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施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的措施选择_商业银行论文

当前实施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的措施选择_商业银行论文

当前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措施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论文,比例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决议,为国有商业银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商业化改革步伐,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增强自我约束,防范金融风险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道路。在党的决议指引下,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 同年又印发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通知,各国有商业银行相应制定了各自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在本系统内推行;1995年5 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又以法律形式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做出了规定。至此,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成为今后其经营管理中的基本方式。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行是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调控方式制约的。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出发,1994~1995年人民银行实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6~1997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的限额管理,到1998年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5年的演变历程, 也表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已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调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明金融市场有了很大发展,中央银行调控的空间逐步扩大;也表明经过几年渐进式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在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国家金融调控方式和国有商业银行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按照党的决议,更好地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全面、深入实施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当前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大动作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按照经营“三性”原则,以比例的形式对资产负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以保证稳健经营,实现盈利最大化。因此,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十几个重要比例为纲,对银行全部经营活动实施管理,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对每一项具体业务进行的管理。纲举目张,抓住了纲,就能提纲挈领地带动各项业务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过程中,一要抓纲,二要抓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但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却缺乏这两方面的运作。

1、抓纲,主要抓了存贷比例。 工商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共设置4类13项比例。按照部门分工, 资金计划部门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项比例的核定、下达、调整及组织实施等日常管理工作。在近几年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中,由于受限额管理的影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对存贷比例和备付金比例进行了指标下达与考核,而对其余指标既未下达要求也未考核。存贷比例是比例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指标,在从规模管理转向比例管理的过程中尤其如此。抓存贷比例对解决超负荷经营,实现自求平衡、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以某省分行为例:1994年末贷存款余额比为115.6%,高于规定40.6个百分点; 经过3年的努力,1997年末贷存比达到95.1%,比1994年末下降了20.5 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借差行向存差行的转变;1998年9 月末贷存款余额比为88.01%,又较年初下降6.44个百分点。应该指出, 存贷比例是有它的内涵的,因为存贷比例最终是为效益服务的,研究存贷比例还必须考察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效益的关系。上述分行1997年末存款结构中定期存款大于固定资产贷款392亿元,也就是说有73.5 %的定期存款用在流动资金贷款上,而用于固定资产贷款比用于流动资金贷款可增加0.72个百分点的利差收入。尽管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经营上的原因,定期存款不能全部对应用于效益较高的固定资产贷款,但也反映出仅将存贷比作为一项任务指标对待,却不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真谛,反而容易造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存贷比例管理”的误导。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各区域效益水平的不平衡。工商银行作为统一法人,按照效益原则就需要将资金投向效益高的区域。这就要求通过宏观调控,调整不同区域存贷比例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由于缺乏区域存贷比效益的分析,工作不到位,容易产生为完成任务压存贷比例的倾向。

2、抓基础,仍沿用传统的制度。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表面上是设定了十几个比例关系,实际上它以全部资产负债为管理对象。设定的比例好比金字塔尖,它需要全部资产负债来支撑。因此,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须抓基础建设。在此,且不论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的运作以实现比例要求的问题,仅就比例的得出而言就需要大量的制度建设,形成比例管理的运作机制。由于制度的不配套或者说由于缺乏保证比例管理运作的制度基础,比例管理也难以真正推行:(1)缺乏必要的统计制度。 比例管理的实施,需要通过数据的采集、分类以满足比例计算、监测、分析、考核、预测的要求;但现行的统计报告制度仍沿用传统模式,使比例管理难以实施。如存贷比例若以效益为中心,按结构对称原则,就需要从其期限、价格对称关系上进行设计;依照人民银行规定的资金价格,短期贷款可分为6个月、1年两个基本档次,中长期贷款可分为1 ~3年、3~5年、5年以上三个档次,因此,其存款应划分为对应的档次,以此建立起必要的统计制度,满足比例管理优化资金配置的要求。但现行的统计方式仍是存款分对公、储蓄,贷款分工业、商业,与比例管理的要求脱节。(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通过风险权重的设定,考察风险资产,防范风险。这就要将人民银行规定的风险权重系数落实到每一类资产。由于每类资产是以各自对应的会计科目为基础的,因此,要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必须统一规定每一会计科目的项目归属,统一规定每一会计科目的风险权重系数,否则将难以计算有关涉及到风险权重资产的各个比例。正因这一基础工作的缺乏,比例管理就不能全面推行。(3)比例管理虽表现为十几个比例, 但它需要在成千上万个客户资金变化的过程中采集数据,如资产流动性比例中流动负债包括“各项活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及债务、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拆放净额”。仅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就要将成千上万个客户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逐笔按原定期限扣减已存期限后余下期限小于一个月的存款加以汇总,才能得出数据,这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由于缺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软件开发的基础工作,以致比例管理难以推行。

(二)缺乏统一法人体制下分层次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运作机制

工商银行实行以市地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全国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此体制下,市地行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其经营状况、经济效益一方面关系到自身业务的发展和职工利益,另一方面又受一级法人和一级分行调控的影响。随着“两个转变”,尤其是集约化经营的深入推行,实行了分级授权,总、省行加大了资金集中力度和对大系统、大企业的资金直接投放,形成了以市地行为基本经营单位,总、省行以管理为主兼办经营的三级经营格局,这就要求建立分层次的、统分相结合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应包括:3 个各自不同层次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集约经营或调控的运作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益调节机制。就是说,一是除全行指标体系外,还应分解为总、省行自营业务指标体系、一级分行指标体系和市地行指标体系;二是集约经营带来一、二级分行资产负债比例变化的调节办法及其利益分配的调整。由于近几年基本上实行的是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是下达存贷比例,进行总量控制,而其他指标并未分解分层下达,因而未形成统分结合的完整体系和运作机制,以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行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缺乏以行长目标责任制作为手段

为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客观评价各行业绩,工商银行自1995年起实行了行长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行长目标责任制将“目标”纳入行长责任。“责任”关系到行长的声誉、业绩甚至升迁,“目标”与一个行的发展及职工利益挂钩,使目标成为全行职工共同为之奋斗的任务,调动职工积极性,以产生内在的动力;它又通过横比考核,强化行际之间的竞争意识,产生了外在的压力,从而在全行形成了以行长目标责任制为手段的刚性经营机制。近几年来,各行围绕不同时期的“目标”,改善经营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以利润为中心,大抓存款、提高贷款质量、争占市场份额、减员增效、防范案件等工作的开展。这一事实证明,行长目标责任制是建立内部经营机制、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行却缺乏这种手段,以致未能形成以比例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经营机制。在行长责任目标指标体系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背离的情况下,目标体系的强力推行不仅不利于比例管理的实施,也影响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在此,不妨将二者的指标体系作一比较。

1、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宗旨, 任何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都必须遵循稳定健全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是要控制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规模,二是要防范风险。为搞好总量控制,工商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设置了总量控制体系,即用存贷比例、汇差清算比例、拆借资金比例3项指标对经营总量进行控制, 通过抓住业务总量经营中的3个关键点,用以防止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 通过总量指标的控制改变了过去争规模、争投资的状况。但在行长目标指标考核体系的设置上突出了存款总量的扩张,而缺乏对资产规模的制约。虽然1998年将存贷比例纳入了考核目标,但占比较低,而对超占汇差和拆借资金没有制约,这不仅不利于对贷款扩张的控制,而且也不利于实现人民银行总行规定比例的要求。

2、防范金融风险是巴塞尔协议的重点, 也是国际商业银行长期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此,总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设置了4项指标, 即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突出了风险资产权重和贷款质量,通过这两个指标将全部资产(包括贷款和非贷款)按风险系数进行了全面控制和管理,并为调整风险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度、发展低风险业务(包括表外业务)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也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艺术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同时从资产结构单一的现实情况出发,设置了贷款质量比例,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范风险的机制。而行长目标管理只注重了对三项贷款的考核,未能形成对全部资产进行风险防范的机制,也不利于提高对整个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艺术。

3、确保支付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维护其商业信用、 声誉和发展业务的重要条件。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为确保支付,设置了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3个流动性管理指标, 以考核每天的支付能力和一个时期的变现能力,又通过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监测贷款结构,搞好期量配置,提高流动性。对以上3 项比例的管理使商业银行始终具有保支付的能力,避免支付危机。这样一个涉及到银行声誉、信用的大问题在行长目标考核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4、商业银行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利润最大化必须建立在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它不具有单兵突进的可能,只有积极、稳妥、协调、全面地发展各项业务,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实实在在的利润最大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设置了资产利润率、负债成本比例、应收利息比例3个效益管理指标,对资产、负债内部结构的优化, 对资产收益、负债成本和费用开支提出了要求。另外,从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的现实出发,设置了应收利息比例,对加强贷款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提出了要求。因此,比例管理的效益指标是建立在搞好资产、负债的经营与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注重成本支出,突出增收工作重点的基础上的。而行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虽然突出了利润指标,强调了资产利润率,但对全部负债成本没有注重,在成本方面虽然设置了费用利润率,但由于费用是计划管理,实际意义不大。在突出增收重点上虽然设置了贷款收息率,但这个指标只是反映一定时期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而不是贷款利息实际收回的程度。事实上,贷款收息率过多超过法定贷款利息率,是反映了贷款期限长、贷款质量差、逾期贷款多等问题。

5、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过总量控制、变现能力、风险权重等指标体系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保证整个信贷资金的营运安全。而目前的行长目标体系却没有能保证经营安全运行的指标。虽然在安全性上行长目标中设置了案件类指标,但它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不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所研究的范畴。

综上所述,行长目标责任制是建立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当前目标体系设置的缺陷,不能形成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经营机制,反而带有单兵突进的性质,有碍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协调发展。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受宏观环境的制约,正如前文所说,前几年实行的基本上是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限额”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二是在认识上,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加之传统观念、传统运作习惯的约束使得比例管理还未能上升到应有的地位。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是抓了很多按比例管理要求的“目”却未提到比例管理“纲”的认识上。如抓存款是以存款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为由抓的,多存多贷,侧重于量的扩张,而不完全是调整存贷比例。抓活期存款占比,是从提高效益的角度抓的,而不是调整存贷结构对称关系。抓收息,是为完成利润计划抓的,而不是提高资产利润率。因此,“纲”举得不高。三是在内部组织体制上缺乏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权威部门。这个部门是抓“纲”的,其他部门应服从、服务于这个“纲”。但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权威部门缺位,各部门按其职能运作,以致未能形成部门配合、有机运行、发挥整体功能的大运行机制。

三、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措施选择

(一)切实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到统帅的位置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只有摆到统帅地位,才能提纲挈领地对全行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综合管理。为此,一要深化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认识,改变比例管理就是完成比例指标任务的观念,树立按照“三性”统一原则,对资产负债协调运作、综合管理的观念。二是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权威部门,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谋部。以盈利为目的,对资产负债实行统一协调管理,要求在内部组织体制上,必须有一个权威部门,统一运筹资产负债,而各个资产、负债的分管部门是其分支,比例管理权威部门要协调各分支的资金运筹。比例管理做到按比例管理原则经常把握资产负债运行及其配置和效益状况,结合政策、市场形势,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比例目标及优化资金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意见,提出各资产负债分支应实现的量与结构变化的目标和工作指导方针供行长决策。各分支必须服从、服务于比例管理权威部门的运筹,并根据比例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组织执行。自然,这个部门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具有制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运行机制、考核奖惩等等的职权。三要以资产负债比例为主要内容实行行长责任目标综合考核。

(二)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

人民银行从金融监管要求出发,一般从安全性、流动性要求的角度来设置比例,商业银行还必须将效益性纳入比例管理的内容。工商银行1994年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到效益性要求,设置了资产利润比例、负债成本比例和应收利息比例,从而形成了工商银行总量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效益性管理4类13个比例指标。 除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单个客户贷款比例4 个比例外,其余9个比例对一级分行以下各行进行考核。自1994 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银行经营规模成倍增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之人民银行取消限额管理和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实,有必要对工商银行比例管理指标进行调整和细化。

1、细化一些比例指标。(1)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该指标是反映总资产中风险含量的重要比例,对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鉴于当前资产风险中主要是贷款风险,该指标应进一步细化。一是确定各项贷款资产风险含量,二是将贷款风险细分为短期贷款资产风险含量、中长期贷款资产风险含量两个比例,或者按目前组织管理体制分别设置工商、固定资产、住房、外汇等分业贷款资产风险含量指标。(2 )资产利润比例。该指标反映经营资产盈利水平,它要求通过对资产负债统一协调管理,掌握每项资产的盈利水平,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高盈利资产的占比,并在负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扩张资产规模,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整个经营资产的盈利水平。从现实条件和管理水平出发,为增强效益观念、提高核算水平以及促进合理配置资产,该指标应细化为各项贷款及短期、中长期贷款平均利息率,借用(上存)资金平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内部资金占用率,固定资产比例5个指标。 (3)负债成本比例。该比例是筹集资金过程中各种耗费的综合反映, 既要通过加强全行和部门成本核算以降低消耗,又要分析每一项负债的成本,调整负债结构,提高低成本负债占比,降低负债成本水平。从现实条件出发,该指标可细化为各项存款平均利息率、活期存款平均利息率、定期存款平均利息率、活期存款占比和综合费用率5项指标。 通过以上10个细化比例可粗略掌握资产负债结构、负债成本、资产盈利水平,为二级分行在实际工作中细化分析指标,搞好期限结构对应、优化配置、增加效益提供空间。(4)应收利息比例。 该指标反映在利息收入总额中应收未收的利息占比,在该比例项下应增设当期利息收回率,反映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当期应收利息收回情况。

2、改革贷款质量比例指标。当前是按期限管理的方法, 对贷款资产按“一逾两呆”的标准来设置比例、衡量贷款质量的。鉴于“一逾两呆”不能真实地反映贷款质量状况和贷款的真实价值,为更好地加强贷款管理和防范贷款风险,人民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拟采用贷款风险分级管理并开展了“清分”工作,规定了统一的指导方针、原则、标准、操作过程和表格。工商银行也建立了统一的信贷台账,开发了信贷管理台账系统,使每一借款企业及每笔贷款都纳入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使贷款管理上升到新的水平,而且可以及时掌握整个贷款的质量和价值,改变了过去会计部门按账表期限报逾期、呆滞贷款时点余额,信贷部门建账并统计呆账的操作方法,达到了信贷部门对全部贷款质量及时、准确把握的要求,而且通过计算机“锁定”,保证了数字的真实,便捷了操作。在此情况下,不良贷款质量比例可分为次级、可疑、损失3 类比例,并提出压缩指标,促进不良贷款转化。此外,随着联行制度的改革,汇差清算比例应取消。

比例管理的考核具有层次性,具有上粗下细的特点。因此,在比例管理考核中,总行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各项比例,并接受人民银行的考核。总行对一级分行应在原考核9 项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考核指标:(1)资本充足率。因为资本充足率是比例管理的核心比例, 对全部资金营运具有重大牵动作用:首先,资本的大小决定资产的规模,约束资产的盲目扩张。其次,在一定资本的条件下,扩大资产规模必须调整资产构成中不同风险权重资产的比重,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再次,在资本和风险权重资产一定的条件下,存款总量的增加必须扩大风险权重为零且又有效益的资产投入,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低成本存款增加。最后,促进各行努力实现盈利增加盈余公积,并提足、用好折旧和呆、坏账准备金,增加资本,借以扩大资产规模。因此,对一级分行资本充足率进行考核,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的展开,提高实施比例管理的意识、规范业务行为、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2 )增加对风险权重资产比例中有关风险权重贷款资产比例的细化指标,进一步完善贷款资产防范风险机制。(3)在应收利息比例中增加当期利息收回率的考核, 促进当期应收利息全部收回。(4)增加对资产流动性比例考核, 促进一级分行加强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的期量对称管理,提高资产变现能力,确保支付。(5)增加外汇资产比例。促进外汇业务发展, 提高外汇业务效益在总效益中的占比。二级分行是经营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其比例管理考核指标应包括总行对一级分行考核的上述指标(扣除资本充足率)及其细化比例指标。二级分行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可进一步细化比例管理指标,形成下细上粗的工商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为:

总行:(1)资本充足率,(2)存贷款比例,(3 )中长期贷款比例,(4)资产流动性比例,(5)备付金比例,(6)单个贷款比例,(7)拆借资金比例,(8)贷款质量比例,(9)境外资金运用比例, (10)国际商业借款比例,(11)外汇资产比例,(12)资产利润率,(13)资本利润率。

一级分行:(1)资本充足率,(2)存贷款比例,(3 )资产流动性比例,(4)备付金比例,(5)拆借资金比例,(6 )贷款质量比例,(7)资产利润比例,(8)负债成本比例,(9)应收利息比例, (10)外汇资产比例。

二级分行:(1)风险权重资产比例(含细化比例1~5个),(2)存贷款比例,(3)资产流动性比例,(4)备付金比例,(5 )拆借资金比例,(6)贷款质量比例(含细化比例3个),(7 )资产利润比例(含细化比例5个),(8)负债成本率(含细化比例5个),(9)应收利息比例(含细化比例1个),(10)外汇资产比例。

这个体系一是通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和拆借资金比例,促进科学把握经营规模,讲求集约经营,防范风险;二是通过资产流动性比例和备付金比例,促进提高变现能力,保证支付;三是通过风险权重资产和贷款质量比例,促进调整风险权重资产结构,把握贷款质量和贷款真实价值,注重贷款风险,防范风险;四是通过资产利润比例、应收利息比例,促进注重资产投入,讲求资产结构和效益;五是通过负债成本比例,促进筹集资金,讲求负债构成和成本;六是通过外汇资产比例,促进调整本外币资产结构,加快国际化进程。

应该指出,1996年1 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纳入市场风险的资本协议修正协定》,要求成员国最迟于1997年底开始实施。《修正协定》在考核资本充足率时,增加了市场风险,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抑制了银行资产的扩张。鉴于当前执行的是人民银行总行1996年印发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工商银行总行1994年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以上指标体系不涉及新的《修正协议》。

(三)建立以行长目标责任考核为手段的运行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行长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是建立内部经营机制、促进各项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加快商业化改革步伐必须以实行行长目标责任制为手段,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纳入行长目标责任制进行综合考核。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强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刚性;二是抓住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三是对银行资产负债实施综合管理,避免现行的行长目标仅突出存、贷款业务的传统,有利于提高管理素质;四是克服过去行长目标责任与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设置重复、口径不统一,或二者脱节,影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等弊端,适应人民银行取消限额管理的改革要求,有利于稳健经营;五是使行长目标责任考核的指标体系相对稳定,避免指标设置一年一变,缺乏历史延续性的缺陷。

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纳入行长目标进行综合考核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进行比例指标分解,层层下达。鉴于比例的分子、分母都是变量,同一比例可有不同的分子、分母出现。因此,比例指标的确定首先要摸清各分行各项比例的历史数据和上期的绝对数据,在此基础上预测本期的经济环境和比例调整要求,确定比例指标;其次要设定利润、存款额度,以利润牵动其他效益比例指标的确定,以存款牵动存贷款、贷款质量以及流动性指标的确定。二是将比例管理指标纳入行长目标责任考核。一要按比例指标在资金营运中的重要程度设计不同的考核分数。二要在计分考核中“抓大管小”。如对于资产利润率、负债成本率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其中细化指标未全部达到要求或相关应收利息比例未达到要求的,或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达到要求,但相关贷款质量比例未达到规定比例要求的,应较原扣分规定减少扣分。三要扣除由于总、省行集约经营对下级行资产比例的影响,使资产负债比例真实反映下级行自营的结果。三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不能代替现行行长目标责任考核中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要保留并完善。四是取消现行行长目标考核中的人均指标。人均指标的设置目的在于精简人员、集约经营,事实上,“人均”中的职工人数是在职职工人数而不包括非正式职工,因而“人均”指标反映的不够准确;另一方面职工人数受到严格计划管理,增人、减员按计划规定执行,不因“人均”而改变计划规定的指标;此外,人员的多寡反映为活劳动的耗费,这种耗费已反映在负债成本比例中,若考核也可以通过百元活劳动的存款比例、利润比例反映,而不必搞“人均”。五是一级、二级分行指标体系、计算公式、统计口径应由总行制定,全行统一执行,使比例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核心,以行长目标责任制为手段的运行机制,要做到科学、准确、公正,必须加强基础建设。一是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居诸项管理的统帅地位,明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各部门、各层次职责,明确全行及各经营层次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统计口径,明确各项资产风险权重(落实到每一会计科目)以及明确奖惩措施等等。二是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操作规程。明确指标的核定、调整、下达及组织执行程序,明确日常监测、分析、考核、稽核等程序。三是建立确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数据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资料。明确各项比例的计算以会计报表和核算资料为准,贷款质量指标以信贷管理台账系统数据为准。四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数据采集、计算的问题。如前文所述有关资产流动比例就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同时计算机网络化也可以使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由上级行依据上述基础资料,利用计算机生成结果并通报下级行。各行亦应依据上述资料计算各项比例以加强日常管理,指导各项业务的开展,并与上级行的通报进行核对。五是建立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促进各项业务发展的工作机制。重点是二级分行把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提高经营技艺,对资产负债业务实施综合管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注重成本核算,讲究期限结构,防范经营风险,协调业务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实施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的措施选择_商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