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大进步_银行论文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大进步_银行论文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劳动力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经济现象和过程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它就必然受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影响和支配。

首先,它必然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的劳动者,由于生产再生产其劳动力所消费的劳动时间不一样,劳动力价值也就不一样。谁受训练多,谁受教育多,谁掌握的科学技术和劳动技术多,谁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否则就低。按照价值的高低来买卖劳动力商品,就会促使人们努力提高自己劳动力的素质,多受教育,多学习,多长本领,增加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这样,厌学的现象,就不会存在了,“读书无用论”就没有市场了,全民族的素质也就可以逐步提高起来。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买卖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买卖双方以平等的身份相对待,买卖必须公平,不公平就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就不能再搞平均主义了,分配不公的现象也会逐步得到克服。

其次,它必然受供求规律的影响,商品的买卖除受价值规律影响外,还受供求规律的影响,供求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偶然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不一致,有时供大于求,有时求大于供。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就积压、滞销;求大于供时,就不能充分满足需要。这两种情况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劳动力商品也是这样,供大于求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求大于供就会使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与人口的数量关系极为密切。人口必须适度,一般说来,人口适度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就不会十分突出。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力所能承受的界限,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把这种现象叫做“人口压迫生产力”。由于过去在理论和政策上的某些错误,使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有过一定程度的失控,人口在严重压迫着生产力;还由于我们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必须逐步用现代生产力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必须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劳动力供求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处处感到冗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多余的人没有去处;另一方面,某些部门、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急需的人才又供应不足,不能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的素质偏低,结构又不合理。这个问题,在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下很难解决。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就会促使劳动者本人努力去适应市场的需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而不要成为多余的、无用的;就会促使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使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不要太尖锐。

再者,它必然受竞争规律的影响。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和其它商品一样,必然有竞争,而且竞争是全方位的,供者与求者之间有竞争,求者与求者之间有竞争,地区、部门、企业之间有竞争,还有国际上的竞争。供者与供者之间必须实行双向选择,求者提供的劳动报酬,提供的劳动条件必须合理,必须有吸引力,使供者感到有发展前途,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供者所能提供的服务,必须能够满足求者的要求;供者与供者之间,在粥少僧多的情况下其竞争也必然是激烈的,令人羡慕的岗位就那么一些,希望去那里就业的供者之间就要在本人所具备的素质,本人能提供服务的质量方面展开竞争,在众多供者中,谁的素质高,谁提供服务的质量高,谁受聘的机会就大;求者与求者之间,由于人才的竞争关系着事业的成败,谁拥有人才谁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就必然千方百计争夺人才,国外许多大企业不惜以最高的薪金聘请专门人才,甚至不择手段地挖别的企业的墙脚;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挖墙脚的事。我国大西北地区本来人才就缺乏,在前些年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的情况下,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中的皎皎者,被沿海地区吸引走了,人称这种现象为“孔雀东南飞”,后来,不但孔雀东南飞,连麻雀都东南飞了。劳动者在国际之间的流动也越来越普遍。现在,全世界有1亿人口在国外劳动。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服务的专业人才有130万人。每年还在以净增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美国医生的一半、英国医生中的40%来自发展中国家。从1961年至今,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从移民中的获益在1500亿美元以上。美国每年因此而节省的教育经费达18亿美元[①]。人才从一个国家之内的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一旦,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之时,在具有一定吸引力之后,就会从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流的人才,已开始倒流。外流和倒流,都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都是竞争的一种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情况下,必然可以促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促使劳动者合理流动,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必然可以使用人单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最终结果是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用生产力标准,而不是用任何其它别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社会现象,得出的结论,必然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与奴隶占有制、与封建制,还是与小商品经济相比,把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这种劳动力的配置方式,都是巨大的进步。

(二)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失业。其实,在今天的条件下设想完全消灭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带有某些空想的色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了劳动力的买和卖。虽然劳动力在买卖,我们还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把劳动力市场叫做劳务市场,这样叫是名不符实的。稍有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劳动力是人能够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务或劳动则是使用劳动力的一个过程。在市场上用来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务或劳动。因此,劳务市场实际上就是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时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有了失业,我们也不叫失业,而叫待业。其实待业就是失业。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失业人口,称之为“劳动力蓄水池”,这样“蓄水池”在全社会范围发挥着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作用。马克思除以满腔义愤揭露了失业对劳动者所带来的苦难外,也指出这个“劳动力蓄水池”的存在,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

我认为,社会主义也应建立自己的劳动力蓄水池。劳动力蓄水池是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经常变化的,有吞、有吐;时吞,时吐;此吞,彼吐。有的部门和企业由于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的部门和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增加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不断高级化,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缩小生产规模或被淘汰,一些新的工种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一些旧的工种旧的就业岗位消失。这样,就要求有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调节者,使生产过程排斥出的多余的劳动者有去处,生产过程必须吸纳的劳动者有来源,使再生产过程能够健康地、正常地、高效地运转。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劳动力蓄水池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业后备军。它的存在,对资本家阶级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对广大劳动者来说则是苦难。社会主义的劳动力“蓄水池”,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建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力调节者,它的存在,有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它是为社会也是为每个劳动者的利益服务的。

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力“蓄水池”。过去,由于没有这样的劳动力“蓄水池”,各基本经济单位的劳动力就不能根据生产过程本身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进行正常的吞吐,该进的无来源,该出的无去处,基本上是死水一潭,缺乏应有的活力,难以使劳动者都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在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步有了劳动力的流动,也有了一些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条件和场所的形式,但尚无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三)

我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力“蓄水池”可以采取劳动力“银行”的组织形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计划指导下,专门负责吸收、调剂、培训劳动力,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

劳动力“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1、吸收劳动力:分短期、长期、定期、不定期等类别。各基本经济单位短期或长期闲置的劳动力,可以到劳动力银行登记,存入劳动力银行。急需劳动力的单位,可以到劳动力银行去借用。存和借都不转移所属关系,存和借都是有偿的。

2、调剂劳动力:各基本经济单位根本用不着的劳动力,可以存入劳动力银行,由劳动力银行进行调剂,输送到用人单位。经调剂的劳动力要转移所属关系。

3、培训劳动力:这是劳动力银行的一项最主要的业务,也是劳动力银行不同于专门经营货币的银行和一般职业介绍所的根本区别所在。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低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在劳动力银行内,对劳动者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使之掌握新技能,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劳动力银行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的成人学校。这种新形式成人学校的特点在于,它同时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它源源不断地吸收,又源源不断地输出,成为全社会的劳动力的调节者。

劳动力银行从事调剂和培训劳动力的业务,分担了国家的一部分行政工作,劳动力银行从业人员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国家应对劳动力银行给予适量投资。劳动力银行为各基本经济单位提供了有益的服务,被服务的单位也应给劳动力银行一定的报酬。劳动力银行,要通过自己的服务收入补偿劳动耗费,以收抵支,获取盈利,并实现自我发展。

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最富有的资源。在物质的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劳动力资源尤为重要。扬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之长,避物质资源相对不足之短,以劳动积累代替或补充资金积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有远见的选择。强化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除进行改革,建立一种机制,使劳动力在国内实现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之外,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供应都要大于需求,单靠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是无法容纳的,必须走出国门,跨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劳动力交流,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转到亚太地区之时,把中国建成为国际性的劳动力交流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力商品交流,但至今仍很薄弱。我国人力资源占世界劳动力资源总额的1/5,而劳动力输出却仅占世界劳动力输出总额的2—3%,二者极不相称。

广泛开展劳动力国际交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据悉,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近期需要从国外输入劳动力500万,远期需要输入5000万。西欧、东欧、北美、中东都需要输入劳动力,且这种需求呈日渐增长的趋势。据测算,我国农村有将近2亿的剩余劳动力,且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全国各企事业单位有1500万“在职无业者”,他们由国家安排了就业。端着铁饭碗,但实际上是闲着没活干。此外,每年城镇还要新增800万就业适龄人口。可见,我国发展劳动力商品输出的潜力是很大的,前景是广阔的。

标签:;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大进步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