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园区论文,效应论文,生态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5)02-0095-05
产业集聚是某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企业间共有技术集中开发、产业市场共同培育和开发,形成稳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从而获得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市场效果。在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了以工业园区的形式营造集聚效应,形成一定区域内在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多种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借助于园区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产生、排放及对环境危害最小化,使工业园区生态化过程因集聚而易于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生态性特征分析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较低交易成本,使园区具备了“资源减量化”和“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性特征。就共同资源而言,通过物流、管理和项目选择的一体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会对园区企业产生良好的资源共享效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所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园区水资源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资源集约利用和排放减量所产生的环境容量相对扩充效应;统一的公用设施为集中使用土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单位土地的效益;园区网上交易系统的完善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园区企业信息共享和副产品交易创造了条件;从而有效增加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特征。就技术创新而言,区内企业相同的基础技术和共有的专业技术,为集中力量开发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创造了条件,并通过空间内敛的巨大集聚效应,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就技术扩散而言,产业集聚效应使技术扩散得以强化。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可知,技术扩散的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园区企业集中可以提高技术扩散的效率,有利于共有生态技术得以推广和普及。产业集聚效应也能很好地培育劳动力要素对产业链各环节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使技术创新在“干中学”中得以传承。如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向浦东、漕河泾和松江、青浦等区域的加速集聚,形成了从东到西横贯上海的“一带二区”微电子产业基地格局,其完备的外部性所产生的管理协同效应,吸引了一大批具有顶级实力的设计企业,并很快发展成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工业园区,也使上海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同时,工业园区通过对入住企业的绿色招商也强化了它的生态效应,并借助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具有生态特征的产业链。一方面,在引进企业过程中通过提高技术和服务含量,即不仅引进制造环节,同时注重引入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甚至地区总部;不仅引进企业本身,同时注重引入为其配套(以入住企业副产品资源或原料、能对其副产品回收处理)的企业,注重在引资过程中引进以循环经济技术为主导技术的产品,实现由引进促进园区生态化。另一方面,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入力度,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的产业生态理念对工业园区内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大型跨国公司在考虑入住某一工业园区时,不仅会将相应的工艺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手段和市场网络等移向受资方,而且合作企业和使用该企业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也会一同移向受资方。如为了提高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能力,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有100多家来中国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伊始,就吸引了44个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来华投资。如果技术标准和生态标准较高的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相应也会对其技术、质量、性能、生态性等提出较高要求,并可能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生态标准和生态技术援助,从而提升这些关联产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和生态含量。生态理念的带入导致了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凸显,使引资过程本身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过程。
二、集聚效应强化提高了园区竞争力
工业园区还应从提升区域竞争力入手来提高园区的整体绩效。现代产业集聚从三个方面影响园区的竞争力和绩效水平。
第一,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增强和加大企业群。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是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变的生产方式。产业链之间有机衔接的需求致使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一种“空间拉力”,促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但产业集聚并非产业同构,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是相同产业因产业深化而导致不同企业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产业链上,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由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气体、培训、市场等一系列环节相互衔接而成,每一个产业链还可以继续细分,形成在同一产业上相近工艺但不同产品的企业。产品的形成过程受到处于其它产业链企业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影响,企业间工艺过程的合作和经营过程的互通有无,以及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各种信息的交流,就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创造市场机会,催生企业诞生。园区内企业往往由相同或相关产业企业组成,在投入上具有相似性,这就为供应商的进入提供了市场机会。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进程所导致的金融制度创新,也催生了一系列中小企业的诞生。此外,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共享专业信息、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企业间协作开发配套产品,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容易在内部解决,从而增加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加之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和集中的顾客群,使企业在集聚区产生、发展的风险大为降低。而且,集聚区域内的规模经济要求也能够刺激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为新企业的诞生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第三,低成本的技术创新,高效率的技术扩散。知识信息本身具有研发成本高,边际使用成本低的特征,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技能知识研发、知识利用主体地理集中,使知识技能的产生、传递与扩散能够产生集成机制和累积效应,实现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同时,工业园区内完善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平台,使知识能够在区域内迅速传递和使用。园区内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也是产生创新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够激发企业家集体学习和同行业的非正式交流,而对相近知识在“干中学”和“用中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进一步探求的欲望,也增加了园区内不同公司之间相互交流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创新的冲动,“创造性的破坏”也会由此不断产生。
三、增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任何经济行为都植根于各种类别的网络与制度之中。产业集聚就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展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使区域具备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服务手段、提供合作条件、创造激励机制、外部性内部化、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等系列功能。当制度创新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功能将生态环境消费的外部性有效地转化成内部性时,产业集聚所发展出的制度创新就会同时促进产业的生态化进程。这就要求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这种网络经济组织形式的载体,在支持产业集聚的制度创新中能够增强其与循环经济的互动。
1.互动机制: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调控辅助的二元机制
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法规空白处就需要政府的力量加以干预,以便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使集聚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生态优势具有明显的“它组织”特征。园区企业的空间集聚并没有形成市场力量作用下的交易成本低、技术扩散快、信息价值高等集聚效应,一旦具有真正市场集聚效应的其它区域也具有相同或更高的政策优惠,区内企业很可能再次流向这些区域。因此,园区内的企业虽然在空间上产生了集聚,但政府行为的结果却并未使其表现出强烈的根植性,反而具有极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空间集聚无法完成循环经济的生态化导向,同时循环经济也无法借助集聚效应实现产业波及,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相互促进的互动效应。而且,目前工业园区的新增政策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日趋狭窄,原有政府主导机制已经不能有效发挥园区多种资源的作用,最终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产业链的缺失也就无法通过在关键产业环节导入循环经济的技术而实现对产业生态化的带动,不完整的产业链也就无法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产业波及。因此,让园区企业真正享有产业集聚的市场联动效应,自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市场的联动和产业链的传递产生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的互动,就必须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助的二元机制。
首先,让市场成为园区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企业,企业通过市场引导独立选择对自己具有优势的区位,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要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施,提供能够发挥地方产业特点的政策侧重,并对这些产业链的形成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其次,园区产业集聚目标应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重目标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制定由政府根据地区产业布局所形成的产业特征生态性的引导政策,使园区在项目布局和区位选择上遵循上述双重目标最大化准则。第三,产业集聚不仅在于所带来的正向外部效应,更在于创造一个可以互动学习的厂商集聚区。因此,政府要为园区在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积极拓宽渠道,促进园区内企业的有益交流,降低园区交易成本,形成不同园区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第四,园区建设回归理性化,寻求集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园区的建设要在产业集聚初显雏形的情况下提供集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低成本型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升级。或在全面市场调查基础上确定本区位未来可能的产业优势,并以此进行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第五,发挥市场机制下的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在集聚区内逐渐从产品联盟、技术联盟,扩展到地区间的产业联盟,直至更大范围内相关产业间波及效应显著的产业链。第六,园区的招商过程应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下,加强政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促成完整价值链形成的功能。为此,提供信息服务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跨国公司生产本地化。联系全球市场和融入外国资源,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学习体系,以繁衍大量多样化的企业。
2.互动前提:建立产业集聚联系循环经济的传导机制
产业集聚的产生是为了获取诸如市场信息和技术取向等正的外部性,说明产业集聚能够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功能,使空间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信息交流强化企业间的学习能力。如果这种交流有助于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或某些企业开发出了使用园区内其它企业副产品为投入品的技术,那么,一些生产环节中具有相同投入或相同工艺的企业间交流,就可能扩大这些副产品的使用量,循环经济的技术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如果一个产业集聚效应很强的区域内实行以循环经济技术为主的生产衔接,或者园区对使用循环经济技术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并使其成为一种园区特有的文化特征时,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就会使许多企业关注循环经济的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当这种创新形成一种集中力量时,“创造性的破坏”所诞生的新技术就倾向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这些创新技术通过产业波及和产业传导,很快就会在园区内许多企业中应用开来。
可见,如果在园区产业集聚过程中能够建立一种传导机制,将产业生态化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就会在园区企业中形成一种主动寻求和利用循环经济工艺技术的冲动,并通过集聚效应在园区企业中高效传递。这种传导机制的建立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其中首要的制度保障就是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非永久性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保障高技术产业化环境形成和创新体系诸要素集聚的必备条件,这在各种经营和技术信息容易产生外溢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它的建立和健全应树立市场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发挥政府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的服务作用,以优化技术产业化的环境。其次,鉴于专利发明是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应完善以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制度。通过装备资本化营运,来使风险社会化、收益合理化、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结合的有机化;通过知识资本化营运,提高专利发明等转让和许可交易的机会,使风险与收益对称。最后,培育园区创新文化制度。文化制度创新作为一种非正规制度创新,是产业集聚的“黏合剂”,能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高度重视理性化制度建设和按国际通行准则重塑创新文化的同时,还要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倡导具有自然生态特征的产业运作理念。
产业集聚在上述几项产权制度、资金融通、文化拟合的全面保障下,通过园区的主导产业链或主要产业环节创新和推广循环经济的技术,促使其它配套企业或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也会相应地对其技术实行生态化改进。至此,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通过传导机制的有效发挥而实现了良性互动。
3.互动方式:加强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向创新升级
在上述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双健全的条件下,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的传导机制实际上已经生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导向和园区产业导向也为传导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互动方式的选择,是为了强化这种传导机制在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之间产生更有效的互动,为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升级条件。
集聚产生初期,企业在同一区域内聚集可能是出于当地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而辟出一片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给予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土地使用、投资和税收等政策优惠来吸引投资,或某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同一区域内自发形成的专业化分工方式。无论是以政府导向为主,还是以市场导向为主,这些企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专业化分工的种种好处,如在当地顺利招聘到拥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的市场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的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和服务,等等。这些都使园区企业具有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因此,基于成本优势的集聚就称为低成本型集聚。这种集聚模式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很少共享信息和讨论共同的问题,企业之间也常常会出现恶性竞争。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出现,园区呈现出高技术企业集中的趋向。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上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又进一步缩短了技术的生命周期,创新也由传统的线性模式向现代的非线性、复合型模式转变,从而加大了创新的市场风险。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又使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取得创新的突破,这使企业有相互联合的冲动。而园区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产生的交互式互动,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使园区企业通过集聚所产生的创新基础和条件要远远优于单个企业,于是在集聚中就会自主形成一种合作创新的路径依赖,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几乎被锁定在这种创新模式上。即企业的创新通过和园区企业交流才会取得低成本的创新成果,并降低了创新的市场风险。这种合作交流往往还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非正式的接触,如喝茶、聊天、座谈等形式实现的,之间也许这些工作之余面对面的交流能让放松的思想更容易产生火花。这种创新也就被称为创新型集聚,即高端道路集聚(high-road,innovation-based)。其基本特征是创新冲动活跃、创新品质高级、创新品种多样,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如何发展本地产业集聚,并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和学习。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获得外部经济性和集聚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的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可见,从低成本集聚向高创新集聚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生态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正在步入生态工业园区。园区企业的也已超越了原有的单纯依赖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而向更高级的创新优势发展。应通过加强信息交流、人员互动等服务,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园区企业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标签:集聚效应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产业金融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