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长春市康宁医院 吉林 长春 130200)
【摘要】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RCG)、齐拉西酮、奥氮平(OCG)治疗双相躁狂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以丙戊酸钠与RCG、齐拉西酮、OCG联合治疗,疗程为8周,以躁狂量表(BRM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观察。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BRMS评分显著下降(P<0.05),组别之间BRM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RCG组常见不良反应为肌张力障碍、震颤、高催乳素血症;齐拉西酮为胃肠道、锥体外系不良反应;OCG为肝功异常、体重增加。结论:丙戊酸钠与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双相躁狂疗效果明显,且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 丙戊酸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双相躁狂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00-02
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疗有严重的不良反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药,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躁狂疗有较好的疗效,成为此领域一线用药[1]。不同药物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及发生率有差异,本文在观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RCG、齐拉西酮、OCG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双相躁狂疗的同时,观察各自不良反应,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患者108例:(1)年龄18~60岁;(2)躁狂量表(BRMS)评分≥20分;(3)病程2年以上;(4)无脑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及酒精依赖史;(5)无严重肝、肾等影响药物代谢疾病;(6)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RCG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2.5±10.7)岁;齐拉西酮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31.8±11.2)岁;OCG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3.2±10.9)岁,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给药方案
RCG(每片2 mg)起始剂量2 mg/d,自第7d起,剂量范围4~8 mg/d;齐拉西酮(每片40 mg)起始剂量40 mg/d,自第7d起,剂量范围80~160 mg/d;OCG(每片5 mg)起始剂量5 mg/d,自第7d起,剂量范围10~20 mg/d;3组均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每片500 mg)起始剂量500 mg/d,剂量范围500~3000 mg/d,丙戊酸钠血清浓度保持在50~125 μg/ml。
1.2.2 疗效评定及观察指标
BRMS减分率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减分率≥75%,≥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无效<25%,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用药前及用药后1、2、4、8周末BRMS分为依据 [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测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 3组BRMS分值比较
同一时间3组BR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BRM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RMS评分明显下降,第1、2、4、8周末BRMS评分逐渐下降。
3.讨论
超过半数双相躁狂疗患者在症状缓解1年后会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合理的双相躁狂疗的药物治疗尤为重要,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在2002年版心境障碍治疗指导原则中推荐以丙戊酸钠或碳酸锂联合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严重的双相型躁狂发作和混合状态。
本研究将108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3组,以BRMS减分率评定RCG组、齐拉西酮组、OCG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3组间在用药1、2、4、8周后,BRMS评分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显示OCG组体重增加最明显,RCG组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最高,肌张力障碍表现也较为显著,齐拉西酮组胃肠道及椎体外系反应较明显,用药时间越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性都会增加。本研究表明丙戊酸钠联合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名顺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1-207.
[2]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7-120.
论文作者:张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躁狂论文; 戊酸论文; 剂量论文; 评分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