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说写联手接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听读说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或要素组合而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语文学习中特有的听读说写活动虽各自独立,但彼此依赖,四者联手接力,还是各行其是,直接关系语文学习是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的大问题。 一、学习是听读说写一组相关活动 学习不是单一动作,而是听读说写(改)一组活动,是四者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它们都受控于语言活动器官和大脑机构。听与读说写、读与说写听、说与写听读、写与听读说都彼此依赖共同发展,没有哪项能包打天下。 (一)单一的听读说写都存在局限性 南宋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既输入信息,又输出信息,通过反馈知道正确与否并对差错加以改正的全过程。简言之,学习就是“入出”“加工”活动,要能入、能出、能储存、能迁移建立新结构。 1.倾听有益不可一听了之 现代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学习和使用中的作用。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能力。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大都具有准确捕捉教师讲课要点的能力,对关键词句有敏感的反应能力,有边听边记忆的能力。听如此重要,但听只有输入功能,完全没有输出功能,就是输入也不全面,仅仅吸收有声信息,对有形信息则无能为力。所以不能把听的作用扩大到不恰当的地步,那种“满堂灌”“注入式”早已被实践所否定。 2.开卷有益不可一读了之 阅读是人们突破时空局限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读的教学。读虽重要但读不可能包揽一切,因为读只能吸收文字信息,虽对输出有影响,能促进表达,但读好了不等于说写自然会好。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是以读为中心,并通过背督促检查读。然而“倒背如流”者走上社会能运用的却是少数,因而后人把这种读了背、背了读扣上“读死书”的帽子。读本身没有错,错在挤掉了、取代了其他活动,所以必须在重读的同时加强听、说、写,这是完善学习过程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读本身作用的需要。 3.动口有益不可一说了之 说话张口就来,是最经济、最简便、最灵活、最常用的一种活动论现在或将来,说都是人们不可离开的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然而说仅是一种输出活动,同时局限于有声语言。如果没有听、读,说就成了无源之水。说与写都是输出,但说绝不可取AI写作。社会上没上过学的人与上过学的人说话能力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前者限于听、说,后者增加了读、写。在没有上过学的人中有的患有耳病,听力有问题,这种人说话能力就更差,因为活动方式更单一。 4.下笔有益不可一写了之 写是书面表达,是人们传递信息、发表见解、交流思想、倾吐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活动,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都离不开它。当今社会是高社会化、高效率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不仅要提得起笔,而且要具有准确、严密、快速的写作能力。古往今来,社会上都把写作能力看作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事实表明,写作能力不是硬写出来的,是听、读、说加上写多种活动叠加的结果。 写的活动将个人头脑中产生的思想转变成物化信息,成了白纸黑字,这为修改提供了依凭。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都是自己在修改上下过工夫的。宋代欧阳修“作文即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完善的本领,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总之,听,限于输入语言;读,限于输入文字;说,限于输出语言;写,限于输出文字。听说读写只能争当各自的“单项冠军”,绝不可试图成为“四项全能”者。 (二)对同一内容在同一时间进行一组活动 1.一组活动对同一内容轮番上阵 古人把学习比作掘井取水,只有在选定的地点不断往下掘,才能实现“取水”目的。如果掘一下换个地方,虽然掘个不停却永远无法见到水。 有人调查: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保持60%,3天后保持15%;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保持70%,3天后保持40%;视听并用,3小时左右保持90%,3天后保持75%。听读联结效益翻番,听读说写(改)联起手来效益更要大得多。 目前教学把课时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一般不是围绕一个内容进行听读说写。据一位学生反映,他在某周阅读课上读《故乡》(部分),听老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和讲解部分课文内容。在下一周口语交际课上围绕“青春如花似火”进行听说练习,在再下一周写作课上以“我的老师”为题作文。 实验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合并为听读说写(改)综合课。在两节连排的课上,围绕一篇课文又听又读又说又写(改),四者轮番上阵,先求入,后求出。 2.一组活动在同一时间趁热打铁 心理学家认为,读书做练习,纠正差错,是大脑思维联系十分密切的过程。如果要素残缺,信息流就会终止;如果一天后再谈结果,那个完整过程已结束,只有靠追忆来寻找失去的信息。所以对同一内容展开的听读说写(改)活动,必须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为此,学生在综合课上,首先,带着任务听教师作“讲问文”;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回应对方作口头“答问文”;最后,按照要求作书面“答问文”(并进行自改互查,课后教师复查记分)。把教与学两个主体、语与文两种语言、听读说写(改)四种活动都整合在一个时空里。这是工具教育、人文教育,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教学,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一是皆是,一成皆成。 二、听说读写围绕一席话一篇文展开 (一)以语篇为单位突出物序结构 无论学习什么都有一个基本单位的问题。学书法以“字”为单位,如果缩小到笔画,即使所有笔画都练好了,也未必能把字写好;学唱歌以“首”为单位,如果缩小到句,或扩大到一本歌集,也很难学好。听读说写(改)的基本单位是语篇,不应是孤立的字词句。因为有中心,有内容,层次清楚的一席话、一篇文,才有可能把信息、情感传递表达清楚,起到交流沟通作用。不要误认为语篇都是连篇累牍,二三百字、七八百字的短篇更叫人喜闻乐见。语篇不论长短,都要考虑中心、内容、层次、头尾、详略等,我们不能陷入零打碎敲的误区。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吸收时思虑的重点;言之无物、言之无序是表达时的大忌。所以听说一席话、读写一篇文应注重物序结构。 《老王》一文物序结构是:以蹬三轮车为业——眼不好谋生难——居住条件差——送冰收费低——车被取缔——给作者送油蛋——老王去世。 掌握了一个个这样的物序结构,“文无数句,话不一席”的现象,就能很快改变。 《发问的精神》三大段:引出论题、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以大段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结构虽然简明,但笼统宽泛。一段细化二层,从日常事理谈起、引出论题;二段细化三层,提出正面论点,摆四位名人事例论证、联系一般求知者;三段细化三层,引出反面论点、讲三方面道理论证、总结全文。这样对学习者的帮助就具体有益得多。 (二)带着任务听一席话,带着问题读一篇文 课上教师略去开场白,直接作“讲问文”: 今天学习《老王》一文。文章写的是作者杨绛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文章先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后回忆他的工作及为人。介绍情况为什么要把蹬车为业放在最前面? 介绍职业之后紧接着介绍他的视力情况。一只眼睛年轻时就瞎了,一只也有病,常因视力差撞上电线杆。老王可写的很多,为什么要专门写他的眼睛? 文章接下来介绍老王的居住条件,他一直住在荒僻小胡同塌败的小屋里。这种居住条件与上文有什么联系? 老师讲问完了,里面包括7个问题。 “讲问文”是完整的一席话,不断断续续。学生耳听脑记,不做笔记不翻书。听后带着问题逐层阅读课文,组织答案,形成“答问文”腹稿。 (三)回应对方说一席话写一篇文 学生在充分准备之后,脱本脱稿作“答问文”。先说给自己听,再在四人组上轮流说,后指名上台说结合评讲。之后全班统一开始作书面“答问文”,不定框框,各抒己见。他们可这样表达: 《老王》一文写的是杨绛与老王交往的情形。文章前部分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后部分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把蹬车为业放在最前面介绍是因为个人职业收入与生活、命运密切相关。蹬辆破旧三轮车赚不了几个钱,这就决定了老王一辈子离不开一个“苦”字。 文章接着介绍老王的视力,他的眼睛一只瞎了,一只有病,这对一个车夫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天天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奔跑,视力不好不仅影响收入,也容易出事故,所以重点介绍。 第三层写老王住在一个荒僻小胡同塌败的小屋里。职业差,身体不好,赚钱少,居住差是必然的。 听读说写(改)综合课每周两次(22分钟命题作文三四周一次),全在课上完成,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质量。力争一两年后基本上实现乐于说、说得出,乐于写、写得出,为进一步说写好打下基础的实验目的。一次在有省内外专家教师参加的研讨会上,对不满三个学期学习的初二学生进行检查。说一席话由听课者出题(一道题二三人说后即换),个个内容充实,层次清楚,但有重复;写一篇文由听课者出题,22分钟全部完成,平均写854字,超千字6人,最少680字。北京来宾把坐在他身边学生写的带回去,发表时只换用1字,删除3字。 三、通过抓实说写倒逼认真听读 说写显效,能立即产生听得到的有声语言、看得见的有形文字;听读隐效,听得如何,读得怎样,旁人不清楚,本人也不甚了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说写显效作用,去倒逼学习者仔细听、用心读。 (一)出口需达辞倒逼入耳要撮意 国外有人调查得出,课上教师讲授内容70%成了学生的“耳旁风”。如果专门调查语文课,我想比例还会更大。教师普遍反映语文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及其他学科。学生认为语文听了不一定理解、能用;不听不一定不懂、不会用。 实验对讲课内容进行提炼并加工成一席话——“讲问文”,只说一遍不重复。学生不做笔记不翻书,尤其是听后要独立快速作口头和书面“答问文”。这样就倒逼学习者全神贯注,入耳撮意。一位学生曾这样描述:“老师还未开口我就坐好了。眼睛盯着老师的嘴,耳里听清讲授的问题,手指数着问题多少个,脑子加工作准备,像打仗、不能有闪失。”如此认真听,听力必然发生明显变化。一席话里的七八个问题,成绩好的可一题不漏,一般漏一二题,差的也只漏二三题。用同样方法在非实验班进行,漏二三题是特好成绩,专论这点,实验班的差生也达到了优生水平。 (二)下笔需成文倒逼过目要牢记 要求下笔成文,是因为要搞好写关键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增加写的练习机会。书面“答问文”一二十分钟完成,命题作文限22分钟,仅相当于做一二道数学题时间。再说人的一生大量写文都是思考之后一气呵成。具有这种能力与习惯也为写重要文章迅速提供反复修改的初稿。 写的内容一般都紧扣课文,不是信马由缰。这样就倒逼他们认真读书,做到过目要牢记。写前人人带着问题边读边画,把相关内容标出来;边读边思,把“答问文”加工出来;边读边记,为独立快速表达作准备。 (三)成绩看平日倒逼天天都尽力 康德说:“学习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的问题。”学习主要靠平时,需要天天都努力。不少人平日松散消极应付,考时则拼命突击。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到平日上来,每月对每次“答问文”和命题作文分数总一次,得出月成绩,5个月成绩的平均分为学期成绩,如果举行期末考试则5个月成绩加考分除以6。成绩看平日,学生自然天天都认真。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得扎扎实实。(为了彻底转变学生观念,曾连续3年没有进行一次大考) (四)改后再交倒逼自我完善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存在致真因素,又存在致错因素。“语言给所有的人设置了相同的迷宫。这是一个宏大的、布满迷径错途的网状系统。”(维特根斯坦语)只要开口说话,提笔写文,就会有差错、不完善的地方。及时检查、纠错,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自我完善是学习的一部分,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学生管做,教师管改,再错再改,再改再错”的现象,必须改变。 书面“答问文”独立快速完成后,以四人组为单位自改,通过翻书查对和同学帮助,纠正差错。根据教师临时指定方式进行组际间交换互查,用符号或文字标出漏改、错改之所在,课下教师复查记分。为了便于区分,做作业、自改、互查分别用不同的笔。 第一次错的自己改正了扣分从轻(最多扣三分之一),反之从严。借此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差错自己改的好习惯,并在改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找错、辨错、改错、防错能力。一次实验班(初三)与三个高中班听写相同的常用字,正确率实验班第一(高三第二、高二第三、高一第四)。 四、让学生都跳进最近发展区去发展 跬步跟踪说明,对见效慢的语文学习,不少人产生随意性:时而站摘,时而跳摘,时而蹲摘。学习通过努力有所进展,又因放松而下跌;看到退步再努力,努力后又懈怠,致使学习之舟始终在“逆水行舟”的原河段上下徘徊。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的原理:现有发展水平和尚处于正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才会加快。实验将全班人分成若干不固定的评价级,通过“同级相比”去发现进入最近发展区的跳摘者并进行公开表扬,同时对蹲摘者进行个别教育,让他们在激励声中都跳进最近发展区去发展。 (一)趁着成功时进行长善教育 成功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点亮方向之灯、进取之灯,需要克服心理和行动上的各种障碍。成功可推动再次、多次成功,形成良性循环;也可能会因此导致失败。 学生作业分程度级处理,一分为三:超出一般,视为跳摘;属于一般,视为站摘;低于一般,视为蹲摘。各级别中的超出一般都视为成功者。学生的成功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教机”,因为这时候需要教育,最能接受教育。成功者中虽然分数有高有低,但同等对待,不分级别进行公开表扬(重点介绍二三人,其余念名字),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成功是相对而言,教师应让学生成功。用“同级相比”取代“同班相比”,为的是把各个层面的成功者都“比”出来;“一分为三”不沿用“三等分”和“两头小中间大”,而是跳摘五分之二以上(站摘五分之二上下,蹲摘五分之一以内),目的是要“分”出更多的成功者。 (二)针对退步时进行救失教育 救失教育通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某种行为的否定,促使他们从过失缺点中吸取教训,通过思想斗争,形成正确认识,并见之于行动。课后把没有完成任务蹲摘者的本子发到他们手上,借此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分析失败原因,了解困难与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人人都会出现完不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时,教师如果及时提醒,就不至于一针不补千针难缝。 把过去专门用于差生的个别教育扩大到全体。后进生气顺了,不消极对抗,要以实际行动迎头赶上。他们落伍不是腿短,而是不愿迈开双腿。思想问题解决了,步伐必然加快。另一方面,又把成绩好和比较好的人分别组成甲级与乙级,同时将甲级中的二、三个特优生作为特别生对待,让他们在同一个小范围里比拼,查过失。这样他们就会永远向前看,连连起跳,建立起一个个最近发展区。 (三)顺应发展时坚持跬步教育 跬步教育不是算总账教育,而是着力于千里之行的每一步。跬步教育构成“一抓再抓不停抓、突破突破再突破、肯定否定肯定”的教育链。一位入学成绩倒数5位的学生被分在最低的丁级。通过评价他得到以往不曾有过的认可,激发了学习兴趣,克服了“课文不读二遍”等缺点,升到了丙级。时间一长他不耐烦了,旧毛病复发,降回了丁级。在这一升一降中他受到了教育,从此认真起来,回丙级升乙级进甲级,第四学期末成了班上3个特优生之一。后来问及语文成绩特好的原因时,该生回答原先并不好,后在一个教改班里3年受到百多次表扬、数十次教育,成绩才慢慢好起来。一位后进生发展为学习尖子,实属个例,但说明教育只要按规律办事,就会一再突破。例如,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如果一开始不用最低标准就看不到他的进步;如果不及时调高级别,要求改宽为严,如果没有频繁肯定与适度否定,就不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听、读、说、写是与继电器相结合的_读书论文
听、读、说、写是与继电器相结合的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