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奋进论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奋进

徐圻

教授、博导,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

当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赞叹市场经济持续提升、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时候,不能不还原到一个朴素浅显的道理: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是最符合人性的行为。在中国这个曾经穷了几千年的农业或前工业国家,尤其如此。老百姓每天都梦想过上好日子,这个“好日子”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非常直观的、触手可及的东西。不管人类文明走到哪一步,只要与人性追求美好生活这个自然禀赋相一致,就能够实现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反之就会民生艰难、动荡频仍。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经过了30年的艰苦探索,最终回归到了这个高度现实主义的认知。正如邓小平精辟指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也正如习近平高度概括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840年以前的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基本不了解。明、清两朝闭关锁国,民众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估价不可能在横向比较中进行。总体而言,长期以来的中国人认为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是合理的,道理很简单:它既然一直存在着,就应该一直存在下去。绝大部分中国人至少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根本不妥,除了近代以来少数几个开眼观察、审视外面世界的精英人物之外,如李贽、黄宗曦、龚自珍、林则徐等。处在短缺和困顿的经济境况之下的我们的先辈,由于没有比较,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清晰、水平也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而“丰衣足食”则是物质生活的最高理想。

中国的国门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被“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人的眼睛也被迫睁开了。国家战败、人民受困,这是令人极感屈辱的经历。但睁开了眼睛的中国人发现了差距。首先是物质技术方面的差距,人们体会到了什么是贫穷和短缺,也见识了外来文明中的丰盛和消费。于是有了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强烈冲动,有了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体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让国人首次系统地反思导致中国为什么落后的制度和文化的根源,于是有了“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在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同时,国家和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与代价。“文革”十年内乱结束以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终拨正了中国这艘巨轮的前进方向,历史性地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途径就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

实践无止境,探索无止境。国防动员联结军地双方,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联合攻关、集团作战的特殊优势,理论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必须以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为统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理论创新运作机制,促进国防动员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奋进。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中国人看到了国家发展水平和自己生活水平巨大的横比差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促使中国的领袖们思考发展的新路径。历史已经证明,自然经济早就不行,计划体制也不是经济发展的常态途径。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国强民富。实践一再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竹产业在其发展中,既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创新的工艺、匹配的管理,更需注重竹文化对竹产业的渗透与带动[5]。近年来,四川省确立了以自贡、泸州、宜宾、乐山、雅安为核心的川南竹产业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将制浆造纸作为产业重点,竹产品加工、竹林康养旅游同步跟进,形成服务范围广、辐射带动强、多元化的现代竹业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成就是什么?是人的解放,或者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极大释放。在一个由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社会环境下,创新一定是生存、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优胜劣汰则是实现创新、完成创新、检验创新的机制保障。因此,创新的最大心理特征就是不满足现状并求异、求变,因而在市场环境下,平庸、趋同、一律、平均等等,既没有生存的物质保证,也没有生存的道义保证。这是40年来中国人的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尽管这种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还远远不够,而且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我们一路走过来的这40年,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繁荣富强,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如今的中国已经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事情了,也越来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决定她感兴趣的国际事务了。这是什么?这就是“道路自信”。

(责任编辑/李坤)

标签:;  ;  ;  ;  

没有比较,就没有奋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