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战文化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战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3-0060-04
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联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的确立。文化是统一战线的深层基础。统一战线的力量本质上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凝聚作用为实现大团结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的整合功能为实现大联合提供价值支撑。统一战线的文化力量即统战文化力对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统一战线的实质、目标和功能所决定的。
一、体现统战实质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即把一个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文化力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所在。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的文化力,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正是鉴于这点,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的战略目标。
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软实力,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先进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具体价值关系的统一,既能为全社会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其次,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综合国力是国家拥有的整体实力,是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国民素质、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以对别国进行文化辐射的影响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当今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表现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更表现为教育强国、思想强国、文化强国。
统一战线的作用正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统一战线的力量在本质上无非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首先,文化软实力是统一战线存续所依
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文化认同”。统战首先是思想上的统战、价值观上的统战,即文化统战。文化体现了统战工作的深刻底蕴,而文化统战是统战工作的根本手段。充分发挥统战文化的软实力,借助文化的力量,是提升统战工作成效的根本。这是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重要前提、深层基础,也是形成统一战线的重要前提、深层基础。文化统战与政治统战、经济统战,以及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统战是一个整体。在统战工作系统中,一方面,文化统战是灵魂,它能开阔统战工作思路,提升统战工作层次,增添统战工作魅力;另一方面,统战文化渗透在各领域的统战之中,各领域的统战都内含着相应的文化底蕴。例如,政治统战内含着相应的政治文化底蕴。政治文化即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政治意识、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制度文化等。我党的政治纲领、战略策略、指导思想也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政治文化,政治统战就无从谈起。经济统战内含着相应的经济文化底蕴。经济文化即指导经济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如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倡导的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价值取向。离开这些重要的经济文化基础,经济统战同样无从谈起。可见,统战的力量无非就是文化的力量。
其次,文化软实力是统一战线优势所在
统一战线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服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优势。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于:一是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服务文化建设。通过尊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挥民族团结的文化软实力。二是通过弘扬党际合作文化服务文化建设,凸显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团结、民主、和谐的本质属性和参与、协商的基本精神,展现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鲜明特质的合作型政党文化实力。三是通过弘扬宗教文化服务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我国宗教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各种文化要素,大力挖掘宗教伦理道德的内在价值,发挥宗教和顺文化的软实力。四是通过弘扬社会阶层信义文化服务文化建设。“明礼守信、义利兼顾”的信义文化凸显了时代对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既是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道德准则,也是我党团结新社会新阶层人士、增进阶层信任的思想文化基础,体现了阶层信义文化的软实力。五是通过弘扬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服务文化建设。通过弘扬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祖地文化、宗亲文化、民俗文化,维系海内外同胞的文化纽带,增强海外同胞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大力加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同根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人才的荟萃也是统一战线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所在。
再次,文化软实力是统一战线功能所系
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既表现为一种精神动员,又表现为一种团结、凝聚力。在历史上,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正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包括民族自强意识、爱国主义热情、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精神等。十七大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33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33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并再次重申:“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2]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改革、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在我党的文化工作中,统战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的文化底蕴和统一战线在文化工作上的优势决定了发挥文化软实力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功能所在。能否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是衡量统一战线贡献率的重要标准。
二、体现统战目标的文化整合力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3]江泽民在21世纪到来之际的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4]进入新世纪,党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统一战线的“大联合大团结”目标不仅与统战文化的主题完全一致,而且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依赖于统战文化的力量。统战文化蕴含着统一战线内部多种政治力量之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等为基本内容,以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为目的。统战文化是倡导有容乃大、求大同存小异的文化,是主张文化认同、思想凝聚、追求和顺融洽的文化,一句话,是一种凝心聚力的文化整合力。
这种文化整合力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合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理念。统战文化珍惜各种社会力量、党派力量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政治目标,主张文化认同、思想凝聚、追求和顺融洽,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合精神的现代阐释。
统战文化整合力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这一原则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孔子首次提出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和谐的辩证本性,即“和而不同”的“和”,体现了“融合”、多元文化的“美美与共”;“不同”则体现了事物的差异与竞争。“和”是面对多元、有效引导多元的“和”,是面对复杂矛盾、妥善处理复杂矛盾的“和”。只有运用大智慧,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元,在多元之中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而不是简单粗暴、压制,强求同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和”。正由于此,《国语》和《左传》区分了“和”与“同”,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才是产生万物的法则,而没有对立面的“同”是不能产生什么新事物的。
构成统一战线的有8大民主党派、5大宗教、56个民族以及不同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有不同的政治诉求、不同的局部利益。统一战线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团结凝聚起来,就要处理好“同”与“异”的矛盾,从“异”中求“同”,必须包容“异”,而不是抹煞“异”。诸如:包容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信仰追求,兼顾各派政治力量的特殊利益,并给予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相对自由空间等。
统战文化的整合力是大力推进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具体表现为:其一,增进“党派合作、政治协商”的党际和谐。为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文化凝聚力,以确保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二,加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妥善处理民族文化冲突与整合的辩证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文化内涵,为中华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其三,增强“平和扬善、促进和谐”的宗教和睦。为整合各宗教中的“合文化、和文化、义文化、善文化”,弘扬“以行善为本,以和谐为重”的道德观提供文化动力,以促进宗教自身的稳定和谐,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四,促进“诚信重德、互尊互谅”的阶层和谐。为正确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引导新社会阶层“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感恩回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凝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供文化整合力。其五,加强“血脉相连、同根同种”的海内外同胞联盟。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文化整合的黏合剂,弘扬“根文化”,可以最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一切有爱国心的人士,为维护祖国统一,推进社会进步提供文化动力。
“求同存异”原则决定了统战文化的整合力来自于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来自于各种文化观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下的协同运作,并进而凝聚成合力。通过统战文化整合力形成的文化认同是一种“重叠共识”,即尊重差异的共识。这意味着,整合后形成的文化认同是涵盖着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等不同文化群体的共有文化理念、共有价值目标,是包含着差异的共识、特殊文化群体特色的共识,因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这种文化共识,就如同江泽民所说:“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5]
三、体现统战功能的文化领导力
统战文化整合力的形成是在主导力量之下的整合,而并非各种思想观念的简单拼凑。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统一战线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引领,团结凝聚了国内各派革命力量,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当今,我们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文化力量,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统领各派政治力量,共同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统战文化整合力的引领、主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力量的统战文化是一种文化领导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力共同构成了统战文化领导力。
文化领导力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它对领导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制约作用和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统战文化正起着这样一种文化领导力的作用。对于全社会,统战文化起着社会导向和社会整合作用;对于各党派、各阶层、各宗教团体等,统战文化起着目标、规范作用;对于海内外同胞及个体,则起着教育和行为制约作用。
统战文化领导力在统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人的行为受制于长期接受的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领导力可以内化为个体行为的思想、动机和热情,塑造人格,调节和引导个体行为,是个体行为的精神动因,可提供判断是非、行为选择的内在依据。进步合理的统战文化有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为统战工作提供正确方向,促进统一战线健康发展。
其次,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的、渗透性很强的“软制约力”。它可通过作用于社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对组织和个体产生一种软性的、非强制性的约束规范,并随时纠正偏离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态度信念等文化因素的行为,以发挥自觉的调适功能而制约人们的行为和组织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统战文化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再次,统战文化塑造的良好的文化形象对公众具有很强的正面示范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加强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通过统战文化的引导、教育、示范,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包容的理念,把统战工作推向深入。
文化的力量即柔性的力量,文化领导力即柔性领导力。柔性领导力是相对于刚性领导力而言的。如果说刚性领导力主要是依据职权、规章制度和科层体制发挥效用,那么柔性领导力主要依靠非职务性的影响力发挥效用。据此,我们可把柔性领导力定义为:以非强制性方式,唤起被领导者的心理响应,变领导者的意图和组织目标为被领导者的自觉行为的领导力。柔性领导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效用的发挥不是依靠职务权力,不是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科层组织,而是依靠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调动下属主动性、激发下属潜力和创造精神,因而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6]。
统战文化的领导力正是这样一种柔性领导力。如上所述,统战文化领导力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全社会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引领作用绝非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强求一致,而是通过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用柔性的手段求得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焕发出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自觉自愿基础上的文化合力。领导方式上的人性化和领导方法上的互动性是柔性领导力区别于刚性领导力的最主要特征。而我党统战工作的最大特点也在于此。可以说,我党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这种柔性的手段而取得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统战工作的柔性手段主要体现了“尊重人”的人文文化和“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尊重人”和“和为贵”是成功实施统战文化领导力的根本途径。
人文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文化,有“人缘”文化、“人德”文化和“人为”文化三个层次的含义。所谓“人缘”文化,即“以人为先”的理念,具体内涵是确立以“人”为一切工作之本的理念。“人德”文化即“以德为先”的理念,具体内涵即是重视人的德性培育,讲究以诚信为本。“人为”文化即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具体内涵就是把管理、工作过程视为为人服务的过程,在一切工作中讲究平等待人,尊重人格,不居高临下,虚怀若谷,鼓励建言献策,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和谐文化即“以和为本”的文化,以协调关系、沟通理解、和衷共济为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正是基于“以人为本”和“以和为本”的文化,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尊重人”与“和为贵”的理念贯穿于统战工作的实践中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民主人士才能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对民主人士从来都是平等相待、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在向民主人士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时,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决不强加于人;在处理与民主人士的关系时,从来都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以诚、以礼、以情相待。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彻夜长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访特园(民盟重庆总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冯玉祥的相知相交……以及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的统战高层领导在长期统战工作中真诚坦荡,成为民主人士值得信赖的朋友。凡此种种,无不成为我党统一战线柔性领导方式的典范。正是统战文化的柔性力量以及党的领导人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极强感染力,才为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统一战线作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其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科学发展观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视野,更是对新世纪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新世纪统战工作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整合各方利益,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新世纪统战工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任务,关爱各方人士,凝聚各方人心,以形成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要求更加凸显了统战文化力的重要性。由统战文化软实力、整合力和领导力体现出来的统战文化力是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
标签:政治论文; 软实力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统战工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