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9-0058-05
要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就要不断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首要的基本问题,要明确中国的经济是什么经济,怎样发展中国的经济,如何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实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统一,政治和经济相互协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认清国情,制定和完善经济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如何制定和完善经济政策,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生产力水平和制定政策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要靠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适合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遵循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我国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有效经济政策。确定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分配制度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搞活了经济,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经济政策,并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不断完善党的经济政策,使党的经济政策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政策和人积极性的关系。
党制定的经济政策正确,符合国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政策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落后或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就会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处理政策与人的积极性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党的政策是好的,现在的关键,要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广泛深入地宣传,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大地激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忱,目标一致,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
(三)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的关系。
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潜力,挖出这个最大潜力,有利于社会劳动力与社会产业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社会生产中人与物的优化结合,发挥人与产业优化结合的最大优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我国是个大国,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制定产业政策,按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使社会产业结构实行最大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要进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劳动力就要不断与新产业合理配置,这就必然产生了社会劳动力的动态分流。社会劳动力分流形成就业→下岗→再就业……的不断循环。成为一种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就业动态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产生下岗分流,再就业的现象,这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也要正视这个问题,否则就要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少数人先富裕起来的关系。
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全国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少数地区,少数人也确实先富起来。但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跟不上,法律制度不健全。少数单位、个人,出于利益的驱动,并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而是通过非法经营,牟取不正当收入先富裕起来的。目前社会出现社会经济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较严重地存在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职业与职业、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差别。少数富裕起来的人,除真正依靠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的,较大一部分是靠照顾致富、关系致富、权力致富、非法致富而富裕起来的。这种状况,如果国家不引起高度重视,尽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就有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就会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引起社会不稳定。尤其是社会少数人腐败经济的出现,巨额资金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使社会闲置资金扩大,减少社会购买力,对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已经产生了负效应。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社会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与少数人先富裕起来的关系。
二、着眼大局,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合理布局和正常运行
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好的经济政策,就要体现在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上,努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合理布局,保证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就要处理好如下经济关系:
(五)社会经济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产业问题,是人类生产什么的问题,只要对人类有利的产业,就会得到优先发展。社会产业种类多,哪些是主导产业,哪些是非主导产业,哪些产业先发展,哪些产业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从本国的资源优势,产业传统,经济实力出发,实行正确的产业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战略重点。围绕国家经济战略和战略重点,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要明确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省、地、县、乡也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国家、地区对主导产业,要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重点抓,抓出规模、抓出效益。从而以主导产业的发展来带动非主导产业。我国是个大国,非主导产业多,人们日常需要的物质产品都要靠非主导产业的生产。因此,在处理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上,既要重点抓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又不可忽视非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统筹兼顾,重轻发展。
(六)规模化经济和个人、家庭、联合经济的关系。
社会经济确定了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其生产规模形式,就必然存在规模化经济和个人、家庭、联合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从个人、家庭、联合经济发展为规模化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大力推进规模化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主导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业要实行产业化;工业要建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甚至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实行规模化、系统化、层次化生产;服务行业实行社会信息化。中国经济的规模形式,只有走向规模化,才能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存在层次性差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推进经济规模化的过程中,还会长期存在个人、家庭、联合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仍要大力发展个人、家庭、联合经济,进一步繁荣经济,为生产规模化奠定物质基础,使我国的经济从个人、家庭、联合经济发展为规模化经济。
(七)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系。
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上,正确处理好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对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可以说中国一切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目标、经济规模形式、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不明确这一点,中国经济发展就要迷失方向。中国人的事业要靠中国人去办,中国的经济发展要靠中国人去发展,一切照搬别国的经济模式,依靠别国的力量来发展中国的经济,都是行不通的。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特点,一定要根据本国的经济优势和特点,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动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立足国内,挖出本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潜力优势,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就世界而言,中国是个世界最大市场,要去占领国际市场,首先就要发挥利用国内市场,只有国内经济得到大发展,才能有实力去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又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八)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遵循着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我国的经济又是从旧中国的自然经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我国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就一定要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缺乏经验,尤其是缺乏经济现代化,市场化的管理经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经济政策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奏效,体现不出较大的政策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所以,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1、制定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经济发展目标。2、划分社会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3、发挥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汇率、利率等经济杠杆作用,实行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4、培育建立市场体系,以市场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5、产业、行业实行分类,进行系统化管理。6、建立现代化经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对社会经济进行快速、准确、科学的指导。
三、立足发展,大力提高微观经济效益
制定政策,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但怎样发展生产,挖潜改造,改革创新,技术创新,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微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市场主体,正确处理好如下经济关系。
(九)社会生产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主体组织生产,首要的问题,就要明确生产什么产品,产品销往何方,如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就要去了解市场,市场需要的,价格好的,竞争性强的产品就生产,否则就不能生产。市场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自己的生产,做到以销定产,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组织机构与市场相适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重复性,社会资源的浪费。要迅速转变观念,实行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经营,真正搞活经济。
(十)社会生产和人才技术的关系。
市场主体,明确了生产什么,就要解决怎样生产,如何提高生产率的问题。根据市场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一定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为集约型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要实行集约型生产经营、最关键的是靠科学、靠人才,有了人才,科学技术,才能挖潜改造,技术创新,应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尽管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了国民科技意识,但由于我国是个重伦理的历史悠久国家,国民意识中仍然存在重伦理、轻科学的旧观念。建国五十年来,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家研究,创造发明了许多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但仍然没有在全社会造成重视人才,重视科学的良好氛围。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存在层次性的差异。高层次的提倡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低层次的一般群众,不重视科学,不重视人才,尤其是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率几乎甚微。所以,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一定要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增强国民科技意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十一)社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关系。
社会经济现代化大生产,一定要实行先进的科学管理,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任何市场主体,要想挖出潜力,求得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是不可能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上变革了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制度改革创新,最终要体现在市场主体对生产的科学管理上,通过管理,出效益。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产中,除少数具有现代化,高技术水平管理的市场主体外,大部分的市场主体,生产管理水平低,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人员松驰、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就要迅速从注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到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上来,实行社会生产的科学管理。
(十二)社会生产和社会人际关系。
市场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主体要适应市场、适应社会、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这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任何市场主体,想进行封闭式的组织生产,做到大而全,小而全,都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要发展经济,组织生产,就一定要从社会中获得信息,市场行情,引进技术人才、资金、设备、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与市场主体内部的科学管理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社会出现了一种市场经济的生产,主要靠关系的思想,所谓“关系就是生产力”,搞好了关系就等于发展了生产力。这种思想是一种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发展个体、贫困地区的经济上,加大了国家资金的投入,这是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在“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思想影响下,少数市场主体,拼命去找关系、拉关系,想方设法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打着尽快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幌子,骗取国家项目资金,不是去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用好项目资金,而是转化为非生产性开支,甚至转为小团体、个人己有,侵吞国家资金,使少数投机钻营分子个人发财,富裕起来。这种状况不改变,将造成权钱交易、官商结合、经济腐败、资金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三)社会生产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社会生产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生直接的联系。没有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只能依靠资源优势,才能发挥经济优势。所谓社会的浪费、自然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所谓经济效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市场利益的驱动,经济管理,经济立法、执法跟不上,少数社会人员、市场主体,为了本部门、个人的经济利益,不顾客观生产条件,进行掠夺性、毁灭性地经济开发。为了赚钱,为管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也要生产;为了发财致富,就是国家不允许开发的资源,也要冒着风险,挖尽竭绝。但他们确实是暴富起来了,这种掠夺性、毁灭性,靠“吃子孙饭”的经济开发,是绝不允许的。要发展经济,一定要使社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断子孙之路。
(十四)社会生产和组织领导的关系。
社会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整个社会的市场主体,搞活了经济,经济效益普遍提高,才能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得到提高。要提高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除处理好社会生产与市场、人才技术、科学管理、人际关系、资源、环境保护关系外,更重要的,要处理好生产与领导的关系,市场主体要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如何发挥人、财、物的作用,创经济最佳效益,关键的,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企业、合作企业、个人、农村家庭经济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都在于有一个好班子领导的结果。一些市场主体经济效益低、亏损、倒闭、工人下岗等,无不与领导班子软弱溃散有关。尤其是目前在企业班子用人上,存在许多弊端。有的不从事业出发,做到任人唯贤,而是从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任人唯亲,选配厂长、经理。较大一部分素质低,既没有政治素质,又没有业务素质,是些不懂经济、不懂技术、不懂管理、无事业心、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的人。现在企业领导权力过大,又没有实行有效监控,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厂长、经理发大财,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使经济发展遭受挫折。所以要发展经济,管好经济,就一定要加强企业班子建设,选好用好带头人。
(四)、政治保证,使社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向发展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微观经济的实现,都要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没有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将一事无成。所以,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十五)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政治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空谈政治,是无意义的,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没有政治的保证,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是一时的发展,也会垮下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的大局,也就是政治,所以,经济建设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既要一心一意地抓经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防止单纯经济观点,反对不顾政治的倾向。社会主义市场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但始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允许、鼓励少数人、少数地区先富裕起来,但始终要坚持共同富裕,绝对不能改变;既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防止两级分化。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使我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向发展。
(十六)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关系。
社会经济建设过程是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过程,社会生产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在具有物质基础的条件下,人的精神力量显得更伟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间一切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重视物质的力量,充分发挥生产中人、财、物的作用,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但为了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要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作用,充分调动人的思想积极性,使无穷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无穷的物质力量。因此在经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抓经济,又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社会新风尚;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使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真正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的保证。
(十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的稳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只顾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社会的稳定,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去解决,而不能借口影响经济的发展,采取能护则护,能拖则拖,能避则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否则,社会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最后爆发,社会动荡,社会不稳,阻碍或中断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要求得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稳定的条件下求发展,为了发展就一定要实行改革,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也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经济方面: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现象已出现,工人下岗,就业压力大,经济犯罪越来越严重,农民负担减不下来。政治方面:党风不正,政风不实,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思想方面:民风不正,正不压邪,黄、色、毒、赌污染社会环境,黑社会、地方恶势力形成,宗族迷信抬头,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经济的发展,就要尽早、尽快、逐步消除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整治腐败,端正党风;二、治理经济环境,采取有效政策,解决社会就业,分配不公、农民负担问题;四、加强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共同理想,建立社会新道德;四、依法治国,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弘扬正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收稿日期]2000-07-15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