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 323903
摘 要:美术的核心素养不外乎“技”与“道”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用”轻“体”,从而失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意义。这一现象,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儿童中心”意识、而以成人的“审美标准”看待儿童作品造成的。事实证明,只有将“美术创作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活动”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顺天应时,让花儿艳到极致。
关键词:美术课堂 教学目标 视觉心理
一、我的发现
学生美术作业经常出现中规中矩的现象。六年级下册《用线画人物》一课,我把教材中的注重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作为教学重点,强调线描人物作画的基本方法,于是学生就把注意力全放在人物动态线条上,人物的神情和人物性格特点都忽视了。作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来的班级,我有意忽略教材提示,而把人物要的性格特点、动作特点作为重点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业既充满个性,又富有童趣。
二、我的思考
1.如何驾驭课堂。美术老师都有切身体会,美术课堂一动就乱。我们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得守住“纪律”这一底线。因“动”而“乱”,自有妙处。曾有一位外校教师参加一次优质课评比,借了一个“难管”闻名的班磨课。却对这个素以“难管”闻名班级学生的素质赞不绝口。理由是: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普遍具备基本美术素养,师生互动超越预期目标生成了意料之外的精彩,而大家眼中的“差班”,到了陌生的美术教师眼里竟然是不可多得的“好班”。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题当然是在追求的标准上,美术教师追求灵动课堂。在“动”与“静”之间。美术课要追求“动”。当然这“动”不是乱动。而是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框架内随“师”而动。
美术课堂动态通常分为四段:切入、感受、表现、回顾。不同的课堂阶段,学生的动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切入——“心”动。导入是学习的开始,激发兴趣最为重要。教师“以美激趣”,学生才能因美心动。例如《剪纸喜花》一课。以“魔术”式的语言导入:“这张纸,老师施了魔法,只要剪三刀,就成一个红双喜。大家注意看啦,老师的魔法能成功吗? ”这样,一下子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2)感受——“思”动。儿童美术学习不是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思”动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心”动到“行”动的桥梁。触发学生“思”动,既要围绕课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用的学习材料和原材料;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加工这些原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去尝试与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尝试是参与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体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思维过程。两者结合使学生对平常事物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唤起对美术学习活动的热情。(3)表现——“行”动。“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像只是游戏,是追求自身的愉快,与合目的地成功。”“行”动是不知不觉让学生上教师的“贼船”。因为喜欢,学生会反复去“表现”,也无所谓作品的好坏,只在乎在运用材料、展示想象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快乐情绪。(4)回顾——“意”动。回顾不是“行”动的延续,而要促使学生“意”动。强化学生的成功感,梳理自己的艺术感受。为下一次艺术创作活动积累能量,每个学生行动经历的不同都能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教育者的责任是让这种感受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估变得更加明晰并得以强化。只有这样关注过程的教学评估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精神。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如何确定目标。其实,只要以“学”为起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改进“教”的理念和行为,就能使学生随“师”而动、动而不乱。(1)学为起点,有迹可循。学过素描的人都知道,老师总是教我们“整体——局部—— 整体”的方法。其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视觉心理也是按“整体——局部——整体”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讲,低龄的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感知是“感性整体”,所以行为方式和过程比较粗放简单,随着年龄和认识的增长,感知形式由感性到理性、感知内容由整体到局部,行为方式和过程将趋向分门别类和精致。(2)目标定位,有据可依。美术学习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内容包括:文化、生活、想象、创造。形式包括:继承、应用、动脑、动手。将内容和形式联结起来,就是继承文化、应用生活、动脑想象、动手创造。而这四个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轴心,这就是课程价值所在。
三、我的感悟
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三部曲:发现,唤醒,指引。
德育不是灌输规范,而是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精神追求;智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放大好奇心,培养思考能力;美育不是灌输技艺,而是以美育智,涵养灵魂。
发现,使教师思考; 唤醒,令教学精彩; 指引,促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袁宝林 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小莲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优秀论文集[C].西安,未来出版社。
论文作者:叶燕月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人物论文; 课堂论文; 这一论文; 儿童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