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集约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我们能够更自觉地把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二是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三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从轻型向重型转变。以上四种分类是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角度来划分的。如果从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特征来看,笔者认为,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最准确的。有些学者把粗放型与外延型、集约型与内涵型视为同一概念,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又往往受经济体制的影响,更多种因素制约。我们现在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选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注重集约型增长方式,但不排除必要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模式,这与粗放经营并非是同一概念。

1、两种增长方式的比较

(1)粗放型。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经济效益低,资金、资源浪费大。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很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各部门为追求产值,争上项目,要资金,这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高投入、低产出,不注重经济效益,必然造成过量的货币供给,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工业的粗放经营势必挤压农业,农业投资不足,教育投资不足,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说,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改变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正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集约型。是指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及有机构成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

通过对粗放型及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内涵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当代,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只有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效益型和效率型,也就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纲要》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意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

这里讲的就是抓住效率和效益这个中心和关键问题。

效率和效益是个中心问题,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就会导致乱上项目,甚至盲目铺摊子,抢、挤资金,高投入,低产出,甚至入不敷出。亏损的企业为什么这么多?主要是粗放经营,不讲效益,单纯追求数量、产值,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症结,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过来的。所以,要提高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理论的认识。如果全国上下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就会极大地促进深化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

2、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都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必须从具体时代的特点出发,从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同时,这种转变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既不能不顾实际去硬“转变”,又不能观望、等待。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推进其转变的措施。

鉴于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一种效率型、效益型的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及使用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制约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笔者仅从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几个重要问题,略加阐述。

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

增长方式不仅与生产力有关,也与体制有紧密联系,体制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以往在如何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国有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造成产品积压、成本上升,或开工不足,生产能力放空闲置等,结果资金更加紧张。然而,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各地各部门依然热衷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争资金,效益不佳。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不能提高。究其原因还是经济体制问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摈弃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但是,这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无限期的过程。《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九五”期间和2010年基本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目标。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加速科技进步的步伐

实现集约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达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然而,我国“八五”期间,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在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仅为33%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为50—70%。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

为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实现,首先,必须把企业改造与企业(包括农业等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结合起来,把企业改革与改组、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其次,企业必须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再次,必须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此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跨世纪的科技队伍。

努力搞好人力资本开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除了靠科技进步之外,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关键是抓好教育。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粗放型增长主要是靠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换来的,是资源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低;而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获取的,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的要求也高。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经验,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二战后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方式,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例证。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看,应该说有了长足发展,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对于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显然比例太小。在广大农村还有众多的文盲和半文盲。掌握高科技、高素质的人员数量少,多数科技人员外语水平、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综合能力还不够高。由于经济条件所制约,我国的教育经费总量不多,人均占有量很低,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的原因。党中央近年来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制定了若干法律和法规,以保证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我国人口资源极其丰富,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如何把这些人口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关键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有联系,但有区别,正如资金和资本一样,有个转变的过程。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人力资本开发和合理利用,做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这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

标签:;  ;  ;  ;  

关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