就只能通过产品涨价来解决。因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与传统企业制度有关。但新经济时代企业分配制度发生了变化。由于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要素。知识是装在人的脑袋里的,是跟着人走的,不象机器设备那样只能固定在企业里。普通的劳动者又都只是机器的简单操作手。企业解雇一批工人,工人并不会把机器带走,换一批工人来操作机器,并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多大影响。但知识这个要素由于跟人联在一起,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获得了知识需要得到相应报酬,否则,有知识的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就不会使知识这一要素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可能把知识用到其他地方去,把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专门技术泄漏到外面去,给企业造成损害。因此,以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的新经济时代里的企业,会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要求掌握知识的员工能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除了给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工资和奖金,还给以股权,尤其是股票期权,这是一种能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紧紧捆在一起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员工工资和企业利润就不再象过去那样对立,因为利润增加了,员工凭股权也可多得一份。因此,他们就再不会象过去那样拼命要求增加工资。他们懂得,增加工资不仅减少了利润从而相应减少了自己从股权中得到的一份收益,还会增加产品成本,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股票期权的办法会激励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千方百计为争取企业的长期成长与长远发展而努力工作。企业成长了,经济发展了,他们的收入和财富会增长,尽管工资没有多大提高。于是,这种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相容的制度就转变为一种能使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的制度。
三
再考察美国这些年来生产率提高的情况。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企业纷纷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近10年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为2.2%。众所周知, 美国“新经济”主体是以微软、因特尔等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企业,其技术和产品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学特征:产品生产得越多,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产品价格也越低。这是高科技产品尤其是信息产业的产品与传统工业产品的重大区别。传统的工业产品是资源消耗型的。比如说,纺织品生产需要棉花,而棉花生产需要土地、劳动、资本,汽车生产需要钢铁,钢铁生产需要矿藏、资本、劳动,食品生产也离不开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所有这些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因此,产品生产得越多,消耗资源也越多,有关资源稀缺程度就越严重,于是,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就会越高。尽管批量生产比零星生产成本低,从而大规模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会使生产成本下降,但企业生产规模总有一定限度,规模扩大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下降,但组织成本可能上升,因而规模报酬就有可能从递增转向递减。因此,传统经济理论在描述传统工业产品的生产时,总认为边际成本递增是一种规律性现象。边际成本递增会影响平均成本变动,进而影响产品价格变动。这是资源稀缺性表现。然而,知识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性质。例如,网络产品的特点是,一旦网站建立起来,信息经过收集、处理在网上提供出来,则使用的人越多,其成本就越低。许多知识产品具有明显的外溢性。比如,一户人家安装了一部电话,即使每月一个电话也不打,也得交一定的费用。打得越多,平均分摊到每个电话上的成本就越低。安装了电话,不但方便了自己,而且也方便了别人,否则,别人要传递一个信息给你,就得写信,或跑到你家来一次,这时间成本和效率的损失就很大。因此,装电话不但会使自己得到节省交易成本的收益,也使别人得到这种收益。这就是装电话的“技术溢出效应”。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有这种“技术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的成本和价格的递减,有力推动传统产业部门对他们的使用。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科研领域,使传统产业部门的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新产品出现。过去几年中,美国经济增长中,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而建筑业、汽车业这些传统的支柱产业的产品只占到14%和4 %左右。
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劳动生产率多年来不断提高,这就大大减轻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出现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下降而又是低通胀的局面。
综上所述,美国新经济发展进程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失业和通胀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并没有引发货币工资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有明显上升,而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都源自“新经济”。“新经济”实质上是知识经济,是知识要素取代传统的劳动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传统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才使失业和通胀交替的局面有了改变。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有重大意义:
第一,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远远没达到象美国这样高的程度,信息产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发展速度尽管很快,前景光明,但毕竟都属起步阶段,其产值在GDP中比重很小, 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作用还不大,传统经济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绝对优势,在这样情况下,传统经济理论还有很大适用性,比方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水平过低,通货膨胀确实难以发生,但就业形势会显得十分严峻。反之,如果经济发展势头过猛,就业压力固然会减轻,则又容易引发通胀。
第二,在发达国家,甚至在美国这样的“新经济”源头国家,一旦出现来自总需求或总供给方面的重大冲击,通胀与失业的交替现象仍有可能出现。比方说,如果石油价格进一步大幅飚升,引起大部分产品成本和价格上升,经济增长可能受到重大打击,失业就可能会增加,或者经济增长势头过猛,使劳动力市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也可能使通胀率上升。这里面,关键问题是引发通胀的因素能不能被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导致生产率提高所抵消。正因为这样,美国去年六月份以来六次提高利率,目的就是怕经济过热可能使通胀死灰复燃。
标签:新经济论文; 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失业率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 通胀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