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原生家庭之伤
李宜英 牛余凤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知识的普及,“原生家庭”成了媒体舆论中的热门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自我评价、观点态度、人际互动、婚恋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原生家庭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查阅资料中的心理学案例,探究走出原生家庭之伤的有效路径,进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个体人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 原生家庭之伤;表现;根源;措施
任何父母对子女并非出于滋养或爱护的言行举止,或者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我们都可以称为“原生家庭之伤”。[1]
一、原生家庭之伤的表现
(一)身体之伤
在中国,体罚和身体虐待常被混为一谈。体罚是父母对于特定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措施,是父母事先与孩子商量好的规则,而身体虐待却是指突如其来的暴力。虽然体罚和虐待都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愤怒表现,但体罚的目的是帮助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体罚有度,不会随父母的情绪而发生改变。而实施身体虐待,主要是父母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因此,父母越是愤怒,身体虐待越严重。在中国,许多父母以“玉不琢,不成器”为由对孩子动则打骂,其实这些父母是以体罚为幌子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
(二)言语之伤
孩子的自卑源于父母对自己的一再否定,源于父母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孩子或成人口中的自我侮辱和贬低来源于父母对其的言语之伤。对于脆弱和不成熟的儿童来说,父母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不得不尊重和依照父母创建的世界规则来生存。当父母用不堪的言语去评价孩子的时候,慢慢地,孩子也就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有价值的、不堪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化现象”,即我们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把这些负面评价在内心转化为对自己的信念。这便是“言语之伤”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它迫使我们从心底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并且扭曲了我们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
(三)性之伤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把父母施于的性侵害称为“终极背叛”。性之伤具有损害孩子所有宝贵天性的毁灭性,它玷污了亲子间最重要的信任,也触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在中国,尽管社会在不断开放,性依然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许多家长的性意识比较薄弱,绝大多数父母不会主动教给孩子性知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乱伦,更是社会的禁忌。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显示,遭受过原生家庭性之伤的子女们,很多人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知道自己经历的就是性侵害,只是懵懵懂懂地感到羞耻和困惑。等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这些子女一方面不知道该向谁求救;另一方面因为强烈的羞耻感也不愿意去向外人求救。研究显示,在所有的童年创伤中,遭遇童年性创伤的成年子女更难从伤痛中愈合。
(四)情感之伤
身体之伤、言语之伤和性之伤都会给孩子情感上带来创伤。然而,情感忽视是中国最常见的情感之伤。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比西方更加“现实”。父母和子女之间更多的是谈论实际的生活琐事,常常忽视了彼此的情感需求。在中国,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好子女的生活起居,进而忽略了子女的情绪和感受,更不会主动向我们表达爱意。甚至有时,当我们主动要求父母来关心或者安慰自己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提供这样情感上的支持,反而对子女的情感感到厌烦,甚至用言语和行为惩罚子女的情感需求,最终会导致子女的交流障碍以及情感的表达。
在盈利能力方面,中超联赛中的电视转播权、广告、赞助、门票、体育产品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中超公司要始终以市场开发为中心[4]。中超俱乐部要经常和球迷进行交流互动,走进基层、学校以及社会,接近大众球迷,积极宣传足球文化、普及足球教育。这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球队的建设发展,带动了潜在消费球迷群体,所以各联赛俱乐部要重视商业开发,积极与球队球迷保持紧密联系。
二、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
原生家庭的影响随处可见,在每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为了更好地解决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了解造成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
(一)父母长久累积的创伤电量
近年来,孩子被父母殴打折磨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不断发生,我们很难接受这些父母残忍的“舐犊之情”,但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天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块情感电池,当它充满爱的电量时,它才会输出爱和滋养,但如果这电池中充满了生活之伤,那么它给予别人的也必然只是怨愤和痛苦。绝大部分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在经历成长的苦涩、时代的伤痛和生活的不幸之后,他们内心中的情感电池里存储了大量的创伤电量。不幸的是,由于时代、家庭和个人的局限,他们既没有渠道释放创伤电量,也没有机会获得爱的电量。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逐渐丢失了部分或者全部爱的能力。父母内心的情感电池中储存的经过长年累月无法纾解的创伤电量,通过亲子教养的方式输出创伤给下一代,造成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导致原生家庭矛盾的出现。
(二)原生家庭中的不和谐氛围和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
许多时候常爱兰都觉得很恍惚,似乎一切都是陌生的。几年下来,这个叫寿包子的男人是让人陌生的,酗酒打架赌博样样都来,把自己与小羽也打得好不了伤疤忘不了痛;而这个小羽呢,却似乎是从生下来就没有过好脾气,从小哭到大,一直到寿包子死掉,然后突然就不哭了。整个人一天到晚也不说什么话;来到岭北镇,这个被人叫麻糍的男人却是个可以随手被人捏被人捣的软麻糍,这个真名叫周财富的男人,不仅没什么财富,却被叫成了麻糍。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陌生得很。
(三)过分强调环境,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群体,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并列的三大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家庭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对个体的养育中,一方面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接受他人的想法、了解社会规则;另一方面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使个人在情绪、认知发展过程中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接受不同并能积极面对。人有三种本能,分别是:生本能、死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是合理化思维,既要利人也要利己。死本能对应灾难化思维。当你启动你的灾难化思维模式的时候,你眼中所接受到的信息、所感受到的信息、所触摸到的信息,全部都是灾难性的。性本能是习性化的思维。人的这种生存、发展、繁衍的习性都是性本能的一种体现。因此,你启动什么思维模式,你身体里面的细胞就会向外抓取相同类的信息来应对。而生活在原生家庭的子女们过分强调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本我,发展了死本能,形成了“习得性无力感”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了自己。
三、原生家庭创伤疗愈的途径
儿时的我们被迫吸收了许多来自父母内心的创伤电量,也被迫放弃了许多属于自己的珍贵和美好。由于“边界感”的集体无意识、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体系中对于自我认知引导的缺失,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原生家庭之伤的人。如果只把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创伤当成我们发泄的对象,那我们终究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我们要清楚,“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当一个人反思成长中的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这些问题”。
(一)充分发挥父母在原生家庭中的积极作用
常见的断面形式主要有梯形、矩形、拱形。实际截割时,具体的截割工艺随着巷道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断面截割的方式一般是首先截割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再慢慢修正,直到形成预期的断面效果,在断面成形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或者卷尺等工具来完成,所以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经验性。因此,采用先水平后垂直的循环截割方式,如图2中所示的S形截割路线[7-8],从断面的最下面钻进开始截割,按照路径顺次向上截割,最后进行扩帮,完成一次断面截割(以矩形巷道为例)。
使用materials studio对上述结构进行几何优化。对单源SiBCN陶瓷先驱体的研究,我们选择materials studio中的Forcite模块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单源SiBCN陶瓷先驱体的结构导入materials studio中,然后点击modules,选择Forcite中的Calculation,实验的相关设置如图2所示。
(二)用心接纳当下的自己,挖掘内心爱与滋养的能量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心里上成熟的成年人,自然需要重新评估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2]
符号语言的简洁性、抽象性,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文字语言的通俗性、易懂性,对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定理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高一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学生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学习中,就应充分利用这三种语言加以对照辨析,以达到准确把握。
1.正视原生家庭中的问题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每个家庭都笼罩着一种心理氛围。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氛围会造成孩子的不同性格。在不和的家庭氛围中,尤其是父母经常出现矛盾,甚至是离婚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造成孩子出现喜怒无常、胆小怕事、固执己见、孤僻、自卑、冷漠的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所有的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教育信念不同,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经心理调查研究人员的调查得知,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四种教养方式,即:溺爱型模式、专制型或暴君型模式、宽容型模式、权威—民主型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溺爱型模式和专制型模式对女子的成长造成的伤害较多。溺爱型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对孩子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子女会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脆弱和无能,很难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过分管制和冷酷无情,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对世界漠视,对他人不信任,最终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严重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此外,他们的极端社会行为也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时代、家庭、个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他们既是受害者又不知不觉的当了加害者,所以家庭问题不可避免。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既不麻木无视也不偏激抨击,而是要积极的认识,勇敢面对,承认和接纳原生家庭之伤给我们成年之后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并主动与亲友沟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出父母在教育方式中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如果父母过于专制,那就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进而对父母起到劝说的作用。在和父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内心对父母的不满会逐渐平息,有利于减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3.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
在心理动力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三我”理论,具体是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这几个“我”同时存在共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去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自己身体中这“三我”的作用,进而充分认识自己。在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们要呼唤内心的本我,去寻找快乐,来转移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痛。其次,我们要呼唤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情况,分析自己遭受的是哪种原生家庭之伤。最后,我们要发挥超我的遵循道德的原则,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合道德。当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内心的爱与滋养的能量,越来越与真我建立联结之后,我们就会不满意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永恒受害者”角色。进而想办法改进生活环境,挣脱原生家庭之伤的枷锁,拥抱真实、健康、美好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的最初教育,直接影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产生与发展。而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中国的俗语“先入为主”就强调了先听先看的事物起主导作用,而排斥后入的事物。这个词用在家庭教育上再恰当不过了。家庭教育就像是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烙印”,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种“烙印”影响一生,而父母却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庭就像物理中的“磁场”,子女生活在其中,不由自主的被“支配”,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浸染,影响深刻,甚至深入骨髓。没有哪一种教育比家庭教育更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了。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并能积极的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物质充裕,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美德,重视对亲子的家庭教育,要扣好孩子的第一粒扣子。再者,父母可以向同村、同城市中能恰当处理亲子关系的家长请教,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农田水利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可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在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拿着国家赋予的权利做违规事情的现象。发展农田水利现代化应该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建设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要统筹处理建设事务,选择适宜的农作物以及科学调配水资源分配供给。
式中:ni 和 均是测量噪声。定义n=[n1,…,nN]T,并假设n和均服从高斯分布,均值为零,协方差矩阵分别为Qt=E[nnT]和为表示方便,定义显然,其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Qα=Diag{Qt,Qf},即Δα~N(0,Qα)。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定义以下符号:
2.充分认识自己
作为在不和谐家庭中成长的一员,我们的言行及性格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由于我们过于强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永恒受害者”的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了解到环境在个人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对个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要相信知识,相信科学,自己反思或借助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列出提纲,一一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地去改正、发掘内心的力量,不断鼓励自己,并相信自己有改变现实状况的能力,不断告诉自己,之前的自己是因为太小,很难做出行动,现在的自己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主体,可以有所作为。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改变“永恒受害者”的模式,克服自身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
(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一些明显的问题,应该先用合理的方式跟父母或子女沟通。如果不能解决,我们就要到专业机构去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心理学家指出,人们6岁之前的很多记忆会遗忘,但它们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到成人的一些思维,这种影响自己往往洞察不到。如果自己去调试,是治标不治本,只是一味地去压制或者逃避,存在于潜意识的这些东西还是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比如说有人由于父母对自己关爱太少,会想尽量多地在自己孩子身上投入,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变成溺爱,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一定要面对问题,科学解决”。
(四)国家要加大对原生家庭问题的重视
原生家庭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原生家庭问题贵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但因父母与子女成长的环境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自身素质不同以及性格特征不同等,致使有些父母是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是不当的。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各自相应的责任。
1.国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职能
首先,国家要大力弘扬优良的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根基,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就要转变家长“把孩子养大就好”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可以影响孩子成长的,并且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国家要把优良家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并大肆宣扬,让每位父母意识到家风的重要性,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国家可以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教学,让成年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家庭。再者,国家可以依托当今便利的互联网,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一些优良家风的故事,教育子女成长的小案例等等。
2.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协调功能
研究显示,近年来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绝大部分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因此,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社会组织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的作用,借助社会的力量处理好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协调功能。第一,社会组织要联络一些社会上的心理学辅导机构,进乡进村,做讲座进行宣传,免费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第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孩子健康成长咨询中心,免费为百姓提供一些服务。第三,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家长及孩子进行定期免费治疗。
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人生就是一个做加减法的过程,[3]人的一生,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当下,作为自我人生的唯一掌控者,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挣脱原生家庭之伤的枷锁,拥抱真实、健康、美好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放下对原生家庭的“偏执”,让爱与真实的力量指引我们勇敢前行,勇于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朵拉陈.走出原生家庭创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6.
[2]〔美〕罗纳德·理查森.超越原生家庭[M].牛振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
[3]陈公.原生家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25.
Out of the Native Home of Injury
LI Yi-ying NIU Yu-feng
(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Native families become a buzzword in the media public opinion.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d that their existing attitudes of self-evalu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d by native family,Native family not only created a child's world, also tell them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therefore,the effects of native family is the most critical,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injury of native familie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y in the case, the data acces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ut of the family of native,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personal achievement.
Key words: native family injury; performance; the reas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717(2019)10-0067-04
收稿日期: 2019-04-18
作者简介: 李宜英(1991-),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 牛余凤(1964-),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标签:原生家庭之伤论文; 表现论文; 根源论文; 措施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