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政治课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载体论文,传统美德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思想教育就是要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本文试从几方面浅析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视传统伦理道德为古董,盛行“道德值几个钱”的论调,传统美德丧失殆尽。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思想蔓延,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攀升。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成为一线政治教师的科研方向。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律己宽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等,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他们在情感的激动中陶情淑性,在强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优秀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是建构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应对国际社会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应有“度”
1.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当代中学生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喜欢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就要适应社会需要,合拍社会跳动的脉搏,重点研究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以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增强实效性。比如,“劳动者应遵守职业道德。”在去年结束的两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劳动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系到行风建设。市场经济虽然是“功利经济”,但也要讲“德”。“人行事,德为先”,做“官”要有“官德”,治学要有“师德”,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等等。而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以“有德”或“无德”作为对人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德论“人”,以德服“人”,以德用“人”。例如,我国古代有位老中医,在弟子满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所以,教育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责任感。
2.批判与继承
中国传统道德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保守的一面,而且有时精华与糟粕相互混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时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进行改造,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的人。比如,在讲“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历览前贤国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举不胜举。古人云:“奢为恶之首,俭为德之最。”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摆阔气、不攀比,同时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赋予节俭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
3.贴近学生生活
中学的德育工作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做“人”的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中学生渐入成年,思维已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接受。例如,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可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介绍孔子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和为贵”“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的处理人际关系原则;“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交友原则;等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直做人,无私处事”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在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三个方面逐步树立整洁健身、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勇敢自强、守时守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敬老、友爱合作、诚实可信、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任务。着眼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尤其重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专业渠道应发挥自身优势,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优秀道德,既晓之以礼,又动之以情,还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循循善诱地说明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思想精华,也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财产。动之以情就是情理结合,化理为情,以情感人。我记得诗经里有一首《相鼠》,对于人要礼仪、无礼仪则不如鼠类,说得很动情:“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歌的形式,提倡人要有礼仪,鞭笞无礼仪之人,情理交融,诲人至深。导之以行就是教人做人的规范,树立为人的榜样。传统美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我们的先辈就有许多至理名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话不仅提出了做人的要求,也指明了行为准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一番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美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应该说,这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项重要任务。
2.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无论就课程外部或课程内部而言,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在全面统筹、注重说理、体现层次、系统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优势,成为全社会和整个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一支得力的方面军。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教育渠道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就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在这方面所承担的特定任务。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爱人、敬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的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应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理解、接受传统美德,也会有一定益处。只有对传统美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3.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执教者补好这一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化为自己的德性。
记述我国传统美德的文献、书籍、资料丰富浩繁,我认为学习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史的著作。这类著作,按照历史发展过程,从记述中国传统伦理道理思想的诞生,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同时介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以及相关的典籍。这对于系统了解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很有帮助。首先读点伦理道德思想史,是了解传统美德的好办法。
二是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关于伦理道德、人生哲理的论述丰富,有不少至理名言,是学习、研究传统优良伦理道德的珍贵文库。《论语·学而》记述孔子的话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文25个字,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提出了孝、悌、谨、信、泛爱、亲仁、学文等7条言行标准,德育有6条,足见儒家伦理对德育之高度重视,将其置于第一的位置。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孟子·告子上》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这里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认真读一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运用到教材、教学中,将有助于思想政治课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代蒙学读物。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青少年教之以仁义;礼仪是《三字经》的中心思想,《三字经》还教导青少年学习百科,讲了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各种蒙学读物包含着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内容中,方法、故事、资料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诵,长盛不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来自《治家格言》的话,可说已成为一种民族语言。将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华,教育青少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典籍,还是蒙学读物,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学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论中·为政》),我们应引以为训。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爱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课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