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男少女性困惑;三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四是诱发错罪行为。造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迷乱;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迫在眉睫的现状,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实际入手,敏锐地作出反应,研究对策。
一、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而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自己的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2.初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在他们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在对待初中生的态度上,不要把他们还当做小学生看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又不能把他们当做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尚存在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这一年龄阶段心理上矛盾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所以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故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与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教师应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通过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这也是使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
4.初中生的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甚至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和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充分发展有关系。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这时他们的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已经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如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对此,教育者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面来,引导他们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与抽象思维发展相一致的是,初中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往往也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但是他们的意志发展还很不够,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有时半途而废,有时功亏一匮。他们对意志的理解也很不全面,表现为蛮干,甚至作出有害自己的事情。因此,德育工艺学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挫折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之所以挫折教育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因为前述的初中生心理与行为特点,还因为如果在初中阶段,他们不能具备一定的心理耐挫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在高中阶段承受住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乃至影响一生。因此,把挫折教育提前到初中阶段,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挫折,施教者应向他们讲清挫折后的三种反应,即情绪性行为反应(攻击、退化、固执、焦虑、轻生)、心理防卫方式(借口、表同、投射、反向、逃避、冷漠)和积极性行为反应(升华、补偿、正确坚持),使学生认清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其次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再次,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调整,建立适当的志向水平,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再次帮助学生摆脱挫折带来的烦恼,如通过个别谈话法、信件谈话法等,建立心理接触,达到情感共鸣,来制定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他们知道,挫折是一种兴奋剂,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挫折也是一种镇静剂,可以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初中生冷静下来。当然,有些学生会听不进去,那么你可以耐心等待,当他遭受挫折之后,就会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也许会感激你,以后也会对你的话加倍注意。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他们既能自觉地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都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这就要求施教者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此外,还应该看到,初中生的理想也不够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情境性大。他们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又带有表面的性质,甚至还可能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爱屋及乌,如把粗鲁当作勇敢。由于理想在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施教者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主要的高贵品质,指导他们运用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修养,让他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逐步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因而对他们的德育训练要付出更大的劳动。
二、高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日趋成熟的时期。教师和周围的人们日益尊重他们对问题的见解,给予他们一定的信任,要求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起模范作用,作低年级同学的表率。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活动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出个人的特征:学习动机比较稳定,学习兴趣明显分化,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理想富于现实性,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的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他们对友谊很重视,交朋友要求相互了解,有共同的志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讲义气,不讲原则,彼此感情用事。少数男女学生之间产生了所谓最初的爱情,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固然不对,但过于敏感地采取神秘主义的态度也不足取,更不能用压制或行政命令来处理,而应当更多地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从爱护的角度规劝和说服,让他们了解过早接触“爱情”,既表现出轻率,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将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刺激的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建立正常的集体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让德育工作赶在“爱情”萌发之前展开,高中生的心理就完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丰富阅历,在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在成绩评价和树立典型时激发进取心,增强竞争意识,在热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会和善于在不同场合从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责任心、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当然,也应看到,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的时期,因而,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反应(行为)也最强烈。
1.孤独心理。自以为成熟的高中生,往往自高自大,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涩、敏感、易怒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便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轻则会违反校规校纪,重则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针对具有孤独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可以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教育他们尽量多和别人交往,不要使人际关系淡化和疏远化;教育他们尽量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异,不做超人,也不做怪人;教育他们尽量主动增进两代人(师生间、父子间)的相互了解;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孤独,一个高尚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只能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孤独并不等于孤立。
2.自卑心理。高中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害怕失败、缺乏信心和生理缺陷,实际上也是心理耐挫力低的一种表现,故挫折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高中学生的惧怕心理在一个人的受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学生群体来说,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差生感到前途无望;就学生个体来说,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记忆力的突然衰退,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而复习时的紧张,考试时的失常,都是惧怕的结果。一旦惧怕惯了,就往往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由于惧怕,这类学生往往会采取自我中心的态度,表现为易于顶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为。教育者应该耐心疏导,首先协助他们采取行动疗法,实践证明,这是消除惧怕心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学生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就帮助他下定决心,提供机会,坚持练习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本领。其次,教育学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比如,对惧怕记忆力衰退的学生,就要为他提供有关记忆力方面的知识和增强与恢复记忆力的方法。德育工艺学始终认为,品德教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4.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比较错综复杂的混合心理,它往往指向于周围熟识的人。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老师的宠爱,优越的家庭,都可能引发高中生的嫉妒之心,他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教育学生摆脱这种恶劣情感,最好是告诉他们,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帮助他们达观一些,冷静地对待事态的发展,不要成为感情的俘虏,才能从病态的自尊心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