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实践核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1)-04-0086-09
一、实践的重要作用与实践核心论的表现形式及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对实践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就是这些年我国哲学取得的重要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近20年的研究,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不仅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还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重视实践的革命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
实践到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的学者认为,既然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马克思又说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说过:“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75)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如果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与旧唯物主义或一切旧哲学有区别的重视革命实践或有科学实践观的唯物主义的话,我认为是可以的。这样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可以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补充。但对“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有多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歧义就是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实践核心论。这也是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缺点。
实践核心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认为实践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这个提法本身已把这种哲学的基本问题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实际是说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或核心问题是实践问题。这就是实践核心论。在这里,实践核心论就是认为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
持此观点的学者还认为,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60)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理论中,实践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上。在这里,他明确地表述了实践在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中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核心论。既然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就必然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这一点,与上一段话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所谓实践核心论,其实质就是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上两个论点对实践核心论的论证,从逻辑来看本身是不能成立的。上述第一个论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了,就不存在唯物主义了,那就不是实践唯物主义而是实践主义或唯实践主义了。这样的哲学就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新唯物主义。所以这种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这样的观点却自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可见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是多么混乱。
这种观点之所以从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就是把哲学划分为知识论哲学和非知识论哲学。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的哲学都是知识论哲学,知识论哲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世界”,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任务是“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既然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本身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所谓知识论哲学,就是把哲学理解为单纯的求知活动的哲学。诚然,把哲学单纯地理解为求知的活动是片面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旧哲学的特点。但哲学能否离开求知活动而去实践,去改变世界呢?这样的“实践”不成了盲目的实践了吗?这样的“改变世界”不成了蛮干吗?这不是在鼓吹经验主义吗?持这种理解,认为不追求知识,不追求真理,只要实践就是哲学,只要改变世界就是哲学,那还要哲学干什么,这不是明明白白地要取消哲学吗?这种观点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尤其令人难以置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是反对单纯地把哲学变成解释世界的求知活动,是强调实践的意义,但并不是否认解释世界的求知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的哲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爱智”、求知、求真;相反,在“爱智”、求知、求真上一切哲学都是相同的,这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前提。马克思哲学的“爱智”、求知、求真不同于旧哲学,在于以实践为基础去求知求真,且获取知识与真理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正确的实践,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指导。忽视求知活动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正因为一切哲学都以求知求真的活动为前提,所以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面对的是主体思维以外的整个世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认识、愿望出发,是从物到感觉思想、还是从思想感觉到物,这是一切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些论者依据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论述认为,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理论中,实践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上。这个推论从逻辑上说,也是说不通的。马克思在这里明明说的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说明实践是社会历史范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这一论述中合乎逻辑的只能是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实践观只能是科学的实践观。但论者却把实践扩大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这在逻辑上是以偏概全,显然失之偏颇,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论者在这一段论述中鲜明地提出了实践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的观点,实质上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因为如果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就不会作出实践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的结论。
实践核心论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传统的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的转变。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整个世界的本体。这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核心论。这种观点同样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
实践核心论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实践人本主义。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追求终极本原,注目过去,看重先在,进而形成了旧哲学的两极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克服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既不能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也不能在唯心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2](P120)。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人本主义。有的学者甚至说马克思的这一新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义。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核心论。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这也从根本上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
由此可见,实践核心论的要害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上述实践核心论的观点是近似的。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时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核心的问题,并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从后一方面说,这种观点与实践核心论又有区别,这一点应当肯定。但也存在着矛盾,因为坚持前一方面,必然要贬低后一方面;坚持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观点,就不可能同时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这是理论自身的逻辑决定的。在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是否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的问题。
二、实践核心论的理论根据
大家知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3](P223、224、225)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既然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但有的学者却认为,马克思对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透彻的批判,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从而也超越了这一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持实践核心论的学者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有的论者说马克思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根据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在这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批评他们忽视实践,忽视主体能动性的缺点;同时又批评唯心主义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有的论者由此便认为在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传统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是失败者。以此证明马克思从根本上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大家知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10条中把他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并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新唯物主义仍然是唯物主义,它必然以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为前提,而不是超越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P58-59)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也被论者用来证明马克思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思维的客观的真理性或思维的此岸性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持实践核心论的学者自己也承认的。马克思认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就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这一条正说明马克思是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他的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述,是有的论者论证马克思的哲学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据。他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的新哲学观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它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本身,就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哲学的确以改变世界为己任,因而强调革命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强调改变世界的作用是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根本特点,而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则是新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指出的。既然是新唯物主义,它必然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基本问题,必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而不是以实践问题为其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的观点。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都一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1868年3月6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又说:“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3](578-579)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4](P213)1873年,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马克思在谈到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还说:“在那里我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5](P110)《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不朽名著,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马克思明确地说他的哲学正是唯物主义哲学。可是有的学者却说马克思的哲学超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试问:如果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那当然就没有必要坚持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观点了,那样的哲学还是新唯物主义吗?那样的哲学还是马克思的哲学吗?
三、贬低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核心论的基本观点
持实践核心论观点的学者,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将物质本体论看作是从前人承继下来的理论前提,认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这是他们作出实践核心论的基本思路,也是其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逻辑必然。
在他们看来物质本体论是前人的成果,“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确立起来了;马克思只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而不是新唯物主义的旗帜。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而不是马克思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前人之所在。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这种看法是违背事实的。
物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核心部分,即宇宙或世界的本原观。如果就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来说,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家,早已作过许多论述。马克思称自己为唯物主义者,他的哲学的根本性质正决定于物质本体论。但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从前人那里继承了唯物主义作理论前提,而是作了深刻的革命变革。大家知道,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直观的、不彻底的,即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马克思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像古代哲学那样使朴素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而是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高度发展了的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这是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局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马克思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实践观,使之成为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忽视主体能动性的缺陷。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所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绝不是对旧唯物主义的简单继承,而是马克思在前人成果基础上作了深刻的革命变革。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创造。试问在哲学史上,在马克思之前,有哪一位哲学家创立过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及其手稿、《哥达纲领批判》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恩格斯则担负起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任。从《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艰苦探索,一点一滴地探索、分析、积累,最后留下的还是一些论文和大量探索的手稿、札记,这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艰苦探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成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为构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从以上简略的回顾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建构辩证唯物主义多么不容易,怎么能说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作为理论前提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呢?有的人贬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贬低辩证唯物主义,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探索而创立的新的哲学——新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与创立唯物史观一样,是哲学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应当承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先建构的是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则在其后。但如果没有唯物主义思想,就谈不到唯物史观;而辩证法则是马克思这位黑格尔的学生早就熟悉的。也就是说,在唯物史观中,内在地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所以,从产生的时间来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同时产生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理论前提。
众所周知,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所创造。在马克思之前不少哲学家早已使用过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功绩在于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也为创立科学的真理观和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但科学的实践观首先是唯物的和辩证的实践观,同时也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实践观。从理论上说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从实际过程来看,科学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步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科学实践观形成的根本前提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实践观。为什么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呢?就是因为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实践观点既然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它本身怎么能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呢?
有的学者所以贬低物质本体论,是因为在他们来看,物质本体论与反映论都仅仅是说明世界的哲学,而不是改造现存世界使之革命化的哲学。认为“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在他看来只有以实践观为基础和核心的新唯物主义才是这样的精神武器。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但实践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生活更美好,最终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要达到此目的,实践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克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说“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不能指导改造世界,这是一种误解,这是混淆了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如前所述,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直观的,不彻底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这种旧唯物主义不仅不能改造世界,甚至也很难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世界,同时也能指导实践,指导改造世界。实践如果离开实事求是思想指导,离开唯物主义指导,必然成为盲目的实践、错误的实践、主观的盲动,这样的实践只能导致革命和建设的失败。所以,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哲学不能作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而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不能离开一般唯物主义即实事求是思想作指导。只讲实践,不讲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只能把实践引向歧途。贬低唯物主义原理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夸大实践的作用,把实践观点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的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坚持与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之争,是两种世界观之争。否定物质本体论,就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就是否定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否定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质上是宣场盲目实践的经验主义思潮。这样的观点怎能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正确理解呢?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核心论失误的教训
类似上述实践核心论的观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早已有人提出过。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就以实践作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把实践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原,认为离开实践而谈物质的客观性,是空洞的形而上学。他把他的哲学称为实践一元论。他说:“‘一元论’这个术语将表达什么意义呢?当然不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唯心主义的。”这一术语将标明被组织起来的(历史化了的)“物质”,与有具体性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的对立面的同一性[6](P58)。他力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他说,他的哲学,一方面为了避免唯我论,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机械论的观点,“必须‘历史地’考察问题,同时把‘意志’(而归根结底是实践的或政治的活动)作为哲学的基础”[6](P29)。他把“意志”作为其哲学的基础,表现出唯意志论的倾向,这是其实践一元论的必然归宿。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实质上就是典型的实践核心论。
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他们把实践范畴与物质范畴对立起来,并贬低物质生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主张摒弃“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P23)。他们拒绝“正统的辩证观念”,就是拒绝恩格斯阐明的唯物辩证法。他们中有的人认为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8](P531、550、551)。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把实践范畴作为哲学的核心和根本范畴,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由实践导引出整个哲学体系,进而从根本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他们坚持实践核心论所作出的必然结论。
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和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从他们强调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地位来说,对于克服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忽视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缺点,有一定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但葛兰西和南斯拉夫实践派却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提出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核心论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所以,葛兰西和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观,是被扭曲和膨胀了的实践观,而不是科学的实践观,是不可取的,应引以为戒。如果我们今天再提出实践核心论,这就是无视历史的教训,重蹈前人的覆辙了。
五、实践核心论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根本不相容
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都承认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是实践范畴呢?
邓小平曾不止一次地说他是实事求是派[9](P209、249)。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9](P38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0](P126),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10](P67)。邓小平在1984年12月19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曾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9](P101)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辟概括,即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邓小平还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10](P114)如果对邓小平哲学思想作简明的概括,可以说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哲学观。
实事求是的实质是什么?邓小平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10](P114)可见,实事求是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说:“人民,是看实践。”[9](P381)他还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9](P382)他强调要尊重实践,特别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同时,他又反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主要强调三个基本点: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理论作指导,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尊重实践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但实事求是的外延广于实践,而且实事求是明确地规定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实事求是与实践范畴的不同之处。所以,不能把实事求是等同于实践。邓小平虽然一贯强调要尊重实践,但是他却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从未讲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种情况很值得深思。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一时一事的感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我们党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正反面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9](P382)也就是说,我国亿万人民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实事求是(而不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因为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实践标准、实践观却都有一个以什么思想路线作指导的问题。仅仅重视实践,还不能保证实践取得胜利;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实践取得胜利。
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那就不可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就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就根本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从根本否定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由此可见,实践核心论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根本不相容。
六、实践范畴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在一些论者看来,似乎凡是重视实践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实际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实用主义就是以重视实践,强调实践、行动的作用而著称的哲学。这一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11](P358)早已指出了;但实用主义却是众所周知的以经验主义为指导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在这里,关键在于要把实践活动和实践范畴、实践观区别开来。当有的论者讲“实践”是“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时,这里的“实践”无疑指的是哲学理论中的实践范畴或实践观。实践活动不同于实践范畴、实践观。作为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实践范畴、实践观则既可作主观的理解,也可作客观的理解;正如对实践标准“可以作主观的解释,也可以作客观的解释”[11](P305)一样。在哲学史上,有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也有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范畴的内涵、实践观的性质,取决于研究者所持的哲学观。实践范畴是由一定的哲学观决定的,它在哲学体系中属于中介层次的范畴,而不是哲学的最高层次的范畴,也不是始发性范畴,因而它不可能是哲学的核心范畴或出发点。不同的哲学对实践范畴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并非都是科学的。并非重视实践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应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要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它所理解的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决定的。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则是由它的经验主义决定的。不同的哲学观决定不同的实践观。实践观决定于哲学观,而不是相反。因此实践范畴不是,也不能作为哲学的核心,实践的观点也不能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的或首要的观点。
收稿日期:2000-11-08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资本论论文; 本体论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