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25)
摘 要:自由主义自近代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曾经一度高涨,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客观上近代中国没有自由主义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没有现实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主观上自由主义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传统文化的支撑。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自由主义未能在近代中国发展起来,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自由主义 失败 原因
19世纪末,严复将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开始,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存在了五十年左右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在这期间,纵然有早期启蒙者倡导自由主义思潮,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进行了政治实践,但是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近代中国不具备政治、经济、阶级和社会等现实条件的因素,又有主观上自由主义者理论建构和传统融合的不足,主客观原因交织在一起致使自由主义没有在近代中国存在更久。
一、近代中国不具备自由主义发展的稳定客观条件
纵观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自由主义的发展是需要稳定的客观社会环境沃土的,只有在健康有序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将自由主义通过渐进式改革得以实现。然而,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确是一波三折。
(一)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近代中国第三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殷海光说:“近五十年来一波接着一波的大动乱,来不及培养出自由的花果。日本军人疯狂武力侵略中国,使得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住境受到了黄河泛滥似的灾害,遑论自由?”
自严复从西方带来自由主义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中。从众所周知的《马关条约》开始,帝国主义加剧了侵略的速度和划分势力范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混战局面,之后又经历北伐、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样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下,自由主义的渐进式改革难以保障顺利实现,以个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也不得不服从于建立独立统一国家的目标。基于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注定难以存活下去。美国学者格里德更是深入地指出:“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于混乱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
(二)不具备自由主义发展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
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的形成。显而易见,这些条件在近代中国是难以发展壮大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虽然在洋务运动后有了初步发展,在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期间有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是近代中国经济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伴随有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的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受到另两种经济的双重挤压,在夹缝中以求生存。这种艰难情况下,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长期发展,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的发展需要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这样的市民社会在近代中国也是不可能壮大起来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近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大多数人是农民阶级,伴随近代中国政治腐败不堪、经济贫穷落后,再加之连年的战乱灾荒,使得广大的民众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贫困之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民众追求自我生存的迫切愿望,远远超过对所谓的自由的追求,因此,在当时对于自由主义的宣扬很难在他们中间得到响应。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传统文化的支撑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并没有像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那样,写出具有中国自由主义的原创性著作,完全是对西方自由主义著作的宣扬和学习。正是这种理论建构的不足,造成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根基浅薄,论述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响应。中外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思想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传统,都是在继承和融合传统中发展与转化的。同样,传入中国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也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成长。因此,解决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是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后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个问题是没能解决的,自由主义的失败成为必然。
事实上,全面否定传统的胡适派自由主义者,他们基本上照搬英美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把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硬生生地植入中国。这种用一种文化否定另一种文化的做法,显然增加了他们在启蒙民众时的阻力,致使他们的思想很难被生活在传统习惯中的中国民众所接收;对传统采取温和态度的张君劢派自由主义者,尽管他们正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但近代中国特殊的环境致使他们重视政治参与甚于学术研究。因此,他们对于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初步探索,缺乏系统而又深入的理论思考,这一派自由主义的思想也不可能在广大的中国民众中间产生积极的响应。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正是由于客观上缺乏其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现实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主观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沟通,导致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未能在近代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大华、站.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高瑞泉.中国思潮评论[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胡伟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J].学术研究.1991(01).
[5]清.“五四之子”殷海光——个自由知识分子的艰苦与寂寞[J].书屋.2003(07).
[6]]宋晓敏.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J].前沿.2009(01).
作者简介:崔臣臣(1991.3—),女,山东省东营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研究生
论文作者:崔臣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自由主义论文; 近代中国论文; 中国论文; 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商品经济论文; 阶级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