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一节优质课,在这节优质课中,笔者颇受启发。在此就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优质课;取材;艺术
几年前有机会旁听宁波优质课的评比,笔者受益匪浅。让人印象尤深的是镇海中学陈黎娜老师执教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陈老师在取材处理上的艺术,令笔者不禁为之叫好并从中颇受启发。
陈老师通过余姚的地方戏剧——姚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诠释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这个题目。本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陈老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传统姚剧《秋香送茶》的剧照与现代姚剧《女儿长大,桃花开了》的剧照,让学生从对比中理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然后通过余姚肖东一小已建立余姚姚剧发展基地以及该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与姚剧存在联系;最后通过“姚剧进课堂对学生本身以及姚剧的传播有何意义”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本框的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课堂的谈笑间、不知觉中,樯橹已灰飞烟灭。
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热烈的课堂气氛更是让听课教师的精神也为之一振。笔者认为这堂课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材料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姚剧是余姚的地方戏剧,是余姚的象征之一,是余姚人民的骄傲。这次优质课评比是在余姚四中举行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余姚人。当陈老师用多媒体刚展示出姚剧的一些剧照后,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也被激发了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班有一名学生从小学习姚剧,在陈老师的鼓励下,该同学大方表示可以现场展示一下姚剧的魅力,课堂的氛围达到高潮,陈老师却以“课上肯定会留时间让同学们现场感受姚剧的美妙”巧妙一句,既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让同学们的精神也全部转移并集中到了接下来的内容上来。听课的教师来自宁波各地,也很想听听姚剧的现场版。不得不说,陈老师这招实在是用得高明!选题相较于其他教师选取的“孝”文化或者教育思想等题材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第二,材料文化味足。戏剧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相比更容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文化的直观氛围,也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当陈老师姚剧的背景音乐一放,剧照一展示,同学们的听觉、视觉马上都调动了起来。通过传统姚剧和现代姚剧剧照的对比,学生很快就领悟了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在回答“我们能为姚剧发展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最后发言的学生总结给出“我们要做快乐的享用者和自豪的传播者”的精彩答案,博得了全场师生的掌声,沉浸在这句话中每一个人肯定想到了更多。这样不仅完成知识能力目标,还培养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三,材料取舍得当。在百度中输入“姚剧”这个关键词,不到1秒的时间就有29400篇关于姚剧的信息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如此大的信息量,要挑选出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完成课程标准对本框内容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一个得当的取舍。材料选择得当,探究活动开展顺利,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也就出色完成。如果材料运用的过杂,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忽略课本知识,而关注过多的课外材料,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听了这堂课,再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备课的角度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反思,一般在上讲台前笔者都会对课本和课程标准进行充分学习研究,在选材方面主要考虑材料能否有效解释知识点,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程要求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有时候我们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的材料难度太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时候我们选择的材料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往往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上课前满怀信心而去,下课后溢满失望而归。而这次“时时有文化,处处有文化”的《文化生活》优质课评比中,陈老师选择的姚剧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课的地点在余姚,面对的是余姚的中学生,选取的是姚剧剧照的对比及姚剧进课堂等形象体裁和生活题材,这才收到了如此好的效果,反思的同时笔者要多借鉴陈老师的方法,多挖掘身边可用的题材添加到笔者的课堂上,让笔者的学生可以学得更快乐,也感受更多。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的选择实在是一把关键的锁钥。
论文作者:李亚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学生论文; 余姚论文; 陈老师论文; 材料论文; 笔者论文; 文化论文; 的是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