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武装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精神论文,价值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重要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在一些地方,愚昧迷信等反科学伪科学现象也沉渣泛起。这种状况表明,科技文明还没有真正确立其相应的地位而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因此,坚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大力加强和积极推进科学武装工作,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科学武装的本质在于使科学转化为巨大的精神生产力
世界发展史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称强世界几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首先掌握和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肯定地说,目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以物质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宇宙科学和地球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要通过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将影响下个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科学力量对于财富的聚增,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劲。但必须看到,科学除了通过技术转化的物质产品形成对社会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以非物质的精神产品,即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影响社会。哲学家怀特海说:“19世纪最大的发明就是找到了发明的方法。一种新方法进入人类生活中来了。如果要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变化的细节,如铁路、电报、无线电、纺织机、综合染料等等,都可以不必谈,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方法的本身。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这意思是说,由科学经技术而转化的物质性产品,比起科学提供的精神性产品的意义来,甚至不值一提。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人化”功能,即科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功能。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英名之所以不朽,就在于他们提出的思想和学说对人类精神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事实上,在近代初期,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功能主要还不是促进经济发展,而是作为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思想武器即作为精神力量对人类生活发生影响的。特别是在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中,科学技术所形成的那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以及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有一位哲学家认为,从中世纪到近代世界促成的伟大革命运动既不是文艺复兴,也不是宗教改革,而是受到了科学不断发展的影响。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往往是无形的,然而却是持久的、巨大的、丰厚的。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导引,社会生活才变得更富创造性,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华民族崇尚科学,但我国人民对于科学技术功能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理论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科学而无科学精神可言,这种观点值得分析。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加之中国古代就存在视技术为奇技淫巧、枝节末流等社会偏见,这种人文意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公众的科技意识。即使是关注科技,也未能摆脱重视具体的技艺发明的积习,往往推崇那些在器物层面上易于突破的成果,而忽视了对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以及变异的实验、观察和理性研究。这确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存在的一个缺憾和不足。但并不是因此就可以简单地得出结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无科学精神可言。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因而也有自己传统的科学精神。西方科学传入我国始于明朝末年,当时先进的人们使用“科学”这个概念指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即首先不是指一种知识,而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新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国门,除了给予国人以主权丧失的痛苦之外,实际上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相继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潮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探讨,一直到五四运动。其间在“用”西学的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用西学的科学器物到学西学的科学知识再到学西学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严复、孙中山、陈独秀就是主张弘扬科学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呼唤的科学精神,给中国人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式开了一个新纪元。正是依赖这种科学精神,当时先进的人物才不再把经书作为救国之道,而去寻找真正能够求国的科学真理,才使中国获得了新生。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科学技术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科技对社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由此不难看到,我们强调的科学武装,虽然包括科学技术武装和科学知识武装,但从本质上说是科学精神武装。而弘扬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建立起一种人类追求知识的求是态度和理性觉悟,实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改革和升华,从而使科学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观念,尤其是科学的理性精神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武装的要义,也正是在跨越新世界的征途上实现人的精神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二、科学武装的核心在于确立科学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权威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其核心就是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真理,反对一切封建教条和迷信思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样是科学。在当前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个命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也是在加强科学武装中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唯物的,它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是对客观世界真实图景的逼近;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辩证的,科学上每项真正的突破,都会燃放出哲学的理性光辉。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对各种错误世界观和荒诞、迷信思想的戳穿和打击,是对科学世界观的丰富,对思想愚昧者的启蒙。当前,科技发展一方面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生泛滥找到了新的机会和借口。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往往以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科技引起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变化为理由,来歪曲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近一段时期来流传着几种明显的错误论调:一是有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已经不能回答当代科技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为由,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唯心主义。二是有人以现代科技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为理由,来否定革命的理论。三是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帜,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宣传有神论,主张一种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畏惧和屈服。这些错误思潮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社会上,已经并将继续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学习运用。然而,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力量和权威往往是在同宗教、迷信愚昧的错误思想的较量和斗争中树立和巩固起来的。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反科学伪科学和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虽然对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和威胁,但这正是科技显示其力量的大好时机。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时机,正确揭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揭穿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种种欺骗宣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铸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理论上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第一次将社会历史的研究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心脏”和“头脑”。应该说,通过我们党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宣传和教育,一种尊重客观规律,反对迷信盲从,以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的科学精神,正在不断地树立和发扬起来,并逐步壮大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为人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精神动力。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统治甚久,封建主义影响很深的国家,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长期积累,已渗透到人的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之中,成为封建迷信和有神论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从本质特征上看,迷信盲从就是从主观臆造的概念、结论出发,从超经验的幻觉和说教出发,认识和对待事物,决定自己的行为。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迷信盲从不仅妨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运用,而且扼杀人类崇尚科学、运用科学的理性精神,严重阻碍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因此,迷信往往导致迷失和迷误,对于解决问题根本不会发生任何积极作用。其实,人类千百年来的实践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认识到人自身的感官往往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因而不能仅仅依靠它们来认识真理,而要依靠科学的理性精神去探究人类的真谛。恩格斯就曾鉴于有些科学家竟然相信所谓的灵学、降神术,要求人们在面对奇异现象时,不仅要用自己的眼睛,而且要带上批判的头脑,也就是分析的头脑,不盲从,不轻信,然后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查清事实真相,再作结论。随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人们需要认识和了解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明澈理解与深层困惑如影随形。但是,更重要的是,科学也在发展。重大科学发现和应用,总是把人类带入新的境界,给人类以新的更大的力量。但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应当始终相信科学,依靠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从这一点上说,学习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我们建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是我们掌握一切方法的根本,是我们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最基本的工具。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主义真”、“品德正”和“方法对”,才能对各种非科学、错误的东西作出有说服力的批判,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落后和愚昧。当然,唯物论代替唯心论,无神论代替有神论,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实践和认识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宣传和教育群众,自觉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命题,从本质上体现了“科学武装”与“理论武装”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体现了最彻底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提倡理性,反对盲从,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根本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为科学同科学精神之为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以科学武装来否定和排斥理论武装,也不能以理论武装来否定和排斥科学武装。两者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理论武装”与“科学武装”“两手抓”,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塑造出中华民族在跨世纪的征途上饱满而强健的精神形象。
三、科学武装的关键在于把传播科学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今天的科学已经深深地浸入到社会整体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已不再是个别科学家所关注的事情,它的作用的发挥及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即是说,科学的主体已不再是科学家,而是社会全体公民。因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武装”,应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现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比较多,有经济的,有政治的,也有文化的,但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是国民素质。就国民素质而言,有身体的,有心理的,有文化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素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科学素质显然是当代衡量人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我们不防先看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养水平。目前,国际上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采用了通行的调查标准。这个标准包括: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程度。我国按照上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标准,分别于1992、1994和1996年作了三次调查。调查的综合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只占0.3%,而且三次调查都是这样。它说明在这六年中,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设有得到任何提高,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而与此同一时期的欧盟和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调查表明,欧盟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达4.4%,是我国的近15倍, 而美国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更高,达到6.9%,是我国的23倍。虽然按国际惯例说, 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但是,在我国一直处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竟然毫无提高,不能不发人深省。事实上,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其综合排名已有较大提高,但我国国民素质在世界上的单项排名却几乎没有变化。以这样的国民素质,我们又怎么能够完成同时追赶两个历史时代即工业文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艰巨任务呢?
对此,我国政府的认识应该说是非常清醒的。政府已经提出,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向21世纪,我们要把人口包袱变成人才优势,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据此,我国政府已经把科学普及工作视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并将它列入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已将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经济振兴、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虽然我们平时对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耳熟能详,但千万别忘记培根还说过一句同样富有哲理的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肥沃的科学土壤是科学生长发育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科学的土壤”主要指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表明,只有少数上层人士的重视,科学在中国是难以生根的。只有当全社会的人都来重视科学,才能真正迎来科学的春天。这就自然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传播和宣传问题。传播和宣传科学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目的在于,一是使公众尽可能地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二是使公众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
在传播和宣传科学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取得突破,首先是要把科教兴国、创新立国的战略举措提升到理性层面来认识,而不是停留在实用层面上来看待。发展科学教育是整个中国未来发展所必需,而不是某届政府所必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而不是某个时候需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以科学精神办事,而不能超越它和漠视它。科学不是装饰品,而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不能只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播科学的内容,而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排除在外。因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渗透着理性品格和科学精神。实际上,在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同样需要大力普及。比如,我国公众真正了解“市场经济”概念的只有5.7%,真正了解“自由贸易”概念的只有2.2%,有些人甚至根本就不把社会科学当科学,认为是一些虚空和说教的东西。以这种科学意识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那些反科学、伪科学的现象和各种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怎么会没有市场呢?再次就是要重视发挥现代传媒的宣传作用。现在,要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公众中扎根,仅靠那些专业性的科普刊物是不够的,还要发挥报纸电视的主渠道作用。实际上,我国第三次科普调查时就发现,有66.1%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有56.7%的公众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科技信息的。因此,在公众科技知识普及和科学精神传播方面,大众传媒是大有作为的。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在全社会增强科学的气氛,树立科学在公众中的形象,同时加强对伪科学、反科学思潮的剖析和抨击,使广大公众在比较中树立科学的权威。
当然,科学武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只要我们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同反科学、伪科学现象作斗争,努力做好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够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科学文明而著称于新的世纪,为整个人类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