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之路:21世纪教育沙龙第九届会议综述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之路:21世纪教育沙龙第九届会议综述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去向何处——21世纪教育沙龙第九次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去向论文,沙龙论文,第九次论文,会议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7月2日,在高考录取即将启动之际,21世纪教育沙龙第九次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沙龙的主题是考试公正与教育公平。在历史上废科举兴学校百年之际,讨论这个问题,以引起对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改革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着多元参与、无边界交流的宗旨,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刘海峰、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张玉林、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全国政协委员黄晓浪、北大附中校长康健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就高考改革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高考在改革的浪潮中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高考现象已经被广泛地社会化了,每年学生高考,社会也随即进入了“高考”状态。虽然当今的高考越来越顺民意,朝着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目前还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心愿,因而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下面择要谈三个方面。

一、高考的统独之争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因而有人提出“废除高考”的言论。这种观点有点“因噎废食”,因为无可否认,高考在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是不可能取消考试的。现行对高考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其统一性的批判,事实上“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才是问题。

刘海峰教授认为,在高考问题中争论最多、最根本、最尖锐的、关系高考生死存亡的问题就是高考的统独之争。高考制度从分散走向统一是世界各国的大趋势,统一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考无统一就不成为高考。统一考试将单独考试中的共性问题统一起来达到公正与效率,主办学校也可以减少招生耗费的人力物力,这是一个成本较低同时又非常有效率的方式。此外,中国历来重视关系、人情,情通常大于理,在此文化传统未改变的情况下,统一考试在保证公平方面是很有效的。

而目前学界反对统一的声音要更多一些,认为世界高校招生的趋势(规律)就是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选拔方式的多样化,一元化的统一高考模式不仅与此相悖,且存在着大量的弊端。统一高考之所以是个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它否定了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所必须具有的独立自主招生权。

要有高考,但不是统一高考,也不是国家高考,更不是一考定终身、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而是录取标准的多样化,以及高校根据其办学特色而进行的独立自主招生。而在统一高考的前提下,录取的模式比较僵化。我国高校招生所遵循的,还是科举制的基本原则:以分数取人。而这种录取模式没有考虑到分数的结构。同样或相近的总分,其内涵不同,含金量不一样。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同类型的大学可能就需要某一科成绩特别突出的人才。

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考试集中与录取分散的矛盾仍不可避免。所以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教育管理由集中向分散,向多元化、地方化发展,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如果权力下放了,那么教育管理部门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规则和监督。所以,刘海峰教授主张“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多样化选拔,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监督的考试制度”,并建立若干“区域性高考中心”,“统一为主,兼顾多样,统分结合”,以适应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的国情,减少完全统一造成的区域间的不公平。

张民选教授认为统一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可以分省命题(统一不是全国一张卷),国家行政上主持也是一种统一。

在承认高考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同时,有专家也认为“高考单方面录取是片面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特长的学生,所以应该采取“高考+X”的形式。“高考成绩只能算是录取的一个参考,要同时考虑学生的其他活动”。张民选教授还提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即毛入学率超过30%的地方建立开放入学与选择、选拔入学相结合的体系。

简言之,从长远看,全国高校自主考试、自主录取应该成为努力方向。高考制度应该打破统一,走多元化的道路,无论是在考试组织形式,还是在命题内容,抑或是考试层次、考试时间的安排上,都不宜统得过死。某些专家怕学校有了自主招生权会滋生腐败,但我们相信只要公开程序、公开监督,民主办学,如招生权要由少数招办行政人员转到院系全体教师,多数学校、特别是办学声誉高的院校是不会搞黑箱的,不会出现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混乱。

二、高考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热点。有统计表明,在近几年高等学校录取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已经由原来的30%多,下降到近年来的15%左右(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人口比例在逐年减少,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报告证实,国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高考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的调控,决定着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农民、工人和下岗人员家庭的子女,必须考出高人一筹的分数,才可能考上大学,且大多就读于普通院校,选择较为冷门的、较低收费的学科;而具有更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本的优势阶层的子女,则“可以通过较低的分数和走关系等非正常的手段实现入学”,且较多分布在重点院校和优势学科。因此,中下阶层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名牌大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要比中上层阶层付出更大的代价。

高考移民问题严重影响着考试公正和教育公平问题。据教育界内专家介绍,教育部准许一些大城市的中学在外地招生,其初衷是为了使这些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已成为一个借口,引起了生源地学校与招生学校、外地生和本地生之间的矛盾。“高考移民”现象从根本上说明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不足,教育资源不够,教育的大众化尚未实现。所以,教育公平眼下的一个当务之急,是要维护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为此,要有意识地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包括缩小基础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异,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努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以缩小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平均分配各地的招生名额,等等。在制造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提携弱势阶层这方面,高等教育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同时张民选教授还指出:公平不是中国现在追求的惟一目标。发展是大趋势,现在有四种维度:赶超与稳定、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四个维度互相制衡,形成一个菱形,要集合起来考虑,逐渐推进组合,不能有极端。公平不是平均,不平等是存在的,甚至还可能有极端的不平等。但是,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地区分数线的悬殊,刻板的户籍管理制度、教育资源的贫富不均等,这不应该仅仅由高考来承担。考试的意义在于提高效率,而不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强调考试的公平性为高考服务,价值有限。引用杨东平教授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也要讲道理”,也许可以作为我们高考改革的宗旨。

三、高考的效度问题

评判一个考试要从信度、效度、难度来区分。高考应是公正的,但现在的高考只是形式上公正,分数面前公正,实际上却隐含着一些不公正,如一分之差并不能反应能力的差别,而有的学生恰恰因一分之差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学生的素质,并不仅仅是分数,还包括他们的个性、精神、对社会的认识和战胜艰苦环境的经验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并不能将人全面测量,更不能预测人的未来发展。

统一高考制度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其最大的弊病就是否定了人的多样性发展的潜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它把人才培养等同于追求高考中的高分,认为高分录取的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一定是优秀的,导致学校重视考试忽视能力,毫无办学特色。统考的存在也使得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统一高考与中学素质教育相对立,其对人的个性的抑制与对学生创造性的阻碍是铁的事实,很受中学生欢迎的南京素质教育模式在2004年统一高考中败下阵来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专家们提出基础教育与大学之间脱钩的解决办法。除了改革基础教育以外,康健校长提出了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10+2学制模式。“10+2学制就是10年义务教育,2年专科、分流教育的过渡性教育,这样中职、高职、 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有个缓解,这也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否则直接挂钩难免存在问题。”

另外,针对一年一次的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过于残酷的弊病,专家们也提出了多次考试。多组织几次考试无非是让学生多选择几所学校,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而定终身。但是张民选教授同时也提出,学生考多个学校,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今后可能实行,但是目前无法实现,如果要实行,只能在少数几个专业。刘海峰教授提出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各个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两次考试的好处是,统一的测试分数便于各个大学比较评估生源质量,单独的考试则能体现各校招生的特色,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高考舞弊的现象。

谈到改革,学者们首先从历史出发,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经验与教训,正如程方平教授所言“科举制在一千年的发展中向着考试公正、教育公平靠拢,有许多好的经验,因此我们在进行改革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当代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这一方面,它们所具有的功能都是一样的。不可否认,选拔人才始终都是高考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尽管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还很不完善,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现象。但是高考制度更多的是一个教育制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单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来评价恐怕是有失偏颇。我们应该从专业角度去思考高考制度的目的何在?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是否应该、是否能够负载过多的社会赋予它的职能?从政治角度去思考显然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近十年来,对高考制度的抨击此起彼伏,尤其反对应试的呼声日渐高涨,几乎是人神共愤。但不能否认的是,高考制度在以考促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还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出一个能完全取代高考,并明显优于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毕竟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相对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改革高考内容和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有问题,我们当然应该正视,应该批评,但是也要切合实际,不能一味地指责。在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每年牵涉到数百万人的高考,如果说没有一点杂音,那才是不正常的。每一个发“杂音”的人,应该本着“一切向前看”的理念,要考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有可行性、操作性,不可行则易流于空想。高考改革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工程,不能简简单单地一蹴而就,只能是朝着有限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才能使之更好地促进公平,促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标签:;  ;  ;  ;  ;  ;  

高考改革之路:21世纪教育沙龙第九届会议综述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