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论文_程相荣

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论文_程相荣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中医医院,629300

心血管疾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在心脏病中,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非常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心梗的救治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很多人对心梗存有很大的误区,错误的认知使患者在发病时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肌梗塞症状,以至于没有及时得到救治,最终提高了生命的风险。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时动脉粥样进一步狭窄痉挛,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如果心肌缺血达到20-30分钟,则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也不能不能完全缓解,血清心肌酶活性会增强,心电图会呈现进行性变化。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的误区常见

误区一: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只有老年人

很多人以为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只有老年人,其实不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而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开始了,但一般会在中老年期发病,因为只有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管壁过厚、血管管腔狭窄,才会呈现明显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初次发生心肌梗死的人是没有任何先兆的,只有在喝酒、工作或者情绪紧张之下突发剧烈心痛,且经过休息也不能得到缓解。这种情况多见于中青年,他们大都存在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尤其是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患有糖尿病的人,或许已经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在我国中青年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猝死率不断上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中青年人群大多是处于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业余时间里面也都会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应酬,使得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这样的情况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更加的突出,也是为心肌梗死的发作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除此之外,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显着高于老年人,加之其心理压力与体力活动量较大,所以猝死发生率也较高。

所以,预防冠心病应当从儿童时期开始,避免摄入过量的事物,避免过度肥胖而影响动脉的弹性;另外,中青年人群也要保持生活的健康习惯,坚持健康饮食,远离烟、酒,多做运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脂肪、高血糖的非中老年患者也必须警惕冠心病的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误区二:急性心肌梗死不能预防

急性心梗死虽然发病突然,但约70%的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一些先兆症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1)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突然明显加重,或无诱因自发发作;

(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或过速;

(4)心绞痛发作时伴气短、呼吸困难;

(5)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等情况时都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上述症状一旦发生,必须认真对待,患者首先应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喷雾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缓解,5分钟后可再含服一片。心绞痛缓解后去医院就诊。若胸痛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应呼叫救护车送往医院。

除此之外,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预防工作,以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注重休息,避免过量运动,尤其是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积极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严寒天气中,冠状动脉更易发生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

误区三:没有胸痛不会有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以突发胸痛为最常见的症状。但是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常会出现不典型的症状,如后背痛、胸闷、憋气、牙痛、乏力等。按科学角度来看,就算是没有胸痛,都需要通过心电图检查来排除心肌梗死。有的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在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曾经患过心肌梗死,在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中较常见。因此不能认为没有胸痛就没有心梗。对于胸部不会疼痛的心肌梗死患者,更加需要谨慎对待发病的征兆,从而采取紧急救助措施:

(1)运动时,需氧量增加,但因为心梗患者会出现心脏衰竭,所以流到脑的血液量不够,从而导致晕眩症状的出现。

(2)患者没有胸痛,但可能突然会出现呼吸急促,不断喘气。正因为没有典型的胸痛,所以才更加容易被忽略。

(3)有些人心肌缺氧是以心悸为表现。所谓心悸,指的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另外,不同于以往运动冒热汗,心梗患者冒的反而是冷汗。

(4)无法解释的疲倦、虚弱、焦虑。平常都能支持的体力活动,突然会感到力不从心。

误区四:心梗后放了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放支架,也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目前心肌梗死患者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搭桥术后缺血的心肌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血液供应,很多患者在手术过后一些不适症状就会立马环节,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尤其是对有心绞痛的患者,如稳定性心绞痛经内科治疗无效,又明显影响劳动、生活能力,或变异性心绞痛伴中一重度冠脉阻塞病变,药物治疗、无效的,或者心梗后心绞痛,可以通过外科搭桥手术进行有效的治疗。然而,支架解决了血管现在的狭窄问题,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再出现新的病变。因此,患者术后一定要规律服药,遵循心梗支架后注意事项:坚决戒烟;低盐,低脂饮食;不能情绪激动;适当运动,以散步为主,每天半至一小时;注意血压变化,定期(三个月)复查心电图;注意冷暖,有病即是就医。所以,即便是放了支架,也必须综合治疗、药物、饮食、锻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维护术后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所以患者以及其家属一定要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症状,在发病时进行及时的救治手段,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冠心病从儿童时期做起。其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早就诊、早治疗,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治疗,或药物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同时结合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等维护患者的健康。

论文作者:程相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论文_程相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