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_氨水论文

几种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建模论文,思想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江苏省化学高考考试说明》“考试内容及要求”之“解决化学问题”部分提出:“能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作出解释的能力”。其实,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这种解题思想就是建模思想。我认为,建模即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建模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及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解题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使解题过程模式化、具体化,提高解题过程的规范化、可操作性。那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如何建模?主要有哪些类型?现结合部分高中典型试题分析如下。

一、构建等效化学式模型

例1.现有NaCl与KCl的混合物,已知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占a%,求混合物中K%、Na%。

解析:KCl的式量比NaCl的式量大16,可将K—39用Na——23和O—16代替,构造出KCl的等效化学式——“NaClO”(见图1):

二、构建化学反应类型模型

例2.请正确书写下列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水解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化学反应,盐类水解、金属氮化物水解、卤素互化物水解、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等都是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水解反应,通过关联、类比,从中找寻反应规律,构造出水解反应的一般模式(见图2)。

这就很容易地写出正确的水解方程式了。

化学反应原理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化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类问题纷繁复杂、难把握,而构建各种反应类型的模式,如酯化反应模式、加成反应模式、取代反应模式、复分解反应模式等,就会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有规律、可操作,并能够在较高层次上理解各类反应的实质,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化学反应过程模型

例3.向1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001 mol/L盐酸溶液中加入同浓度的氨水,至溶液的pH=7,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解析:若将1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001 mol/L盐酸和1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001 mol/L氨水等体积混合,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H4C1,溶液显酸性。可向上述溶液中再加入适量氨水而形成pH=7的溶液,故V(氨水)>10 mL,V(总)>20 mL(极稀溶液混合体积可以加合)。反应过程模型见图3。

答案:选B、C。

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多,关系复杂,高考要求层次高,而涉及这部分知识的问题包含的物质往往较多、相互间反应较多、相互间反应顺序复杂,难于下手,利用构建反应过程模型法解题,可以把有序思维的过程表示出来,优化思维程序,简化解题过程,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四、构建溶液混合过程模型

例4.取浓度不同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则为b%;取浓度不同的两种氨水,等质量混合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则为c%。试确定a、b、c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解析:根据硫酸、液氨和水的性质可知,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浓氨水的密度比稀氨水的小。可设:V(浓硫酸)=V(稀硫酸1),m(浓硫酸)=m(稀硫酸1)+m(稀硫酸2);V(稀氨水)=V(浓氨水1),m(稀氨水)=m(浓氨水1)+m(浓氨水2)。

溶液混合过程可通过构造模型来实现(见图4)。

通过以上模型可知,向b%硫酸溶液中再加稀硫酸2稀释可得a%硫酸溶液,所以b%>a%;向c%氨水中再加浓氨水2浓缩可得a%氨水,所以c%<a%,可得,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b>a>c。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与概念相关的试题比较抽象,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掌握关于溶液概念的计算”,此类试题用常规方法解决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在解题中构建溶液混合过程模型,可把握问题的本质,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可见,在解化学概念和理论问题时,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的模型,能提高解题的准确度,降低问题的难度,其解题主要过程为:(1)建模,它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即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的本质抽象转化为模型;(2)解模,即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运用,解答问题,得出实际问题的结论,基本程序如图5所示。

标签:;  ;  ;  

几种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_氨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