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企业集团建设促进西北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加快企业集团建设促进西北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加快企业集团建设 促进西北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高于单个企业。目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由于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等历史原因,我国企业集团建设起步较晚,应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本着高起点、大批量、外向型的原则,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西北地区的企业集团成立较晚,数量较少,竞争能力偏弱,西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集团建设,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向西转移,促进西北经济发展。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区域比较 发展战略

一、企业集团化的国际比较

我们正处于以大企业为轴心的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重要产业都是大企业唱主角。美国1972年汽车、平板玻璃、汽轮机与汽轮发动机、家用冰箱与冷柜、电视显像管几个行业最大4 家企业的集中度分别是99%、92%、90%、85%和83%。〔1〕

表1中日部分工业部门集中度比较集中度(前8家企业占的市场份额,%)

工业部门

中国(1990年)日本(1963年)

食品制造业

2.3

65.83

纺织业

1.4

46.4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8

78.40

化学工业15.6

68.91

石油加工业 55.2

75.00

橡胶制品业

6.1

76.00

建筑材料业

2.6

65.56

黑色金属加工业 31.0

76.44

有色金属加工业 23.4

77.29

机械工业 4.0

63.47

电气机械制造业 14.0

68.53

交通设备制造业 21.0

72.57

资料来源:日本部分见[日]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国部分见《管理世界》1991年第5期。

1995年7月26日出版的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1994年全球500家大工业公司排名统计表中,位居前4名的分别是日本的三菱(1760 亿美元)、三井(1715亿美元)、伊滕忠(1678亿美元)和住友(1625亿美元)。这4家日本公司的总收入竟比199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2.452万亿美元)的1/4和德国GNP(1.162万亿美元)的1/2还多。〔2〕

1994年韩国12个大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同年美国《幸福》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家大工业公司中,韩国9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三星企业集团列第14位。韩国钢铁工业的88%集中在浦项和光阳,汽车生产90%集中在现代、大宇和起亚,造船工业70%集中在现代和大宇,电子工业主要集中在三星和乐喜金星,石油化工主要集中在大韩石油等5家企业。〔3〕

1989年日本市场集中度(前5 位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高得令人吃惊:啤酒100%、玻璃100%、尼龙99.7%、小汽车85.9%、录像机79%、合成橡胶73%、卡车69.2%、半导体66%、粗钢63.9%、水泥54.8%。也许有人会说,日本是个中小企业如汪洋大海般的国度。的确,员工不满300人的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和99.3%, 但是它们的产品出库量只占53%,并且它们决不会去捣鼓汽车、组装电视、抢上空调什么的,而是为大企业配套生产。有2/3以上的中小企业把自己的产销活动纳入大企业生产轨道。仅丰田汽车公司就有3 万多家中小企业为之配套生产。〔4〕

我国工业产业的集中度很低,生产要素配置相当分散。我国和日本部分工业部门的集中度比较见表1。

二、我国企业集团化现状

目前在我国431家最大企业中,核心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10 亿以上的只有27家,在1~10亿元之间的为144家,在0.5~1亿元之间的83家,在0.5亿元以下的177家。在世界的企业名录中,还找不到我国企业的名字。

我国最大3家钢铁大企业即宝钢、首钢、 鞍钢的销售总额合计只有意大利伊利公司的15.7%,不及世界最大500 家企业中冶金类最后一名德国德古萨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销售额仅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2%,只有世界最大500家企业中最小的日本AISIN SEIKI的35.7%。 〔5〕

我国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于1953年,可是直到1994年才累计生产汽车100万辆,年销售收入才达215亿元,仅约折合25亿美元。从全国范围看,至今已有100多户汽车厂家,1994年仅生产汽车140万辆,还不及国外较大汽车公司一家的产量。而组建于1967年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1994年年产汽车115万辆、出口35万辆。〔6〕

我国的国际、东方、南方三大民航企业集团全部飞机的绝对数不如美国民航排行第9位的西南航空公司多。航空工业的西飞、上航、 南方动力和贵航四大集团的全部资产抵不上美国麦道公司资产的50%。〔7〕

我国的汽车工业、洗衣机、彩电、空调等家电产业,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产业、造船和饮料等工业,都正处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引进竞相发展的局面;局部利益的制约、“宁作鸡头不作凤尾”观念的作怪,不但难以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而且还将我国宝贵的市场潜力优势拱手让给了别人。我国经济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1994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其占领中国电讯市场的能力及成功令人惊叹。台湾顶新国际集团1994年在大陆的营业额为40多亿元,计划到2000年在大陆再兴建13家饮料厂,预计产值可达60亿元。〔8〕

目前,我国发展大企业集团存在如下障碍:

1.部门分割,导致企业集团以行业为主,经营单一;既不能规避风险,也无法提高竞争能力和产品的技术水平。70年代以来,国际跨国公司或大财团发展的显著特色是经营多元化,既减少了风险,也带来了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提高。多元化的经营使最新科技成果很快应用到消费品和生产设备上,也大大提高了竞争能力,扩大了市场。但我国仍以部门、行业为主搞企业集团,使得不同产品和技术在本行业中的运用非常缓慢,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员来消化、吸收和创新。然而,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司的产品和技术适应市场变化非常快,而我国专业化集团的适应性很差,根本无法与外国公司竞争。

2.地区分割导致经济实力扩展缓慢、妨碍技术进步。市场经济本应是统一市场,而不是分割的区域市场。但我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企业集团经济实力壮大非常困难,扩展受到限制。各地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和经济上的收益,一般不愿将本地企业让外地企业收购、兼并。由于地区市场封锁,高新技术在地区间推广进展非常缓慢。

3.行政推动,争当首领,而不考虑自身的能力,也缺乏内在的要求。发展大企业集团的初衷是决策层提出的,企业并没有多少内在的要求。我国的市场虽然对外开放了,但竞争还很有限,尤其是部门、地区分割,企业虽有竞争压力,但尚无生存危机感,还在等待政府、部门的救援。如果真能加快企业破产,组建企业集团也许会发展很快,大集团在短期内就会很快出现。

三、我国企业集团化的区域比较

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主力,是结构调整的主干,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队,是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资的主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就能够分层次、有效地带动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批优强企业形成和发展了,危困企业的调整空间也就大了。

国家在制订“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把发展大集团公司作为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来考虑。企业集团能否实现腾飞,在很大意义上是中国经济能否步入新的辉煌之关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正因如此,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大力发展企业集团,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被誉为“华夏第一县”、“乡镇企业王国”的江苏省锡山市(原无锡县),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回报。锡山市继1995年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以后,1996年头4月,工业销售总额又达211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8.4%;财政收入达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在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锡山市经济为何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其奥秘之一,在于他们走了以集团化经营获取规模效益之路。自1992年6 月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红豆集团在该市成立至今,锡山市已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08家,其中, 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集团91家,省级集团81家,国家级集团23家,在全国县(市)中列首位。这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共联合企业2971家,他们绝大部分以资产、产品为联结纽带,其生产实力雄厚,产品多样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占有率高。核心层企业拥有固定资产89.95亿元,占全市总资产的40%左右,完成税利占全市的60%左右。查桥镇组建仅2年的捷达摩托车集团公司,去年实现销售32亿元。

企业集团一般由产品相近、工艺相仿、生产前后配套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其核心企业对紧密层、半紧密层企业实行资产统一经营,并通过多种途径对企业合理组合,促使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的存量资产得以合理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联动发展。港下镇的红豆、飞达、晶石等7大集团,几年来已兼并微、小、 亏企业14家,产品形成14大系列、370多个品种,其中有6个在全国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20%。

企业集团的组建,使企业之间、地域之间、行政部门之间出现了机构、资产、人员、所有制间的重新组合,为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锡山市电容器厂为核心组建的江苏诚怡集团,近几年建办了7家中外合资企业,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9〕

广东惠州市企业集团已发展到30多家,其中主要有TCL(1994 年产值34亿元)、德赛(1994年产值24亿元)、华阳(1994年产值超10亿元)、麦科特(1994年产值超10亿元)和纺织(1994年产值超10亿元)等几家,而这几家企业集团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左右。〔10〕深圳康佳集团,从一个华侨农场的加工小厂,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大步飞跃为年销售额36亿多元、利税3 亿多元的我国第二大彩电集团。在彩电年产突破百万台大关的1992年,康佳集团看到企业地处深圳的成本制约、区位制约、资金制约等因素,把目光转向内地,用3600万元作股本,先后兼并了牡丹江电视机厂和陕西如意电视机厂,不仅扩大了近百万台彩电生产能力,还向当地扩散近亿元的配套产值,安排上千人就业,向政府交纳3000多万元税金。不仅企业本身规模扩大、走向集团化集约化经营,还顺应了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潮流。

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的企业集团成立较晚,数量较少,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战略意识较差、竞争能力偏弱,规模经济难以成大气候,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经营转制不够彻底,内部关系尚未理顺等诸多问题。西北地区的企业集团似乎仍是“小儿科”,从以下数据中可见一斑:1995年中国国有企业500强中,西北地区(含陕、甘、宁、 青、新五省区)仅26家,而广东45家,上海39家,江苏17家; 〔11 〕1994年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中,西北仅1家(西电公司),江苏16家,上海14家,广东7家;〔12〕1994年中国自营出口1000 万美元以上的160家企业中,西北仅6家,上海31家,广东19家,浙江12家,江苏6 家;〔13〕1995年沪、深证交所上市公司中收入超10亿元的56家,其中西北仅1家(长岭集团),上海14家,广东13家,四川5家,江苏4家, 山东3家,辽宁3家,天津2家,安徽2家。

四、组建企业集团的思路

遵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指向,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性质的联合,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是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途径主要有:

1.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自下而上组织起来。比如,几个汽车集团就是由主机厂和协作配套厂发展起来的。

2.某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向有关企业进行投资入股,形成股份制企业集团。这种类型较多,也很规范。如一汽集团出资5.6 亿元购买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实际控制了几十亿元的资产。

3.优势企业承包、租赁、兼并劣势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承包、租赁、兼并等企业结构调整任务还相当艰巨,也是组建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一条好路子。

4.“强强联合”组建大集团,以便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如联合银行、相关企业的彩虹集团,已成为电子行业的排头兵;陕西长岭集团正准备联合甘肃长风、西安黄河,这样有助于提高三家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益。

5.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促进区域性企业联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如四川省内江市的多户企业与重钢集团实现集团化联合,对促进内江经济发展、壮大重钢集团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6.实行行政划转,组建企业集团。即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把相关的企业划归集团的核心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产权重组行为。

7.由原来的各级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行政性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性质的企业集团。这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产物。

五、西北地区发展企业集团的战略

1.改革现行人事制度,不拘一格遴选精英。加快西北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急需一批有经济头脑、有市场意识、有领导能力和经验的党政官员和企业家,以保证自上而下的经济决策和自下而上的经济活动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由于特定的地理、历史、自然环境,开发西北地区,需要“论持久战”,更需要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向西转移的集团军以及能运筹帷幄、搏击市场风浪的“集团军司令”。因而有必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凤凰西北行”而不是“孔雀东南飞”,为“精英立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2.以研究部门为核心,组建相关产业集团。西北地区的应用(军工)技术研究院(所)较多,科技体制改革和军转民后,这类研究所的变化很大。以大型应用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科技开发为中心,以原有“产品”为龙头,联合或兼并中、小企业构成产业化集团。这样有利于利用大型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优势,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保住“科技”和“经济”二个中心。

3.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农村面貌。农业产业化开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由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的创汇农业,正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最新热点。吸引具有雄厚经济实力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改变单纯由政府出面组织农户生产的传统格局,从而在经营机制、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过于缓慢,必须设法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参与到市场经济循环之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城市差距并不大,关键是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集中表现在西部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加快西部发展绝不能忽视农村经济,必须打破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存空间封闭的状况,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西部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4.发展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西北地区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电子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对于其中的骨干企业予以大力扶植和政策倾斜,创造条件使这类企业朝集团化、现代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和发展一批“航空母舰”——企业集团群体,形成自己的市场网络和拓展能力,以此作为龙头,带动众多中小型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化生产。

5.发展高新技术,赢得竞争优势。在实施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过程中,注意发展高新技术。因为高新技术是企业集团赢得竞争优势,扩大规模生产,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法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明确发展思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向高新技术倾斜,使企业集团的发展踏上一条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

6.发展名牌事业,繁荣市场经济。以发展名牌事业为推动力,实现企业集团实力的壮大。名牌产品是民族工业经济的精华,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应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多创一些国优名牌甚至世界名牌产品。只有如此,才可以在市场大潮中独占鳌头,推动经济的发展。实施名牌战略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创几个名牌,获几个优质称号,实质上是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支柱产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靠名牌效应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又以规模生产拓展名牌产品,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开创名牌、繁荣市场,有利于推进企业走集团化之路,是大力发展企业集团的战略选择。

7.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国际化道路。在大力发展企业集团和过程中,应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与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大财团合作,通过“让股份、让市场、得技术、得资金,最终得国际市场”的策略,走出一条由“借船出海”到“造舰远航”之路,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走出国门,营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

8.研究综合商社模式,探索全方位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向综合商社的模式发展。综合商社的优势在于其集生产、流通、金融为一体,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混合物”,结构优势十分明显,很适合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日本目前有九大综合商社,它们的最大特点在于“综合”,其经营范围无所不包。如日本最大的三菱商社经营的商品有25000多种,从而,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较大;综合商社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发展离不开财团的力量。日本这9大综合商社分属于7个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背后都有自己的银行,如住友集团的住友银行,三和集团的三和银行等,都是综合商社的主要靠山。由此可见,企业集团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注意与金融的联合,加强产融结合、银企联姻,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及时向开发、生产、流通、金融等领域全方位方向推进。

收稿日期:1996—10—15

注释:

〔1〕郑新立:《集团化:我国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4期。

〔2〕刘炳延:《论名牌与名牌战略》,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3〕孙红芹:《韩国培养规模企业的策略》, 《中国信息导报》1996年第1期。

〔4〕1995年5月10日《经济日报》。

〔5〕邓荣霖:《经济增长和企业行为》,《中国软科学》1996 年第4期。

〔6〕宋毅:《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思考》, 《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05期。

〔7〕刘大卫:《关于企业集团化战略的几点思考》, 《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58期。

〔8〕1996年6月4日《经济日报》。

〔9〕1996年6月4日《经济日报》。

〔10〕刘小华:《发展企业集团战略的思考》,《中国信息导报》1996年第3期。

〔11〕1995年10月24日《经济日报》。

〔12〕1995年6月23日《经济日报》。

〔13〕1995年6月7日《经济日报》。

标签:;  ;  ;  ;  

加快企业集团建设促进西北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