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飞 我也能到国外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也论文,能到论文,勇敢论文,国外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铁猛在美国工作的薪资福利
薪酬
基本薪资和国内持平,但是每天都有出差补助,这部分收入约为薪资的70%~80%。
福利
住房:公司在微软园区旁边租下若干栋小别墅,两位同事共享一个房间,应该说条件和北京住房差不多。
交通:微软为员工提供免费园区巴士,提供中美往返机票。
休假:在美国工作期间按照美国的法定假日休假。而在国内停留期间可以选择无薪休假或者远程办公,如选择工作,则按照中国法定假日休息。
刘铁猛
从业余程序员到美国微软总部
从2008年初开始寻找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到今年初正式踏上美国土地,刘铁猛整整寻觅了两年。“契机真的是太重要了。”回忆起两年的等待,刘铁猛不胜唏嘘,其实在2008年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了一家美国公司的面试,结果赶上金融危机初显,那一批的商务签证都被Pass掉了。
刘铁猛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所说的到美国工作的机会,实际上是一种软件外包,具体来说也就是“对美在岸外包”:由接包的企业为发包的美国企业寻找相关人才,再以人才派遣的形式到美国本土工作。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武汉、成都、无锡、合肥等城市,都有类似的软件外包企业,但因为各外包公司的战略不同,把人送到美国去的比例也比较悬殊,少的一年只派十来个,多的一年派出几百个。软件工程中的角色有架构师、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员等,目前派遣比较集中的是测试员和程序员,也有少量项目经理。在岸外包会比雇佣本土员工节约大量成本,并且在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优势远远大于离岸外包,因此,在岸外包的比例不断增大。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整体发包量低于2007年,不过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回暖。
赶上了新一波“行情”的刘铁猛,如今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微软总部工作,主要做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大学毕业后,一直希望能成为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刘铁猛却只在北京一个小IT公司找到了一份软件测试的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很快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随即为自己制定了4个“两年计划”:先踏实做两年软件测试,从找Bug中学习编程;之后转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能力;到工作第5个年头时到外企工作两年;最后的两年寻找出国工作机会。
其实刘铁猛最开始想出国只是为了挣面子,他高中上的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现在都在国外,高考失利的他一直想证明,“就算高考没考上名校,他们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当然,最后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要出国的,是在外企工作的经历——“与国外的同事合作,大家通过电话、E-mail沟通,从对方的言谈中,能感受到他们其实并不完全信任你,也不会有太多技术交流,但是在美国和美国同事面对面的时候,彼此更容易建立信任,也更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新技术。”
“这次能获得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天时,是微软刚好有这样的外包需求,而且赶上春节,签证和海关都比较容易过;地利,指的是我在北京,能及时地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人和,是我之前告诉身边的所有朋友帮忙留意到国外工作的机会,并和一些有在岸外包业务的公司保持联系,而这次就是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第一时间通知我的。而且美国本地的客户经理做了很多工作,促使客户拍板要人。”刘铁猛说,“当然自己本身有一定技术能力也很重要,但也不是只有技术特别好的人才能有机会,其实只要符合招聘岗位的基本需求就好。”
刘铁猛英语并不算好,即便现在已经在美国工作了5个多月,生活口语也就是“饿不死人”的水平。“我们做软件开发,工作中的交流主要是专业英语,只要能互相了解对方意思,不产生误解就行,当年编程主要靠自学,那时候很多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所以这些年来专业英语的读写都没问题,用于工作——足以。”
刘铁猛的经验谈
如何找到国外的工作机会?
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对于软件开发行业来说,基本没有国外公司直接招聘的情况,而有海外在岸外包的公司则更倾向于通过关系来寻找这方面的候选人,较少直接发布招聘信息,因此,需要发动各方面资源收集信息,并广泛“散布”自己的意向。因为我的技术博客浏览量比较大,我就把头条设为了“寻求出国工作机会”,并且把这个想法告知了所有做猎头和做招聘工作的朋友。
面试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中国人喜欢谦虚,但把握不好会让人觉得不够自信,甚至让客户怀疑面试官是不是拿了不合格的人来凑数。因此,参加中国人的面试,你要证明自己不是弱者;参加美国人的面试,你要证明自己是个强者——风格截然不同。
美国人面试比较“直”,基本上就考察两点:
①你的能力与他想让你做的工作是否匹配,如果匹配,技术研究得越深入他们越高兴,因为他们希望你来了就能独当一面,他们把你当一个同事平等看待;
②英语沟通能力——当然是越高越好。印度人的英语比中国人强很多,以至于中国人只能靠埋头苦干。技术一般的印度同事,因为表达能力强,得到的评价甚至比中国的高级工程师还好。
在国外工作的最大感悟?
①中国人的技术绝对不差,要有足够的自信;
②中国的初级人才过剩,高级人才不足;
③国内的外语教学需要改革。
曹清
从MBA学生到淡马锡高级经理
曹清是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工作地点在新加坡。曹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了几年后,又考入复旦大学,2009年取得MBA学位。在毕业前夕,曹清在学校看到了“联系新加坡”的宣讲——邀请MBA毕业生参加新加坡考察团,参加者只需要自己负担往返机票,而在新加坡一周的考察时间内,“联系新加坡”组织将会负责食宿、交通费用,并带领大家参观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各用人单位。
曹清报名参加了这次考察团,并在考察的一周时间内迅速萌生了到新加坡工作的念头。 “上海虽然是一座国际化都市,但是到了新加坡之后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国际化,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海关的高效和先进的城市规划。而且参观了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后,会让你一下子意识到要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就必须出国,并加入一家具有实力的公司。”曹清说。
事实上,像曹清参加的“联系新加坡”,这种考察团每年至少要组织4~5次,主要招募MBA毕业生的是专门针对金融行业的考察团;招募在行业内有3~4年工作经验的(化工、电子)工程师,则主要是针对新加坡传统制造业的考察团……
这样的考察团旨在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并不是一场直接的招聘会,只是给参加者打开了一扇窗:原来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多人考察结束就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生活,但他们会记得联系新加坡,或许两年后,觉得自己应该到国外发展了,就会再次考虑到新加坡工作的机会,想到去联系新加坡的网站上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联系新加坡区域主任王隆庆说。从事插画、网络游戏角色设计的何德洪就是这样一个“后反劲儿”的案例,后来他也接到了几家海外公司的Offer,考虑到新加坡就业准证(EP)的便利性,选择了那里。
“一般来说,就业准证是与特定雇主挂钩,也就是说一旦你离开这家公司,也就不能继续在这个国家停留,但新加坡还实施了一种个人化就业准证(PEP)——不与任何雇主挂钩,而是与个人能力挂钩,这意味着你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在新加坡最长滞留6个月时间重新求职。而且据2007年统计数据,新加坡约有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为外籍人士。大部分时候,只要拿到企业Offer,就业准证基本不会有问题。”王隆庆说。
有时候问一问,标准没有你想得那么高
新加坡就业准证申请资格
海外生活也没有想像中那么艰辛
薪酬和消费:新加坡VS北京(相对收入基本持平) (1新元约等于5元人民币)
等最好的时机再走出去
我们采访了安拓国际顾问公司中国区总裁AJ Watts,请他为想去海外的求职者提些建议。
AJ Watts
安拓国际顾问公司中国区总裁
Q 在等待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决心要去国外工作的中国求职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A 多读财经杂志,如《福布斯》等等。关注有关国际招工的信息,积极地通过专业网站上传、更新自己的简历。很多网站都可以为求职者提供便利,比如安拓的网站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公布各大海外公司的用人信息。还有一些职业咨询公司,也会储备大量的人才信息,多跟他们保持联系。如果你自己有博客,也可以在博客上积极地介绍自己。
Q 在目前比较严峻的全球就业形势下,你推荐首选的海外工作国家是哪里呢?
A 巴西。那里的宏观经济相当不错,市场可拓展性强,发展空间巨大,有较为刚性的用人需求。2010年初,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巴西有50%的企业对中高端人才有需求,而截至5月份,这个数字上涨到了65%。更令人兴奋的是,66%的巴西企业在未来还有招工计划,这使得巴西的职业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状态中。此外阿根廷和加拿大的招工数据也不错,它们都是值得中国职业人关注的海外国家。
Q 海外公司对中国求职者有特殊的要求么?
A 我不会在意我的员工是香港来的,还是北京来的,还是伦敦来的。只要把分内工作做好,就是优秀人才,我就愿意与其合作。更何况,中国求职者总是拥有很高的学历,经常让海外公司跌破眼镜。真的,在国外,见不到这么多MBA。
Q 你认为中国人才走出国门会成为一种主流的职业发展方向么?
A 世界本身就是互相融合,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潮流,人才流动只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外出留学、定居,去国外工作的人数增多是必然的。
能为中国人提供职位的10大国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