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启示研究
高石磊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0)
摘 要: 目前,我国民族融合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融合的参与者,应与时俱进创新思想,并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全面认识、深刻领悟“五个认同”教育工作,这对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论文在对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教育现状,探究了“五个认同”影响因素及教育原则,提出了可行性的处理措施,并探索了思想政治(思政)教育的启示路径。希望这一论题能为民族高校顺利创办提供支持,最终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 “五个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启示分析
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基于此,民族高校应肩负起教育职责,将“五个认同”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真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观念焕然一新,确保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一致认同,这对我国民族凝聚力增强有重要作用。现如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片面理解,导致此项教育工作实施阻力接连不断,对此,应探究“五个认同”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最终能够提高“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一)“五个认同”的基本内容
具体内容指的是,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教育内容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意味着该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此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民族团结不可缺少的条件[1]。
当下,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强反腐力度,很多公司都成立了类似“纪委”的部门。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美团很多贪腐案件都是在自查中发现的。
(二)“五个认同”教育实施的原因及意义
1.国家稳定的需要
站在国家角度来分析,该项教育工作能够拉近各民族间距离,能够创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可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民族团结、外来势力抵御方面贡献重要力量。处于网络信息时代,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时大学生更应该客观认识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御外来势力冲击,以免被民族分裂思想、极端主义理念蛊惑,这对国家稳定发展、民族向心力增强有积极作用。
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较多,对比于普通高校,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较为特殊,这为“五个认同”教育工作推进提供了机会,换言之,“五个认同”教育迫在眉睫。认同教育以加强民族团结为目的,能够巧妙融入思政教育,为民族团结做出重要贡献,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政意识,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政素质及能力。此外,民族高校安全、稳定发展,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榜样示范作用。
2.民族高校持续发展的要求
3.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步的保障
娟儿是童养媳,从小和大表哥杨年丰定了娃娃亲,她与高河同岁,但考虑到她将来要做高河的嫂子,姑姑让高河叫她姐姐,于是高河便叫她姐姐。
“五个认同”教育工作顺利推进,能够使不同民族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集体环境的能力,能为社会大环境融入起到铺垫作用,这对大学生日后全面发展亦有促进作用。认同教育工作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即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以及内容进行细致讲解,使其与民族团结理念巧妙联系。此外,认同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在动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思政教育现状
“五个认同”启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方向性原则,认同教育实施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具体落实相关政策及方针,实现各民族协同发展效果。民族院校学生应摆正政治立场,坚持与党、国家相一致,循序渐进树立、根植认同理念,这对民族关系和谐构建、学生民族文化责任感强化有促进作用。认同教育坚持方向性原则,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思想共识。然后,差异性原则,认同教育推进期间遵循这一原则,能够早日帮助民族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知。民族差异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认同教育针对性处理思想问题和实际矛盾,会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民族思维模式,能为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提供思路和建议,最终为认同教育创设良好氛围。最后,主体性原则,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五个认同”教育的热情,进而能够自觉抵制民族分裂等不良思想,这也是认同教育具体落实的基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对自我严格要求,针对自身思想理念适当调节,确保认同教育得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接受,这对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6]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传统
近年来,民族高校思政教师对“五个认同”教育工作持片面认知,实际工作中忽视认同教育体系完善、认同教育目标细化制定的重要性,并且认同教育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长此以往,认同教育工作形式化推进。这不仅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片面引导,而且还会错失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最佳机会,学生内心深处能否意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和作用,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民族团结矛盾是否相应增加。再加上,认同教育仅以理论知识传授的形式推进,由于教师知识储备较少,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关注度较低,教师思政素养较弱,极易降低教育合力,导致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异步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差异性,完全按照差异化教育标准对学生进行引导,长此以往,就会促使大学生产生类化思想。[3]
我经常给妈妈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做就对了”。当你认为宝宝的想法做法不合理、不可行,别只是针对他的行为指手画脚。说许多大道理或批评、责骂、处罚,只会让宝宝没路可走,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是不可能改变结果的。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启动你的智慧,多些创意,引导宝宝去做能做、可做、会做的事。
(二)学生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被动接受认同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意味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渐降低,学生进行机械记忆有关民族团结的政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看似实现了民族团结目标,但于内心却对民族团结持抵触心理。究其原因,民族学生对“五个认同”片面理解,未真正意识到认同教育的内涵。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三观正处于完善阶段,心理较敏感,如果教师教学方式不够合理,抑或是无意触碰学生内心思想,极易增加师生间隔阂,最终为认同教育推进增加阻碍,同时,学生内心压力会大大增加,为学生内心思想建设埋下不良种子,这对少数民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消极影响。最后,教师为完成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任务,刻意加快教学速度,在教育课堂中占据主动地位,这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内心想法以及创造思想的认同教育,最终得不到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可。[4]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影响因素及原则
(一)影响因素
“五个认同”教育要想顺利、有序推进,务必完善认同教育保障体系,以便为认同教育提供支持和约束依据。首先,少数民族高校应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并与专家、学者频繁沟通,成立民族政策分析专门机构,与时俱进地改进认同教育体系,并动态调整认同教育目标,丰富认同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当创新认同教育评价机制,创新以往单一的认同教育模式,发现认同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启示路径。然后,从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入手,在正视学生身份的前提下,坚持平等待人原则,实现认同教育在班级管理、学生培训、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渗透,在此期间,强化学生法治理念,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纪律约束,以免为不法团体提供可乘之机,有序组织合法化群体活动,这对“五个认同”教育价值彰显有推动作用。最后,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少数民族思政教师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思政教师“五个认同”的教育水平,灵活引用认同教育于思政教材,以便确保“五个认同”教育工作顺利推进。[9]
(二)基本原则
虽然民族高校意识到“五个认同”教育融合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认同教育实施效果不尽人意,最终会为思政教育工作增加阻力。下文针对已有问题大致总结,进而能够全面掌握认同教育、探究认同教育启示路径。
四、“五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路径
一方面,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创新认同教育载体,以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多样化校园活动组织工作助力。同时,让大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校园环境中主动沟通,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互相帮助、共同成长。随着时间的积累,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关系会日渐增进,有利于打破民族学生间距离感和陌生感,这为认同教育推进提供了良好机会,隐性教育目的能够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设备传播“五个认同”,由于新媒体发展速度较快,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创建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以及公众号大范围宣传“五个认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环境范围,从而让民族学生能够在不自觉间接受民族团结的思想。此外,积极探索促进民族团结的具体方法,这对民族高校顺利创办、社会稳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8]
(一)正确引导认同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全面了解“五个认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能动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多样性教育活动,确保认同教育理念在落实过程中,根植于学生内心。前提条件即大范围宣传认同教育,针对认同教育正确引导,同时,将其巧妙结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效渗透认同教育,并聘请专业学者前来指导和讲解,确保大学生真正了解认同教育内涵,掌握认同教育实质,这对认同感短时间促成具有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融合“五个认同”教育于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实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全面传递,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教育目标,直到少数民族所有大学生了解“五个认同”。只有认同教育广为大学生熟知,才能为协同效应实践奠定基础,深化少数民族教育改革。[7]
(二)建立认同教育载体
“五个认同”融合少数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下文针对融合路径进行具体探究,以此提高认同教育教学效率,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并且让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三)完善认同教育的保障体系
深入分析“五个认同”的影响因素,合理控制各项影响因素,这对教育合力强化、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有积极意义。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学校因素,民族学校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知识学习、身心成长的环境,然而学校课堂以及课程作为认同教育推进的重要载体,课堂教育因素,如课时安排、课堂环境,对认同意识有直接影响,据调查可知,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程、政策解读掌握“五个认同”教育内容,为了增强学校因素影响力,务必丰富认同教育传播路径,创新认同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个人因素,民族院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认同能力,这要求学生不断转变个人身份,主动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动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学习其他民族历史,主动与班级学生沟通、交流,才有利于树立认同教育目标。对于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观、思想意识有重要影响,社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民族学生文化意识受影响情况。社会制度制定时,应体现公平性原则,民族学校大学生感受到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后,能够珍惜优先发展权利,高度信任国家、认可国家。对于家庭因素,应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各自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家庭住址。一般来讲,家庭条件优越、家庭地址处于县城以上的学生的认同度较高,反之,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住址处于偏远乡村的学生的认同度较低。[5]
(四)成立相关组织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宣传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应充分发挥组织、社团载体作用,尽可能彰显基层团组织优势,这是“五个认同”教育理念强化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组织、社团中得到锻炼,并肩负起认同教育规划、宣传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挖掘理论资料,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这对学生能动性调动、学习兴趣激发有不言而喻的影响。此外,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校园学习中,参照“五个认同”教育内容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实现认同教育与自我教育巧妙融合的目的,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提供来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可靠支持。
(五)巩固认同教育的成效
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认同教育时,离不开民族学校、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诉求以及学习需要,更好地检验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应创新教育反馈机制,并接受民族学生提出的有效性建议。此外,民族高校以及思政教师应关心学生生活状态,对于家庭条件困难、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给与安慰和鼓励,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使少数民族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认同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合,最终能够巩固“五个认同”的教育成果,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提供思路。[10]
1)计算全球变暖加权后影响潜值的数据来源于陕西陇县能源站,由于研究数据有限,CO2的取值没有扣除发酵原料生长阶段吸收的CO2,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加权后影响潜值以及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负荷偏高。
综上所述,在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认同教育融合现状后,笔者探究了认同教育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原则,提出了认同教育对少数民族思政启示的有效路径。通过正确引导认同教育、建立认同教育载体、完善认同教育保障体系、成立相关组织、巩固认同教育成效等措施可以提高“五个认同”教育质量,深化民族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此外,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责任感,确保“五个认同”教育工作落实于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对和谐社会建设、民族关系增进具有促进意义,同时,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为和谐社会建设、祖国统一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理由:人类文化的重组以品位与感性为媒介。品位的根基在于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即五感。五感可谓是支撑日常生活的基石,也是改变社会的原动力。甜味、咸味、酸味、苦味、鲜味左右着食物的味道。本书聚焦于人类的味觉,探究人类对于食物“味道”无止尽的追求如何推动世界史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依然磨灭不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所以老师的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每一个出现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量,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卢晨曦.“五个认同”融入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5).
[2]唐婧,张严超.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应对措施[J].高教学刊,2018,(5).
[3]曹斌,李松洁.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基础与路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
[4]吴颖.论西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价值诉求及其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18,(1).
[5]张水魁,马香.试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思想[J].好家长,2017,(76).
[6]俞恺,闫美静,海那尔·海热提.基于微信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
[7]蔡素珍,吴怀林,周得华.加强南疆职校生“五个认同”教育对策研究——以阿克苏地区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8]徐长山,吴志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以南昌工学院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4).
[9]韩凯,董方,韩雯雯.南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20).
[10]马晓军.五个认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之维[J].高教学刊,2017,(4).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lightenment of "Five Identities" to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GAO Shi-le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oncern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As a participant in ethnic integration,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novate their ideas,stand on the correct political position,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profoundly comprehend the educational work of "five identities",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On the basis of necessity analy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then explores the "five identiti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ducational principles,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lightenment path.It is hoped that this topic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smooth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 "five identities"; ethnic minor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politics; enlighten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04-0201-05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4.043
收稿日期: 2019-01-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公共精神文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IA1602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高石磊(1981-),山西洪洞人,哲学博士,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筱竹)
(责任校对:笑 著)
标签:“五个认同”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大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启示分析论文;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