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融资制度功能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融资论文,我国现行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金融体制格局整体上已呈现出现代模式的初步框架。相对于改革之初,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证券市场机制扭曲问题等,并由此引发了近年来关于融资制度功能实现问题的一系列质疑和争论。就此,本文力图从实证角度对我国融资制度的功能发挥状况做一些梳理与探索,以期能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些许素材或思路。融资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制度是指各相关主体之间在调节资金的供给、需求和以此带动的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或在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约定的行为规范;而狭义的融资制度指资金配置方式的制度安排。我们认为,内生于经济增长的融资制度应具备筹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流动性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等五方面的功能。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对我国现行融资制度功能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筹资功能及实证分析
(一)功能释义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或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劳动、制度和技术进步等都是影响经济的因素,其中,资本为主要因素。理论上讲,对整个经济而言储蓄必定等于投资,但由于资本品随时间流失而逐步消耗,就需要有大量的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以实现一国保持合理的资本存量和新增资本需求。实际上,对各个独立决策的微观主体而言,投资和储蓄不一定总是恒等的,需要调剂余缺。那么,是一种什么机制或力量来促成恒等和余缺调剂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呢?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融资制度的筹资功能,具体由储蓄动员功能和资本转化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组成。经济越复杂,融资制度为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提高效率的手段的角色就越重要。
(二)实证分析
西方国家在分析融资制度功能时,总是把筹资功能作为融资制度功能研究的基石和起点。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理论研究的初始条件之一即为储蓄不足,因此在研究时常把储蓄不足作为既定的前提条件,把储蓄行为和如何增进储蓄即储蓄动员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研究。这与目前中国的实际有较大的差异。出于研究简便的目的和受制于资料难以取得的现实,我们以存款总额来代替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尽管不太精确,但并不妨碍分析结果所要表达的思想。
毋庸置疑,在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制度向由金融为主导的融资制度过渡这一制度变迁中,现行的融资制度筹集了大量资金,迅速填补了财政资金撤出导致的资金缺口,防止了国有经济的J效应。由表1不难得出“我国融资制度能有效地动员储蓄”这一可能的结论。这一结论与我国近几年来连降利率,而存款依然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是一致的。
表1 1999~2003年金融机构存贷情况(亿元、%)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存款总额 108778.8 123804.35 143617.2 183388.48 220363.53
贷款总额
93734.3
99371.07 112314.7 139802.9
169771
贷款/存款
86.1880.26 78.20 76.23 77.04
资料来源:2002、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融资制度能有效的动员储蓄只是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并不意味着高的资本转化率。对资本转化率的分析是从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和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展开的,两者同属于融资制度。
首先分析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资本转化效率,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方面,从总量上看,金融中介存款和贷款之差(见表2)的日渐扩大,仅就结果而言,说明在向资本转化过程中存在障碍;从结构上看,大型企业包括大型非公有制企业从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中能获得较小型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众多中小型企业从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中获取较少的金融支持。
表2 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部门存差变化情况(亿元、%)
19971998 1999 200020012002 2003
年末年末 年末 年末年末年末 年末
存差
7477
10288 1272615045
30954
4358650593
较上年增幅37.6 23.7 18.22 105.74
40.8116.0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金融年鉴,历年,2002、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数字计算得出。
其次,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资本转化效率。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型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只能依靠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安排。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融资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融资制度相应地发生变化,反过来融资制度创新与发展也对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随着旧体制逐步向新体制转变,形成了多元的经济主体,各种经济主体所占的份额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壮大。而融资制度的供给速度、供给量和内容不能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求。(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一个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企业的短期贷款申请次数的满足率是43%,贷款金额的满足率是74%;中长期贷款的金额满足率分别是24%和74%。2001年,在按资金来源划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分别仅占其投资总额的0.1%和7.2%,比国有经济分别低9.0和12.5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经济的自筹资金比重高达83.9%,比国有经济高出29.9个百分点。在以前年份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更高。)尽管这一现象近年有所改善,但其投资来源以自筹为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没有合法身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私人借贷、贷款经纪人、互助会、地下钱庄等)担负了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重任。
融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不对称引起金融资源的逆配置,资源的配置效率低导致整个经济的效率低下。就企业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公认的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清晰的产权是其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石和保障,但其得到的金融支持却与其现实中的经济地位不相符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其得到的金融支持不成比例,也就是说稀缺的金融资源并没有流向更应该得到金融支持的企业。与此同时,运行效率相对较低的大中型企业却极易获取金融支持,资本出现逆配置(见表3)。就地区看,金融结构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使农村得到更少的金融支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滞后发展还是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的腾飞速度和发展质量,并且在大部分县级以下的农村经济,特别是较落后的地区,农村经济基本上是非公有制经济。但是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离,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经济效益设置的分支机构也大多布局在发达的城市,信用社独自难以承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重任。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仅将吸收30%左右的农村储蓄存款用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70%的农村储蓄存款被现行融资制度的“水泵效应”抽离农村到城镇或其他非农行业,使本来由于资本极度稀缺、土地高度稀缺和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农村要素很难有效配置的矛盾更加突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更加彰显。同时,民间金融的非正规身份和有限的资金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此外,政府动员金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见表4),财政性资金比重逐年上升,表明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参与程度和干预力度加大,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作用得以强化。
表3 国有、乡镇、三资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比较
指标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
集体及私营企业
三资企业
1998 0.73.65 1.96
利润率 19991.244.23 3.28
20002.877.02 4.96
19985.75
11.29 7.46
19995.549.56 8.71
20007.4512.12
10.35
注:本表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指国有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版、《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版。
表4 1991~2001年我国资金总量(亿元、%)
注:财政性资金指财政支出,金融性资金包括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筹资(金融债和企业债,不含国债),外汇外资包括实际利用外资和外汇占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金融年鉴》,历年,《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数字计算得出。见参考文献[1]。
作为融资制度的微观经济基础的企业,资本使用效率较低。以新上市公司为例,公司刚上市时经营业绩比较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经营状况却不断弱化(见表5);总的经营情况也是如此(见表6);上市公司存在资金闲置的情况比较突出,“2001年公布中期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闲置资金(货币资金加短期投资)数额为3.11亿元,闲置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7.96%。进一步分析表明,由54家上市公司的限制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在50%以上,共有10家上市公司资金闲置数额超过20亿元。”(成思危,2002)无论银行中介还是资本市场,现行制度在减少不对称信息、对投资项目甄别将资金导向生产率高的项目和为技术创新提供风险创业资本等方面均存在制度性缺陷。
表5 不同年度上市公司1998年经营业绩状况(个、元、%)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3]。
表6 1993~200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元)
年份1993
1994
1995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平均净资产
收益率
15 14 11
10
9.68
7.56 7.99 7.61
平均每股收益0.35
0.32
0.25 0.23 0.24
0.19
0.2 0.19
资料来源:1993~2000年上市公司报表。
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与此对应,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见表7)。可以预见这种格局将会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间接融资内部,国有商业银行则占绝对优势(见表8),这种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状况在短期内也是不会改变的。对于需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来说,以具有信用创造的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无疑是现实的选择。
表7 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2002、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表8 2003年金融机构间资金融入融出情况(亿元)
同业拆借资
债券资金融 净融出
金融出入额 出入额
国有商业银行-9108
-66042
-75150
其他商业银行 -8914625145360
其他金融机构 95681993929507
其中:证券及基金公司 8911 265111562
保险公司
605 605
外资 431 -149 282
注:表中“-”为净融出。
资料来源: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股票市场并不重要,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重要的资源配置市场,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的主要场所是银行,金融市场的存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融资服务的;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是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政府在整个融资制度安排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更是如此,公共资源的投向非常重要,对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及实证分析
(一)功能释义
交易成本包括金融市场成本和金融中介成本两部分。金融市场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隐含的交易成本,前者包括佣金、信息成本和税收,后者包括执行成本和机会成本;金融中介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和制定合同成本,其中合同成本还包括执行条款的成本。健全的市场通过流动性的提高、形成和披露大量的信息以及缩小出价—要价的差价来降低信息成本和执行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金融中介可以凭借在金融资产处理上拥有的信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专家理财优势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二)实证分析
1.中介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寻成本,合同的谈判、执行和监督的成本,摩擦成本等;产权制度缺陷带来的“无形的交易成本”,指产权制度不完善和产权主体虚置所造成的效率损失;还包括在信贷配给过程、获取差别利率的过程和享受优惠贷款政策过程所发生的寻租行为带来的成本。由于没有办法收集到所有相关的交易成本,在此以商业银行成本/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交易费用。在1997年7月的《银行家》刊登的世界1000家银行排名中首次列出成本/收益比率,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香港、菲律宾、泰国、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该指标分别是30.81%、35.22%、56.10%、73.60%、67.26%、77.37%和76.24%;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58.41%、60.39%、61.74%、63.58%和64.39%;而我国的该比率是根据列入1000家银行的商业银行平均数计算得出的,为86.07%。虽然这一指标包含的成本不全是交易费用,还会有其他的交易成本没有计入,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介较高的交易费用。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假定所发生的所有费用都是符合规定的,没发生其他费用。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85%,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后为7.605%,担保费收取同期贷款利率的50%为3.8025%,贷款利率加担保费为11.4075%,再加上信用评级及反担保,费率总计为15%~18%左右,这还不包括耗费的工时和人力。
2.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1)交易税制的安排,2001年11月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由之前的按交易额的0.4%征收改为按交易额的0.2%征收。(2)交易佣金较高且缺乏弹性,2002年5月起交易佣金不得高于证券交易金额的0.3%,也不得低于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等。如果流通股按换手率500%计算,交易双方税和佣金的交易费为5%。(3)投资者价差也是最重要的交易成本,目前无人测算出,大概在3%~5%,最高达14%~16%。(4)“先资金、后交易、再清算”的交易模式和全额保证金制度存在的机会成本也使交易成本增加。(5)券商和机构投资者经常能够提前获取一般投资者难以获取的内幕消息的这一信息获取的不公平现象使得信息成本有了较大的差异;此外,券商的融资困难以及较高的融资成本也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价格发现功能及实证分析
(一)功能释义
金融资产供求双方竞争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交易资产的价格,即确定了金融资产要求的收益率,资产在公开市场上定期交易形成公认的价格,并以此价格指导资金如何分配金融资产,这一过程被称为价格发现过程。价格发现是均衡价格或市场出清价格的认定。在此价格下,没有价格压力也没有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利率、汇率、股价、衍生品交易提供的预期未来的价格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的信号,在为投资者提供实际交易价格的同时,也为经济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从而影响着经济状况。
(二)实证分析
首先看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体系由多种利率组成,如仍被严格管制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基本已经被完全放开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被分割开的内外币利率、国债发行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等;但这些利率缺乏相互衔接,各层次之间尚未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具备利率传导机制的利率体系。利率的调整主要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的杠杆,而不是微观主体经营时的一种策略。
其次看利率水平的制定。我国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技术方法是,根据社会资金的总供求状况、企业成本水平、银行利润和市场价格等经济变量来确定利率水平,先定出一年期存款利率,再推算出三个月、六个月及其他期限的存款利率,最后定出各档次的贷款利率。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基础数据是工业企业、外贸企业、财政、银行和个人等各经济主体存贷款平均余额、储蓄余额、成本数据、税率和利润率等,央行在此基础上测算出不同的利率调整幅度对各经济主体财务收支的影响,将利率调整幅度控制在各经济主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最终的利率水平是各个利益集团,如企业、银行、财政以及中央银行多方博弈的结果,是找寻利益均衡点的过程。这样制定出来的利率很可能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其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都比较长。通过计算找出均衡利率,这种做法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市场均衡利率只能由供求决定,是无法计算的。一般认为这种利率低于正常市场利率,并且贷款的主要对象为国有企业,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稀缺资源在国有和非国有之间的逆配置,有违国家原本想通过信贷调整措施将廉价资金输入国有经济部门,扶持国有经济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或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的初衷。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和资金配置中的作用有限,管制利率在以低于均衡利率的水平向国有企业输入资金。
再次分析利率的结构。差别利率的结构及管理不能适应政策导向、资金流动和风险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差别利率主要根据期限不同、对象不同和业务不同来确定的。除期限外,差别利率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政策优惠,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税收的差别税率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
最后,为使资金价格真正反映供求状况,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初步采取诸如“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改变结息方式”等措施。把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在金融改革的最后阶段,说明各方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步骤和风险尚存在不同的判断。
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形成了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结构。就股票市场而言,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形成真正反映市场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而股票初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则排斥了需求方的作用,由需求方特别是政府决定。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上市公司具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的股权结构,并且普遍存在着非流通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占绝对控股的现象。表现在定价方式上,流通股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流通股的价格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股权结构的人为分割造成的“同股同权同利”基础的丧失,为不同的股东带来不同的利益。我国证券市场采取集中竞价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连续竞价两种,对流动性高的股票、基金采取集中竞价的方式,对不太活跃、流动性差的、波动大的股票如B股ST股,集中竞价不合适。集中竞价有较好的价格发现功能,且市场成本为零,但收盘时没有披露任何信息,从制度设计上便利了市场操纵。股市包含在股价中的信息并未完全被当前的股价所反映,对历史信息依赖程度较高,说明股市未达到弱势有效。在国家政策干预频繁、经济主体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股市存在着“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意味着投资者的决策并非是基于理性的决策,股价极可能偏离价值中枢,存在泡沫现象,暴涨暴跌,价格频繁大幅波动,从而破坏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这样,股票价格没有反映微观层次即企业的经营业绩,股票价格指数也没有反映宏观层次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
四、流动性功能及实证分析
(一)功能释义
流动性是指不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以较低的成本很容易买卖一种资产的能力,和风险相匹配,流动性强的资产其风险小收益低。它对被迫或主动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缺乏流动性,所有者将被迫持有债务工具到期、持有权益工具直至公司清算,或以不合理的价格售出。健全有效的融资制度便利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提高了这一过程的经济效率。
(二)实证分析
对我国中介的流动性分析是以对占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的流动性分析为代表的。虽然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按其存款与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以提高其流动性,虽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以再贴现和再贷款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流动性支持,但中介的流动性仍然较低。表面上看大量存差的存在,似乎流动性较高,但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9条第2款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内容来观察实际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见表1),不难发现所列各年的指标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从表8中得出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强的话,对应的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则是弱的。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不良资产隐患,对其流动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所隐含的国家权益对公众的隐形担保所产生的实际吸引力而带来的稳定的现金流,在短期内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承认有效流动性管理的各个因素(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流动性的中央控制、对其他方案下筹资要求的分析,筹资来源多元化和应急计划),并建议银行保持多元化的筹资基础并维持充分的流动性资产。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并未建立有效的能对流动性需求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及对付流动性紧缺的应急计划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缺乏提高中介流动性的便利的货币市场。在资金来源方面,定期储蓄存款在储蓄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并且过分依赖于某一个或某一类渠道筹集资金(这是许多国家所限制的);在资金运用方面,短期贷款的比重下降,而长期贷款的比重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加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基建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今年三季度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为39%,比1997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存款来源中,定期存款占比为43%,比199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增量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更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6%,定期存款占存款来源的比重为43%,如考虑到定期存款中相当部分的期限在一年以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对称就更为突出。”尽管近年银行中介在资产的运用方面增加了证券投资的比重,但其流动性仍然较低。
就股票市场而言,股票种类多,有可流通的,如A股、B股、H股和N股;有不可流通的,如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价格和市盈率。长期以来,占股票市场股份和市值绝对比重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整个A股市场的比重约为66%)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可以协议转让,但对象和条件受严格限制并需经相应机关授权批准),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发布质量,市场的波动和过度投机的倾向加大,影响了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和运行效率。一般来说,当股价处于低位时,4%的日换手率应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而股市上升途中20%的换手率应当引起警惕,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年换手率为25%。1993~1997年沪市年均换手率分别为341%、787%、396%、591%、466%。这说明在二级市场上股民平均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仅为2~4个月,是一种典型的短期投机行为。我国沪深股市自开盘以来6次大的震荡波峰波谷相差445%,且震荡的周期呈现不断缩短的趋势。一般认为,较高的换手率是流动性强的表现,但在中国超常的高换手率是股市发展的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只是部分股票的流动。就债券市场而言,市场成员较少,不到1000个成员,且多为交易行为、交易特点较为一致的银行类机构,缺少有效的杠杆制度安排导致投机性需求不足,缺少有效的做市商制度和规范化的交易习惯,这一切也影响了其流动性。不仅如此,整个市场被分割为诸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等相互分割的子市场,在各自封闭的子市场中,有的市场有便利的流动性,但各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五、风险转移功能及实证分析
(一)功能释义
“一般的理解,所谓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黄达,2003)。尽管有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两种结果,但经济中常偏指风险损失。金融跨期和横向交易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为这类交易意味着预期收益和支付的不确定性,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预期变化,引起价格变动带来风险。金融中介的风险源于其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当中介发生波动时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市场风险源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风险转移功能指融资制度在转移资金的同时,将现有的与有形资产流动相关的不可避免的风险重新分配给最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或根据新的风险承担状况在寻求资金和提供资金的各方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良好的融资制度能将市场和中介转移风险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但是,尽管融资制度具有降低风险的功能,可是如果没有设计良好的制度,将导致金融风险的放大而不是风险的化解。
(二)实证分析
中介风险,特别是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并不在于资本充足率的不足,因为国家信用可以弥补资本金不足,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在于缺少有效的定价机制使风险分散;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滞后和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担保和监管不力所导致的极高的道德风险;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导致的资源逆配置带来效率低下的风险和执行财政功能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为在融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中介因自身不能转移风险而由自身承担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观点看,银行业就是风险买卖,它以低价买入风险,然后以较高的价格把风险卖出。银行接受存款就是把风险卖给存款者;银行向企业贷款,相当于企业把风险卖给了银行,银行就得向企业收取费用。因此,银行的核心功能是进行风险的交易,其盈利模式就是买进风险与卖出风险之间的价格差。我国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对风险价格还有较多的行政管制,使得风险很难分散。过度集中贷款是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导致了中介资产投向的行业集中,比如,日渐增大的存差使国有商业银行购买中长期国债在增加自身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使一些关键部门(如房地产)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一旦泡沫破裂,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
市场上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风险对冲机制的不健全。以在整个市场中占重要地位的证券市场为例,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即投资者只能在市场上涨时才能获利,在市场下跌时出现损失或盈余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避险品种如期货期权,二是缺乏卖空机制。从投资者的角度,在没有卖空机制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做多才能赚钱,若遇熊市只能退出避险,缺乏规避风险的手段,证券市场的品种单一,没有替代品,再加上仅限于现货交易,市场的单方向运行,很容易发生波动。单边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消除投资者的系统风险。我国股市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重为65.7%,而美国、英国、法国股市系统性风险分别占总风险26.8%、34.5%和32.7%。由于没有做空机制,难以消除系统性风险;再加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的不确定性预期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大了股市风险。由于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度较低,市场风险对经济的破坏力要远远小于中介风险对经济的破坏力。
标签:银行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有效利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融资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