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问题及对策_三资企业论文

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球最大论文,在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对策论文,专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是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的主体,其中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我国均有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与投资紧密相关,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包括申请、技术许可、投资和销售商品等,但专利申请最能反映专利战略意图,跨国公司通过集中申请、抢占高新技术领域、专利诉讼甚至政治贿赂[2] 等实施和维护专利战略,在专利战略指导下,跨国公司逐渐积累起在东道国的优势,在向发展中国家海外子公司转移技术时,可以索取要价[3],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技术的专利权或垄断权,他们因此可以提高技术转让的价格,获得大部分的创新租金。

然而,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目前还缺乏对跨国公司专利申请的深入分析,特别是缺乏对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研究,对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布局也没有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定量研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和投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从统计入手分析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的状况,然后研究专利申请所反映的专利战略有可能给我国创新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总体状况

专利战略是跨国公司进军和开拓国外市场的主要武器,专利申请最能反映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的情况,本文对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的国家、跨国公司数、技术领域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本文研究的样本总体是全球最大500家在中国进行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华的专利申请,样本是除中国公司外在华申请有专利的跨国公司,500家跨国公司来自于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2002—200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4] 所附的跨国公司名录。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检索系统逐一检索500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年度、国别、三种专利数及所属技术领域等信息(本文检索数据为2004年3月前公开的专利数据)。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的特点是:

特点1.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公司多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其中日本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占统计的跨国公司在华申请量的一半以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共有15个国家的161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有专利,申请专利总数为85 849件,申请专利的国家共有15个,且多为发达国家,只有印度1个是发展中国家。其中美国的公司最多,达61家,日本次之,为50家。美、日、法、德、韩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公司较多,美、日两国公司数几乎占在华申请专利跨国公司数的一半。申请专利前5位的国家是美、日、韩、荷、德,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是日本,申请总数达到50 061件,美国次之,达15 634件,日本的专利申请数比所有其他几个国家的总和还多,占总申请数的比例达到58.31%。最少的是澳大利亚,只有1家公司,且只在中国申请了1件专利。

附图

图1 全球最大500家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各国跨国公司数

附图

图2 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各国在华专利申请数

特点2.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1993年以后呈迅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超过33%,其中发明专利占跨国公司总申请量的90%以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截止到2004年3月,500家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公开85 849件,其中发明77 422件,外观设计8 083件,实用新型167件。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占绝大多数,达90.42%,外观设计占9.39%,实用新型最少,只占0.20%。1985年,跨国公司三种专利申请量为1117件,2001年为11 801件,2002年则达到12 355件。1993年以前,跨国公司专利申请增长较为平缓,但从1993年以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开始迅速增长,而且增速很高,年均增长率达到33.13%。全球500家跨国公司在华申请专利最多的是日本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位的跨国公司中日本企业占18家,美国占14家。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日本松下公司,达到8 146件,占500家跨国公司总申请量的9.5%。

附图

图3 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趋势

附图

图4 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分类

特点3.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涵盖汽车技术、电子电器、化学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日本在多样化、建筑、电力技术领域跨国公司数居绝对优势,美国在航空航天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占绝对优势,在电子电器技术、电信技术领域,美、日、法基本均衡,电子电器领域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占绝对优势,且日本跨国公司在华申请量最大。

图5和图6是按技术领域分类的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公司数和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数。汽车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申请专利最多,达到23家,电子电器21家,其次是化学化工和多样化企业,分别为12家和10家,计算机领域排在第5位,为5家,而广告、零售、资源、金融、造纸、银行、玻璃只有1家。在汽车技术领域中,属于美国的有9家,属于日本的有6家。日本企业在多样化、建筑、电力技术领域居绝对优势,在10家多样化企业中,日本企业最多,有9家,而美国只有1家,在电力领域,日本占8家中的6家。在电子电器技术领域,日本5家,美国4家。在电信技术领域,美、日、法均为3家,而在航空航天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美国占绝对优势,分别占7家中的5家和9家中的8家。

附图

图5 按技术领域分类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公司数

附图

图6 按技术领域分类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数

在各技术领域中,电子电器领域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占绝对优势,达到31 015件,而汽车和多样化领域只有1 300多件,化学化工居第4位,为6 589件,计算机居第5位,为5 442件。在电子电器技术领域中日本申请量最大,日本为21 402件,而美国只有20件,荷、韩、德分别居第2、3、4位。

在检索过程中,还发现有340多家跨国公司没有在华申请专利,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的知名跨国公司,没有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公司多为银行、保险、运输、食品等服务企业,而非研究开发和生产性企业。

特点4.跨国公司在华三资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较低。

本文统计的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2 519家三资企业从1985年以来截至2004年3月共申请中国专利2 699件,平均每个企业申请1.07件,发明专利申请总数1 750件,只占三资企业总申请量的64.8%,实用新型305件,外观设计644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总申请量的近1/3。

2 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

1)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大密集,对本土企业创新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专利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攫取市场优势的主要武器,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反映了其在华的市场战略和技术转移战略。除3家中国公司外的全球500家跨国公司中的161家在华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专利申请量大,增速快,质量高,占外国在华申请量的1/5左右,年均增速高达31.74%,远远超过中国企业申请量增长25%左右的水平。同时,跨国公司专利申请集中在电子、电器、汽车、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我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的申请量和增速可以看出,跨国公司高度重视中国市场,高度重视在中国的产品销售、投资和对华技术转移,其专利申请带有明显的占领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获取垄断利润和掌握技术优势的战略特点。跨国公司在华的专利战略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本土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和创新能力提高,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不仅使我国本土企业一部分研究开发投资失去实际效果,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研究开发活动。由于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本土企业进行新的研究开发要么投巨资另辟蹊径,要么高价购买跨国公司的专利,不但付出较大的代价,也有可能陷入路径依赖的怪圈之中。专利申请反映的是战略意图,它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学习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通过技术转移和投资活动,本土企业才有可能学习到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因为通过专利能够取得技术法律上的稳定性,专有技术能够控制技术秘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保持技术优势,单纯通过专利技术进行学习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专利在中国申请之前均已被外国专利局公开。跨国公司这种两大密集的专利战略还会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给本土企业在华的投资活动、市场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还没有完成,本土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在华专利和专利战略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本土企业的长远发展。

2)跨国公司控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

跨国公司在积极进行专利布局时,牢牢控制着专利的申请权和所有权。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大密集,增速高,但其在华的三资企业专利申请量却十分可怜,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专利申请权多由跨国公司母公司获取和掌握,三资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受到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牢牢控制。

跨国公司控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有两个好处:①通过控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能够避免其技术被东道国模仿学习的风险,从而处于有利的市场主导地位。②通过积累大量的专利知识产权,可以获得较高的许可受益,进行全球竞争特别是在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的情况下,一些跨国公司已经转变为靠知识产权许可盈利的企业。

同时,一些跨国公司还在合资合作过程中无偿或低价占有、划转本土企业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并对我国本土企业的专利进行“清零”,或使之贬值,削弱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受跨国公司的控制。一些跨国公司还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建立技术联盟,以高薪等招募我国优秀的科技人才,这也减弱了本土企业的竞争潜力,使部分本土企业技术优势弱化甚至空心化。

3)三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学习先进技术作用。

表1是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整理的我国境内各种类型企业创新活动比较表。2002年,研究开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最多的是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次之,三资企业和中型企业接近,但三资企业只有大型企业的1/5左右。在专利申请上,以1995~2002 年所有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进行综合统计,大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超过4件,三资企业与中型企业接近,只略高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专利授权率为45.67%,只略高于大型企业,而低于国有企业和中型企业10个百分点。1995~2002年,三资企业共申请专利3 596件,平均每个企业只有0.98件。本文所调查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2 519家三资企业从1985年以来申请专利的总数为2 699件,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07件,且有1/3是实用新型专利(305件)和外观设计(644件)专利,发明专利只有1 750件。再从专利授权数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之比分析,三资企业为0.025,国有企业为0.005,大型企业为0.018,三资企业虽然居最高,但只比我国大型企业高一点,并没有超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多少。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三资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不仅远远低于母公司在华的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平均水平。三资企业没有起到原先设计的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应有作用。

表1 2002年各类型企业创新活动比较

企业 R&D 活动人员 专利 专利 平均专利 专利授权/ 95-02年专利

数量 全时当量 申请 授权 申请数量 全时当量

授权率

企业类型 1170 101007

4948 1538 4.23 0.015 44.93%

中型企业 1445 17441642

313

0.4

0.018 59.38%

国有企业 3008 53565896

282

0.3

0.005 59.57%

三资企业 3668 175561607 440

0.43 0.025 45.67%

跨国公司 2519- 2699

-1.07- -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有可能给我国本土企业的研究开发、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根据国情逐渐加强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如弱势行业较多,企业制度还不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执法体系不完善等实际情况,知识产权保护不能盲目攀高。要长期吸引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投资,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以促进市场竞争为基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技术引进应与自主创新相协调,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要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不能为技术引进而技术引进。

2)提高三资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三资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作用。在建立三资企业过程中,要保护我国本土企业的无形资产,要明确双方的专利知识产权归属,鼓励三资企业在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和申请新的专利。同时,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三资企业在跨国公司转移的技术基础上向本土企业再转移技术,鼓励三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合作,鼓励三资企业技术人员向本土企业的流动。同时,还要适当使用对跨国公司专利的强制许可。

3)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应对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当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 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创造平等的环境,及时纠正以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或实行超国民待遇时对本土企业造成的政策歧视。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行业技术协会、技术联盟等为企业服务,主导或介入企业的创新活动,提高重点行业和弱势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重点行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或条约、制定标准等维护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力促进本土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标签:;  ;  ;  ;  

500强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特点、问题及对策_三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