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_贺桔红

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 410008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抛硬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34)及观察组(n=34),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率94.12%、97.06%,均高于对照组64.71%、85.2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介入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幸存患者中多数患者遗留各类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下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常见术式,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0.00%[1],但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对我院68例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分析,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3.29±3.03)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脑梗死25例。入院经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瘫痪、感觉障碍等。排除脑外伤者,肝、肾、心等脏器严重不全者,肿瘤、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我院6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抛硬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均衡性较高。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房护理、遵医嘱服药、常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检索以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方法,并联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经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内容为纵轴,编订路径表格。同时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医护人员,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患者、家属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为:(1)术前1d。科学评估患者病情、肢体活动、穿刺部位皮肤、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了解女性患者是否处于经期。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如凝血功能、血尿常规等。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家属介绍疾病知识、介入治疗知识,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尽可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另外向患者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知识,说明手术治疗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手术当日。术前1h,给予静滴扩张血管、抗脑血管痉挛药物;术前半个小时,给予苯巴比妥肌内注射。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血肿等,评估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肢端血运情况等。术后采用动脉压迫器对穿刺点压迫6h,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伸直,卧床休息24h[3]。行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可进食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体外。密切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意识、脉搏、心率、神经功能等,若出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加强患者术后患肢活动的指导,并适当约束术侧肢体,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排便,可留置导尿。(3)术后1d,评估患者双足背动脉搏动对称与否,穿刺部位出血与否等,并术前相关情况进行比较,若术口出现红肿、出血等,需延长卧床时间,并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拔出尿管,指导其在床上排尿排便等。(4)术后2~4d,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多进食低盐低脂食物,并加强生活护理。(5)术后5d,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并发症,符合出院标准者,做好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定期复查,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就诊,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1.3 评价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和健康知识掌握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统计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穿刺部位血肿、颈动脉窦反应、血管痉挛等[4]。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录入表格,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作数据处理并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x±s)表示,组间差异检验指标为卡方和t,如果结果为P<0.05,那么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大脑作为机体的调节中枢,一旦脑部受损,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中枢受到干扰,出现许多不可逆情况。脑血管疾病种类较多,包括脑卒中、脑梗塞、脑中风等,预后相对较差,其死亡率高达70%。近年来,我国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5],可有效地观察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等情况,且介入治疗是一项微创手术,风险小,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以往常规护理模式内容简单,易流于形式,局限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定势中,护理质量较差。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新型的护理工作模式[6],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听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制定出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内容为纵轴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系统性、规范性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我院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从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术后1d、2~4d、5d等不同时间段实施护理干预,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深化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率高达97.06%、94.12%,较对照组85.29%、64.71%明显提高,同时并发症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14.71%,大大减轻了患者身心痛苦,缩短其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护理满意率,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井玉芳,杨巍,曹海云等.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9(3):462-463.

[2] 叶向红,叶雪梅.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01(9):58-59.

[3] 徐美娣,朱凌云,黄慧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4):176-176,179.

[4] 梁俊茹,贠秀俐,韩莉莉等.护理路径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21(3):106-107.

[5] 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1):194-195.

[6] 谭芊芊,周金细,黄雪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右江医学,2014,42(6):693-696.

论文作者:贺桔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_贺桔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