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三人谈——钱宗范、唐凌、袁鼎生三教授在’99右江民族师专科研座谈会上的学术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专论文,学术报告论文,座谈会上论文,科研论文,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13 (2000)01—0001—(05)
报告主题:社会科学研究写作中的原则和方法
吴书记、何校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右江民族师专校领导邀请我们前来访问。我们刚到百色,就看到南昆铁路通车后右江地区一片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右江民族师专教学科研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吴书记、何校长等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的两部专著水平很高,见解精辟,反映了右江民族师专文科研究所达到的水平,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参加师专这次科研座谈会,我想就社会科学研究写作的一些原则和方法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是广泛联系和比较。研究历史文化以及各门社会科学,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去研究。任何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符合世界历史文化发展普遍规律性的特点和自己的特殊性;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与外民族的互相交往彼此影响中实现的。我十年来研究写作出版了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两部书《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后一书为由我领头的集体著作),北京、上海、武汉、山东、吉林等地著名学者普遍予以好评,就是我在写作思路和方法上把中国周代和广西各民族的宗法放在整个世界古代的历史范围中,通过广泛比较,综合分析,求得周代宗法和广西各民族宗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这就使研究的结论更加科学,更加能为人所信服,更容易做到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是开展百家争鸣。党提倡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明辨是非、探求真理、促进学术发展的正确方针。但是近年来百家争鸣之风并不热烈,社会科学研究常常出现各写各的,互不干涉,闭门造车的倾向。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遵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方针,对史学界的若干错误的、不妥当的意见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意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运用百家争鸣方针来开展学术讨论,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争鸣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以文会友,探索真理,以便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只有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百家争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是既要谦虚谨慎又要敢于创新,如果片面强调青年人要谦虚谨慎,那就难以在学术上能做到后继有人,青胜于蓝;如果单强调突破创新,就易造成不认真刻苦学习和钻研的浮夸不实之风。所以,我主张青年教师在学术上要做到谦虚谨慎和突破创新相结合。
三是联系当代现实。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发展学术以外,还应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如我们写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两书,都在后面有几万字的篇幅写到宗法的改造和当代社会问题《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这一部分由陈雄章副教授所写)。研究历史文化,只说到古代的近代的情况,没有结合当代实际,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就不大;研究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当前社会改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对推动中国和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很有现实意义。
四是从实际出发。每个人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从自己工作的实际条件出发。经常听到一些青年教师讲,我们这里条件差,无资料。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是应该扬长避短,进行适合自己条件的科研。1965年我到桂林工作时,也觉得广西的工作条件比我在北方的两个母校,比我的家乡苏州的工作条件差多了。但后来想想,先进地区人才济济,自己发挥长处的地方或许不多,后进地区工作需要,正可以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我在广西进行的历史研究,是结合在广西工作条件下进行的,也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希望师专的青年教师安心本职,脚踏实地,联系实际,刻苦奋斗,一定能做出优秀的先进的成果来的。吴书记、何校长带头领衔研究出版的两部书,就是一项很先进的成果,恐怕桂林和其他地方也很难做得出,就是一个实例。
五是避开一些政治较敏感、和研究主题无关的东西。研究广西的历史文化,民族史和民族关系是避开不了的。研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涉及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政策问题,这方面应谨慎,要有利于尊重民族自己选择的习俗和有利于民族团结。还有不少学术分歧意见,诸如土司土官的族源问题,仫佬族、毛南族的祖先是从外省迁入还是广西土著人问题,宋代侬智高反宋是分裂祖国的叛乱还是反抗压迫的起义等等,北京和广西的学者以及广西的学者之间都有不同意见。我建议研究民族史时对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问题采取多数学者公认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学说,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引用时一定要注明出处,以尊重他人的劳动。如我在写作《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时,对土司土官的族源问题,采用多数壮族学者的意见,主张源于壮族说。这样做可以避开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而把研究中心集中在宗法制度上,更能做出成果。
六是要做到专和博的统一和结合。搞学术研究当然要做到专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研究重点和方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做出比较系统、集中的研究成果,容易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和成就。如我校唐凌教授专治近现代经济史,袁鼎生教授研究以山水美学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他们成为我校教授中的后起之秀不是偶然的。但专要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上,只有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专深,才能使专深有坚牢的基础,才能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融会贯通,相互比较,推知新理。现在,各高校有文理结合、文史哲兼通的发展方向。所以专和博应做到统一和结合。
七是正确做好研究中心的选题、搜集资料、提出论点、写作和修改核对的各个步骤。我想特别提到的是,要把好核对、修改两关。核对工作非常重要,每抄一遍往往都会发生错误,有的错误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要多修改,修改与不修改大不一样,有些文章可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改几遍,一定要修改到自己完全满意,认为确实反映了自己的研究水平了再拿出来。
以上意见,仅为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报告主题:科研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及选题的具体方法
科研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创新是大学教学的灵魂。因此,科研对大学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高校教师要搞好科研,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有长远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搞好积累,特别是资料和理论方面的积累。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没有积累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应急性的文章尽量少写,因为这很容易导致浮澡。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
——要树立主战场意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为高校提供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课题。高校教师应围绕着这些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才会使科研具有较大的价值。具体可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加强宏观研究,探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特点;二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三是直接为当地建设服务。
——要注意抓基础,扬长避短。所谓抓基础,就是在学科的基础上来开展研究,把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争取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获得科研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每所高校由于各自的性质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任务。应据此来确定科研的立足点。师专长期为基础教育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开展科研,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作为民族师专,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遵循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科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只能重点抓一些问题,争取早出和出好成果。如果面铺得太开,就很难形成特色,产生影响。
——要把个人的研究融入到集体的研究过程中。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异常地快。要想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要领先一步。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体也要依靠个人的力量。高校的科研经验表明,较好的管理思路应为“设点、组团、结群、结网”。设点,即设置一些科研点,这是基础。组团,在设点的基础上,组成攻关的梯队,注意力量的配置。结群,就是在组团的基础上,力争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群。结网,与其他院校或科研机构结成科研的网络,这是扩大科研成果的有效措施。
——要选准科研的课题。这是搞好科研的最关键的一环。为此,首先要认真研究有关的科研指南,把握基本的方向和原则。其次,选择的课题一定要有牵动力。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科和社会的发展要有牵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必须解决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要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二是对自己的发展要有牵动力,即这个课题要能在较长的时间里让自己不断地进行研究。最好是十字型模式,一个中心,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拓展。例如,假定以建国初期的教育投资与中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那么,当这一研究工作结束后,向上可继续研究解放前的有关情况,往下可继续研究改革开放后的有关情况,还可以与同时期高校、小学的教育投资及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往左右方向渗透,这样的选题就是比较成功的。
选题的具体方法有:
1.把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类问题可在各类年鉴及报刊杂志中发现。
2.围绕着一个问题,把不同的论点、论据和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新的课题。这种选题方法,最适用于研究正在进行争论的问题。其基本原理为“横向的共时性比较”,即通过比较,说明不同结论在同一时期的差异,进而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3.把中外相同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科研的突破口。这种比较一般也集中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其基本原理为“纵向的历时性比较”,即通过比较,说明中外相同事件或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差异,进而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
4.利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选题。
5.利用综论的办法来选题。当我们发现不少研究成果都从不同侧面论述到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新的成果。这种情况,叫做学术上的拼盘。它并不违反科学研究的规则,因为综合也是一种创新。
6.从现行学科的结合部发现课题。现行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结合部的出现。如中国文学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历史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两个学科的结合部即古代向近代过渡,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的情况,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学术研究也存在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选择研究课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根据地方特点来确定课题。这种课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地方性课题的研究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背景中,这样才会有深度和广度。
8.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选择课题。如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探索、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制定等。
——要更新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的人、社会的事物和社会的现象,比较复杂,仅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然而现在不少人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习惯用这种落后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格式是“观点加例子”,所得出的结论往往难以令人信服。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更新研究方法,如采用计量分析法、对比法、回溯法等等。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一靠阅读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书籍,二靠分析有关的科研成果,三靠大胆实践。
报告主题:关于学术专著的构建方法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好机会,让我与右江师专的精英们共同探讨。我到教务处工作后,尽管科研上没有间断,但大家知道,要系统研究一些问题,在时间、精力上要高度集中,要进入到一个学术境界中,才能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科研专著。但我也有一个体会,管理与学问是相通的,搞管理虽然占据教学、科研的大部分时间,但对科研思路、框架体系形成、学术底蕴的增加是有作用的。
今天上午,我有幸拜会何校长,对师专概貌有一个了解。校园很干净、安静、典雅,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富有生机活力,可见治校有方。
何校长问我一个问题:如何从一篇论文扩展开来成为一本专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回答好可能力不从心,仅仅发表个人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补充、升华。我们做研究,往往是从一个具体题目开始,从一篇论文做起。论文是否有潜力,是否可持续发展拓展开来成为一本专著的基础、框架,最终成为一本专著?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局部研究要在整体指导下进行,成为总体框架的一部分。这样,它的拓展才有可能性。如果没有整体考虑,滴水反映不出太阳,细胞未蕴藏整个生命体的遗传密码,以后形成专著的难度比较大,花费的功夫也就多。我们对某一课题有了大致的结构、框构性的把握,不能一下子写成专著,就可以先写一篇论文。第一,对框架做提纲挈领的论述,以论文形式发映出一部书的概貌。第二,有一些大著往往是先通过写一部小书把它的全貌概括出来。如李泽厚拟写的中国美学历史是一本大著,先写成短小精悍的《美的历程》,然后与人合作写出《中国美学史》。写专著,可以先构建框架,用论纲方式,把你研究的主要方式、观点或整个框架结构通过一篇论文体现出来。我自己也是这么做。如我一直想写一本美育学教材专著,因为课题较多,时间紧,我就把自己的思路写成一篇论文《从规范走向自由——理论美育学论纲》,把整个审美教育学书的主要观点、大致框架勾勒出来。第一部分,是美育的核心、主体、主导部分,是美育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学科美育,是美育的一种拓展,如何把教育的真与教育的善转化为教育的美?有许多方式和途径可探索;第三部分是生态美育,学生经过艺术美育、学科美育的规范受熏陶,用美育原理、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是美育的全面拓展,是美育的全部实现。这样,论文就把关于专著教材基本构架体现出来。这篇文章整版地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后来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其次,一篇文章或专著的写作,要提炼一个核心范畴。逻辑性很强的专著,要有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抽象走向具体的过程,即从感性事实中概括出最高形态的范畴,即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包含了许多子概念,历史和逻辑的运动,又可写成许多论文。这是由总而分,总是概况、框架,中心概念、主要思想是包含在核心范畴里边,只是没有展开而已。我有个计划,写西方美学通论。我的学位论文是研究西方古代美学主潮,从古希腊写到中世纪。要写通论,我先把观点抛出来,即形成审美范式这个美学最高范畴,接下来把西方古代美学的感性事实、美的艺术、美的事实、美的理想概括为“依生之美”,并写成论文。其中讲到了在中国是道衍化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万物向道回升,这是一个衍生过程,也是一个回升过程。在中国,人依生于自然、个体依生于整体;在西方,则是神衍生于世界,上帝化生万物,人人奔向上帝,这也是化生过程中的依生之美。到了近代,审美范式转换为“竞生之美”,因为在古代,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人要依靠自然、神,不太自由。近代人觉醒了,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工业发达,人的力量增强了,力求从斗争中把握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主人。在自然界中,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领域中,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对立,这就出现了“竞生之美”。审美范式到当代转化为“整生之美”,强调主体与自然协调发展,达到整生。通过提炼出审美范式,论证它如何从古代的“依生之美”到近代的“竞生之美”再到现代的“整生之美”的转化,把世界美学的通史用论文方式作个概括。这种方式就是把一本书的构架勾勒出来,通过核心范畴的展开,形成论纲。如讲到“依生之美”的中心概念是和谐。在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神与物合,认为数造万物,即神造万物;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神在物中,是神与物的和谐在逻辑层次上的拓展。大家知道,神与人的和谐是西方和谐的主体部分,神与物的和谐,确立神的主体地位,奠定了神人相合的神的一端的基础。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宇宙原子论”,认为外部世界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小宇宙取代大宇宙的核心部位,起主导作用。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神人和谐,这样和谐的历史与逻辑进一步展开了。到柏拉图,提出了神人和谐的重心在神,“理念世界”是本体,力求彼岸世界此岸化,它通过“理想国”构成人间天国,达到彼岸与此岸世界的平衡统一;亚里士多德则从彼岸的此岸化来揭示神的人化。和谐有两种:通过对立达到统一的和谐就是壮美,通过协调、调和达到的和谐是秀美,通过壮美、秀美的发展,即历史与逻辑的运动,就构成一本书。这种方式是提炼核心范畴,然后描述它的骨干,再描述它的分支,最后展开它的枝叶,构成框架、网络。在中国“依生之美”的中心概念和谐有明显发展阶段性。在中唐前是壮美,汉代是外在壮美,魏晋是内在壮美,强调人格伟大,唐代达到内外壮美统一,中晚唐则走向秀美。这样由秀而壮的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构成了古代最高形态的审美范式的主体部分的运动过程。写论文不一定要全部都写,可以先写壮美,后写秀美,再写西方和谐与中国和谐及其不同:中国和谐是隐态不和、显态和,西方则不一样,它是过程的和谐,展示不和因素怎么样形成和因素的,对立怎么样走向统一,所以它是不和而和。把所有论文都写出来后,经过删除与串接,就可以形成了一本专著,这样论文与专著并不矛盾。把核心范畴确定下来,再把核心范畴统帅之下的主要范畴写出来,同样做历史和逻辑的运动研究,就可以形成了许多论文,最终综合成专著。
再次,从不同层面来写。科研有不同品味,不同层次。科学方法也一样,最高层次是原理性研究,这是哲学上的的研究,下一个层次是原则性研究,这是横断科学的研究,它对任何一个学科都适用,再一个层次是模式研究,这是处于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中介点,再一个层次是方式做法研究(形而上学的研究),最低一个层次是技巧性研究。研究一个课题,要构成一本专著,可从高到低,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写成一篇篇论文,有机结构而成专著,而这样写出的专著就可达到学术性、应用性的统一。
(“关于学术专著的构建方法”部分由黄羽新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定)
收稿日期:1999—12—11
标签:广西民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