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宣言》的建设功能——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周年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8)03-0055-06
一、问题的提出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过去长时期内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它时,往往都是从其革命功能出发的。诚然,这样做也不无道理。《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72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后,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然而,无产阶级要革命,就要建立自己的政党。于是《宣言》第二章,分析了无产者与共产党人的关系,阐述了党的学说,指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理论和纲领。《宣言》第三章从反面批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指出无论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其本质都是反对革命,维护旧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虽有批判的革命的成分,但因反映的是非成熟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还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理论。通过第一、二章正面阐述,第三章反面批判后,《宣言》第四章来了个正反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基本斗争策略原理,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紧迫性,并以如下激昂的文字结束全文:“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307
从《宣言》的内容结构看,革命功能在《宣言》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宣言》是不是就只有惟一的革命功能呢?革命结束,《宣言》过时,在建设年代,《宣言》已无指导作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宣言》既有革命功能,也有建设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7篇序言中先后3次强调,《宣言》是共产党人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254所谓《宣言》是共产党人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就是说,《宣言》既包含着革命的理论,也蕴含着建设的理论;既包含着革命的实践,也蕴含着建设的实践。诸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在未来新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等,都属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因此,《宣言》中包含的建设功能,如同革命功能一样,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工程中,深入挖掘蕴藏在《宣言》中的建设功能,是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二、《共产党宣言》的建设功能的主要表现
《宣言》蕴藏着建设功能,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只是过去受时代条件和个人认识能力的限制,其建设功能被人们忽视或遗忘罢了。
《宣言》的建设功能是多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表现:
(一)“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是无产阶级国家的根本任务
《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这段论述极为精辟。其主要含义是:无产阶级一要革命,即要夺取政权;二要建设,即发展生产力。在无产阶级国家,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权,制定方针、政策,尽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里特别要注意上述引言中的“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提法。无产阶级开展革命,夺取政权,不是像剥削阶级那样去谋取本阶级的特权和垄断权,而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在没收资本,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后,不但不能忘记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做到“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用具体的百分比来规定发展速度。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不能制定统一的发展速度。但不论什么国家,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做到“尽可能快”。所谓“尽可能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至少要比原先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来得快。否则,就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也不能显示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过去人们在学习《宣言》上述这段名言时,通常存在偏见,只知其革命夺权,没收资本,殊不知无产阶级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因而也忽视了《宣言》固有的这个极重要的建设功能。
(二)《宣言》中关于共产党性质和特点的理论,是执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
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宣言》蕴含着丰富的党建理论。
《宣言》首次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干革命,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搞建设,也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是“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1]285这就是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它不仅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而且要善于执政,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85这就是说,共产党是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能够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给无产阶级运动指明方向,不断引导无产阶级运动取得胜利的政党。这里说的“无产阶级运动”,是指“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即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所谓“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其“条件”,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意即无产阶级运动只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运动;其“进程”,说的无产阶级运动绝非转瞬即逝的,而是长期艰难复杂的斗争过程。它包括建立政党、开展革命、夺取政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到建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一般结果”,是说通过革命和建设,使整个社会得到根本改造,使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各方面都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既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断促进人类的解放。
《宣言》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对于当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又一次昭示着《宣言》的建设功能。
(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
《宣言》没有明确提出过“三个代表”思想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阐述过“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何以见得,且看下面有关论述。
第一个代表,所谓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宣言》已有多处论述:如《宣言》写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1]282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是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句话,其实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机器大工业,没有先进生产力,就没有现代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没有现代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就不能为大工业发展扫清道路,就没有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再比如《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278这里说的“武器”,并非指什么大炮、机关枪,而是指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且凭借它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但资产阶级无论如何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到头来还要把先进生产力这种武器对准自己。“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既无产者。”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个代表,所谓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此,《宣言》有过如下论述:其一,《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292换言之,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党也必然要顺乎潮流,总结经验,制定正确方针,推动先进文化向前发展。其二,《宣言》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291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连续性,新文化不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只能在改造旧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其三,《宣言》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1]292这里的“精神生产”,就是指精神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是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宣言》还指出:“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1]292这里讲的“新社会因素”,是指先进的生产力、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先进文化。这些业已在旧社会内部形成的新社会因素,在无产阶级当家作主后,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在抓好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将抓好精神生产,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向前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地位决定它必然而且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个代表,所谓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宣言》对此也有不少精辟论述。一是《宣言》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85这里说的“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就是讲共产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忘记长远利益;不能只顾局部利益,忘记全局利益;不能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而要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宣言》强调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所谓共产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换言之,就是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306这就是说,共产党人一要积极领导并参加当前的实际斗争;二要牢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把当前的实际斗争看成党的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就是说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要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历史条件下《宣言》的建设功能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党宣言》的最高命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学,也是人的解放学。《宣言》第二章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快发展生产力。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阶级差别也逐渐消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这是关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一段著名论述。恩格斯说,《宣言》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最能体现马克思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共产党有两大追求目标: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以及所干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这两大目标相辅相成,即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但生产力发展最终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宣言》的最高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所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人是自由的主体,也是自由的客体,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更换的职业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后,将建立起如同兄弟姊妹般的崭新的人际关系,再不存在过去那种基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同行相妒、尔虞我诈、相互仇视现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不会妨害他人的自由发展,而且会促使和帮助他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宣言》不仅指出未来新社会要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而且还提出了为之实现的重大举措:一是消灭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成员共享劳动成果。这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当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最完备的时候,若不消灭这个最后的私有制,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而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的自由发展;二是消灭旧式分工,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旧式分工使各种不同的人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产劳动,并且因此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如果存在旧式分工,个人永远屈从于一种职业或一种劳动,即猎人永远是猎人,渔夫永远是渔夫。在这种情形下是谈不上人的自由发展的,只会造成人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发展。只有消灭旧式分工,消灭体脑劳动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个人得以“真正自由的劳动”,即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和交换职业,通晓多种文化科学知识,才能促使人的自由发展,使人空前活跃在广泛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中;三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宣言》第二章谈到的新社会采取的10条措施中,其中一条指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294所谓“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就是指取消当年资本家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任意使用童工的做法,强调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教育,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行义务教育。所谓“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发展事业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类历史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人从事生产劳动,既改造了自然,创造了财富,改善了生活,也发展和完善了人本身,让人增进了知识,锻炼了体力和智力。从事生产劳动,实质上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促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否则,就会让受教育者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如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论人的全面发展还为时过早。这种说法,表面上看去似乎有理,其实不然。这里要分清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要求;人的自由发展则是党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前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后者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价值取向。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将来遥远的事情,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现在就可以做起的事情。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在旧式分工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到来。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在这里接连用了“三个之后”,特别指出在随着个人全面发展、生产力增长、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到来。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来之前,就应该抓紧做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但可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为时过早,而是恰逢其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人为本,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的建设功能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在当今我国干部和群众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共产党宣言》曾经是指导中国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但在建设年代,它已经过时。
产生这种看法,有诸多原因:一是由于学习研究《宣言》不够全面、深入。过去出版了不少有关《宣言》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论著,但有关《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建国后前30年出版的二十多种关于《宣言》的专著、解说、辅导材料,报刊上发表的一千多篇关于《宣言》的研究文章和学习笔记,绝大多数是研究《宣言》的革命功能的,涉及建设功能的微乎其微;二是与领袖对《宣言》的理解有关。《宣言》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培养和教育了党的领袖,指导了中国革命。在所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没有比《宣言》对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影响更大的了。毛泽东曾经回忆说,《共产党宣言》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了《宣言》,他才知道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宣言》虽然没有讲到中国的湖南、湖北,中国的蒋介石、陈独秀,但他记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从此老老实实地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的这段回忆录,是他思想转变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对《宣言》思想理解的表白。照此理解,《宣言》只是能革命的武器,自然谈不上它有什么建设功能了。
思想的偏见,必然造成实践的误导。《宣言》明明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没收资本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把经济搞上去。但我国建国初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还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吹“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为制造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三年“大跃进”,严重违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使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唯意志论”的做法,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然而,这样的严重情况并没有让领袖彻底悔悟。经过被迫短暂的调整,未等经济完全恢复,又于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的煽动下,把阶级斗争推向了极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所谓“文化大革命”,实质上不仅是革了“文化”的命,也革了“经济”的命、“政治”的命;不仅是革了“干部”的命,也革了“人民”的命、“国家”的命。
有鉴于此,邓小平根据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宣言》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废止“阶级斗争为纲”,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确和健康的道路。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63他深刻领会了《宣言》中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教导,批判了“左”倾错误,批判了贫穷社会主义谬论,指出我国建国后的一大失误,就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2]116
邓小平在1980年起草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说:要把毛泽东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毛泽东做错的事情改正过来;把毛泽东做的不好的事情进一步做好起来;要做好毛泽东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所有这些事情,集中起来,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又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从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他在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建设功能时,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发展了《宣言》的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如果说过去通常是静态地看社会主义,拘泥于社会主义“是什么”,那么,邓小平则主张要动态地看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干什么”,指出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不能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讲的对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主张“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48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指出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
《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战略上说是正确的。但要把“两个必然”同“两个决不会”思想结合起来。《宣言》过低估计资本主义生存延续能力,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如果用教条主义态度搬用这个观点,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国家,可以靠简单迅速消灭资本主义来建立社会主义,那就错了。历史证明,那样做只能欲速则不达。邓小平认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资本主义,再不能笼统地提“兴无灭资”那种口号了。“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3]它比封建主义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64要敢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2]103为此,他主张对外开放,构建“一国两制”,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的经济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新理论,是对《宣言》的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如果说邓小平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构建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原理,那么,江泽民则是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共产党宣言》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是一脉相传的科学体系。《宣言》是根据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个根本观点出发,首次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理论和策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根据《宣言》的基本原理,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这个根本观点出发,阐述执政党的建设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理论来源是《宣言》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其实践来源:一是来自新世纪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二是来自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三是来自对党的现状的科学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性决策。同过去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一样,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一定会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要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就共产党建设理论来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之《宣言》是大大前进了。“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地阐明了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执政使命、执政方式、执政基础和执政目的等一系列问题,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诸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自觉使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的关键。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要站在时代前列,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全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衡量一个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看其理论和纲领是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否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不能简单地看有无财产或多少财产,主要应看其思想政治表现,看其财产如何得来如何使用,以及看其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治国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受住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受住权利、金钱、美色的考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等。所有上述这些思想观点,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宣言》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结束语
列宁曾经指出,《宣言》篇幅不多,但价值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推动着无产阶级。《宣言》既有革命功能,也蕴含有建设功能。过去,我们运用和发挥它的革命功能,在《宣言》发表100年时,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现在,我们重视运用和发挥它的建设功能,到《宣言》发表200年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将完全实现,人均产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取得空前伟大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7-10-09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宣言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