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整体素质提高。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从小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关于幼儿素质教育,本文想谈几点不成系统的零星体会。
一、树立起幼儿的整体发展观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构成人的整体性。幼儿是整体的人,在其发展中也是整体的发展。
黄人颂先生把婴幼儿的发展分为下面的六部分。1.身体发展:能照顾并爱护自己的身体(适当的饮食、衣着、睡眠、盥洗等),身体发展匀称,欣赏并乐于运动。2.认识的发展:发展感觉,发展注意、记忆、想象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观察、回忆、比较、评价),获得与积累事实,建构知识。3.社会性的发展:发展社会所期望与要求的行为与态度,如友爱、合作、帮助别人、爱劳动、爱护环境、活泼开朗;发展内在的行为控制能力。4.情感的发展: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以恰当的方式接受与表达情感;发展独立性。5.语言的发展:发展理解语言和交流语言的能力,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要求、想法和情感。6.审美的发展:发展感知的觉察力、想象力,发展绘画、手工、音乐、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注:黄人颂:儿童的整体发展,《父母必读》,第3期,1997年)。这些部分各有侧重,互有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如身体健康为各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认识发展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长大成才打下基础;社会性的发展为儿童优良的思想品德打下基础;审美发展又为促进各部分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儿童的整体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儿童发展的各个部分全盘考虑,各方兼顾,不可偏重一方轻视它方。这也是素质教育内涵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的体现。
二、重智商,更要重情商
现在的幼儿,尤其是城镇的幼儿,几乎清一色的独生子女。其生活条件、家庭环境、医疗保健条件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的。这大好的事情却在某些错误理论的引导下,往往走入危险的误区。例如,曾在国外流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传入中国,正好迎合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加上一些所谓“学者”到处鼓吹“神童教育”,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的超前教育和超前智力开发。涌现出不少高收费的超前教育“工程”和“方案”。宣称2岁可识几千汉字,6岁可广泛阅读、能说二种外国语。这些鼓惑人心的误导,使一些家长误解为,只要肯花钱,让孩子进入“神童班”“超前班”就可高人一等。于是很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就被迫学习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干着他们违心的事情,出现了“在钢琴旁边放着糖果与鞭子”,“在电脑学习机前坐着一个带厚厚眼镜的儿童”等景象。过重的负担使幼小的心灵陷入了紧张、焦虑、忧愁、恐惧之中,有的甚至成了消极、冷漠的小老头。
本来,早期教育的意义是肯定的。据权威的中科院心理所儿童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高理智、智力超常的儿童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只占儿童的2-3%。超常儿童的形成是遗传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提供发展为超常儿童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促使这一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注:查子秀等:让科学的早期教育理论和方法走进千家万户,《学期教育》,第3期,1997年)。早期教育可以使高智商、超常儿童的潜能得到发展。但不能由此认为,只要进行早期教育就能培养出超常儿童。这是不科学的,不切实际的。
再者,智商不能决定一切。一个人有高智商不等于他就会有高成就。某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取决于他的非智商因素,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和通用参数。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的自我认识,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鞭策等,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和适度反应能力。”(注:智商与情商,载《如东教育》,第9期,1996年)例如,如何克服自己情绪的冲动、沮丧和消极,如何激励自己愈受挫折愈勇敢,对未来永远满怀希望;又如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地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等。由此看来,高情商是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科学的思想、至尊至爱的情操之集合,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情商不是天生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它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应把重视儿童情商的培养和训练,看作是全面提高儿童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需要。
三、当前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尊重幼儿”是前提。
在幼儿教育中,仍有许多老师并不懂得儿童是怎样发展、怎样学习和思维、怎样获得经验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他们热衷于准备大量的知识向幼儿灌输,而不考虑幼儿的学习方法,不去为幼儿提供可以操作、观察、发现的材料或环境,不肯花气力去探索一条可以激发思维的途径,没有把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归根到底是未树立起“儿童主体”的观念,未确立“尊重儿童”这一大前提。
尊重儿童,不是允许他充当小皇帝、为所欲为。尊重儿童,也不是机械地计较儿童本身的意见有多大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尊重儿童是要求老师耐心热情地了解儿童的意见和要求,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并能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又可操作的环境,让儿童主动、自由去学习、去实践、去参与、去发现。使儿童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小主人意识,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逐步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向自主性、独立性、独创性及自我控制的成熟人生迈进。
2.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儿童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爱清洁、爱劳动、肯参与、肯学习、对同伴谦让友爱、对长辈尊敬有礼等行为习惯都在7岁前后初步形成。这些习惯良好与否,支撑着儿童今后若干年的人格品德、思想情操的发展,对高情商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奠基作用。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的潜能从小得到开发。反之,不良的行为习惯会让儿童的社会性不成熟,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对其后来的正常发展起着抑制作用。因此,有识之士认为,早期教育不应只注意智力的开发,更首先应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为幼儿基本素质的发展服务,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最全面的准备,开拓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3.教育幼儿要讲科学。
幼儿教育是一门完整的学科。这里面有很多学问。我们应认认真真按幼儿教育的规律办事,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以科学的途径去实施。下面提供二点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供参考。
(1)看看、摸摸、说说、问问,增强感官思维
天真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多问是他们的特点。对儿童来说,知识与道理的获得,基本是在感性活动中得到的。为增加感性机会,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大自然的空间,利用儿童身边的实物,动员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让他们看看、摸摸、说说、问问。这可以引发他们广泛的兴趣,又可刺激他们的感官思维和直觉思维,使他们在养成观察习惯、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又陶冶他们爱自然、重实践、相信事实的唯物观点。
(2)摆摆、画画、剪剪、量量,萌芽创造思维
科学并不神秘,在儿童周围的物质世界里,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追求科学要有大胆的设想,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从这角度看,科学是一个探索过程。儿童在看看、摸摸中获取大量感知、积累起知识后,还应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开展思维,进行探索,让知识变成能力。这就要为他们提供可供探索的工具、物体、标本、放大镜、尺子、小刀……鼓励他们摆摆、画画、剪剪、量量,让孩子们动脑、动手,启发他们进行科学思考,帮助他们构建新知识,适当提供并解释他们难以表达的科学概念名称,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这有利于以表象形式操作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萌芽出创造思维。或许,儿童做出来的手工、模型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却不可低估这种首创精神。儿童们今天千奇百怪的想法,或许就会成为明天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