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1]2004年在《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子分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五省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均与NPC的发生有关。由于NPC的组织形态学比较复杂,目前对于NPC的病理学分型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存在多种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临床上,98%的NPC病例都属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这种组织学特性决定了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超过60%。这种临床异质性提示了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 肿瘤的分子分类是指,以基因表达谱为根据,运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一些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筛选出数个或数十个肿瘤标志物,用以找出人类未知的肿瘤亚型和/或将一些特殊的肿瘤病例归入到已发现的肿瘤类型中,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分肿瘤的类型,以便更好地指导肿瘤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这已成为肿瘤分子病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cDNA微阵列或基因芯片(cDNA microarray or gene chip)技术不仅可高敏感地定性、定量的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其最大的优越性是可同时对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或平行对比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方法。因此,cDNA微阵列技术可以成为肿瘤分子分类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选用24例病理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且癌细胞数量超过细胞总量75%的鼻咽癌组织、24例作为对照的正常鼻咽组织及4种鼻咽癌细胞系进行研究,分别抽提各组织和细胞系的总RNA,并从24例正常鼻咽组织标本中分别取等量的RNA混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共同的对照,经逆转录a一’ZP一deTP标记探针后,分别与Researeh Geneties公司生产的具有4132个人类已知功能的基因(包括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微阵列膜GFZH进行杂交,再利用该公司所配套的分析软件Pathways4.0对杂交强度进行分析,数据均一化后,分别得到24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鼻咽正常组织及4种鼻咽癌细胞系的41犯个基因的表达谱。 根据24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基因表达灰度值,对每个基因进行t一test,共筛选出基因表达灰度值具有显着差异(P<0.05)的基因1625个。其中在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基本上调的基因有114个,如基本转录因子3(B7子咨)、细胞周期素Dl(cCNDI)等;24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基本下调的基因有42个,如细胞死亡调节蛋白GR从fl夕、翻译抑制蛋白尸14.J、表皮膜蛋白2等。 同时,将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筛选出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而鼻咽癌细胞系中不表达的基因50个,初步将其看作鼻咽癌组织间质细胞表达的基因。 基于4132个基因和1625个基因的表达谱,运用Cluster软件,分别对24例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标本进行聚类分析,二者聚类结果一致,同样将24例标本分成两类:NPC 101、105、106、110、112、113、一15及121标本聚成一类,而NPC102、103、104、107、108、109、111、114、1 16、1 17、1 18、1 19、120、122、123及124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又筛选出两类间表达灰度值具有显着差异(P<0.05)的基因78个,对这78个基因再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4132个及1625个基因的聚类结果一致,此结果也表明这78个基因基本上可以概括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子分类的信息。将这78个基因与前面筛选的在间质细胞中表达的50个基因进行对比,未找到相同的基因,因此初步将它们作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子分类的候选指标。结合数据库信息发现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与转录调节、细胞生长和周期调节、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等有关,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鼻咽癌组织中,有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这些基因很可能是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同时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在分子水平上,可能至少存在两种亚型,在两种亚型中有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转录调节、细胞生长和周期调节、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等方面。
韩为农[2]2003年在《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文中提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均与NPC的发生有关。目前对于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不仅有多种组织病理分类方法,且各种亚型的名称也很混乱。临床上,鼻咽癌98%是低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等较少见。现阶段对其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很理想,预后较差。放疗后5年生存率仅为45%左右。这种临床上的异质性提示,鼻咽低分化鳞癌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分子基础。 肿瘤的分子分类是指,以基因表达谱为根据,运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一些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筛选出数个或几十个肿瘤标志物,用以找出人类未知肿瘤亚型和/或将一些特殊肿瘤病例归入到人类已发现的肿瘤类型中,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分肿瘤的分子类型,以便更好地指导肿瘤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这已成为肿瘤分子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cDNA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可高敏感地定性、定量检测基因表达水平,且其最大优越性是可同时对所研究的对象中成百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或平行对比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因此,利用cDNA微阵列筛选肿瘤标志物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肿瘤分子分类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采用Research Genetics公司的具有4325个人类已知功能的基因(包括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微阵列GF211,与16例病理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且癌细胞量超过75%的鼻咽癌组织和15例正常鼻咽组织(从15个正常鼻咽组织本中分别取相等的RNA量混合一起,作为对照)的总RNA,经逆转录α-~(32)P-dCTP标记探针后,分别进行杂交,得到了成人正常鼻咽组织和NPC组织中4325个基因(包括ESTs)的表达谱。再利用该公司所配套的分析软件Path册ys 4.0对它们的杂交强度进行分析,数据均一化后,可得到这两种不同组织的4325个基因的表达比值。 在GFZll微阵列4325个人类己知功能基因中(除微阵列中对照基因和看家基因外),有192个%T没有对应的序列名称“CCESS10NNUMBER),将它们从数据表中删除,故在数据分析中实际上只有4133个基因。首先,我们建立了鼻咽低分化鳞癌的4133个基因的表达谱,并且发现:在 16个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的基因有 69个,如 EZF转录因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路径底物1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1 (ANP3KI)、NB6A、应激诱导磷蛋白1等;在大多数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5个,如小膜蛋白1、干扰素相关发育调节因子2等基因。然后,利用微阵列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SAM*ignificant analysis ofmicroarrays)软件从4133个基因中,筛选出32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建立了鼻咽低分化鳞癌的328个基因的表达谱,并从中找出20种参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其中,有删PK信号通路的5种成员基因,它们的差异表达及紊乱与鼻咽癌细胞的失控性、侵润性生长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同时,基于4133个基因和328个基因建立的基因表达谱,运用CLUSTER和 TREEVIEW,分别对 16 个鼻咽低分化鳞癌标本进行分子分类。首先,对鼻咽低分化鳞癌4133个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层级聚类,通过TgyEVIEW纵览全局哈)地发现,16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标本分为两类:NPC6。7、8、9、11标本成一类,而 NPCI、2、4、5、10、12、13、14、15、16、17分为一类,并且找出能较明确将 16个鼻咽癌标本分成两类的 69个基因。这提示,本实验中的鼻咽低分化鳞癌标本至少可以分为两类。然后,通过CLUSTER方法对 SAM筛选出来的 328个基因进行层级聚类,结果同样表明:鼻0因1分化鳞癌仍可以为两类:NPC6、NPC7、NPCS、NPCll这4例聚集为一类;NPCI、NPCZ、NPC4、5、9、10、11、12、13、14、15、16、17这12例则聚为另一类。与基于4133个基因分子分类的结果相比,两者的 分类基本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NPCg标本的“变异”,这可能与聚类 方法的局限有一定的关系。对分类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找到了可初步作为鼻 咽低分化鳞癌分子分类的34个候选基因。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说明,研究中 采用的这两种方法进行的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分类结果是可靠、客观的,具 .IV-有重复性。并且,本实验中的鼻咽低分化鳞癌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两种亚类型的结果与本实验室基于CGH数据构建的鼻咽癌癌变树模型的提示一鼻咽癌存在叁种类型较为一致。 为了筛选更有效的进行鼻咽低分化鳞癌分子分类的候选基因,将SAM统计法筛选出来的328个基因,根据Gene ontology Conso。ti皿的提法进行功能分类。并对初步用于分类的34个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发现可能在基质细胞表达的有AtlUll、hW这两个。可以提示,本实验中的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分子分类是主要基于来自鼻咽低分化鳞癌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并非间质细胞。同时,也筛选出15个基因作为将来用于鼻咽低分化鳞癌的指标:ae、CN、H OOB、删PZK、E
张晓静[3]2012年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本院44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首诊并行根治性放疗的有本院病理确诊的44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颅神经损伤、放疗方式、鼻咽部放射剂量、化疗、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0)病理分型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计算,用Log-rank法检验显着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统计学变量纳X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41例鼻咽痛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70%、58%。(2)单因素分析显_/J{,年龄(P=0.008)、T分期(P=0.002)、N分期(P=0.005)、临床分期(P=0.000)、放疗方‘式(P=0.003)、颅神经损伤(P=0.000)是显着的预后因素。2003年WH0炳理分萑lJ(P=0.524)及-{卜角化亚?型(P=0.681),差异L尤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一步分层分析了舁.II冈痂患者应用2003WH0-卤理组织分类重新分型后,比较了相同临床分期及是否化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临床分期且均为角化性癌未分化型鼻咽癌患者是否化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_/J÷生存j率尢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颅神经损伤(P=0.011)、放疗方式(P=0.008)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放疗方式、颅神经损伤与鼻咽癌预后相关;年龄越大、颅神经损伤的鼻咽癌患者预后不佳;调强放射治疗优于后程叁维适形放射治疗及常规放射治疗,但本研究调强放射治疗例数太少,需扩大样本量后做进一步验证。2003WH0病理组织分类与鼻咽癌预后无相关性,并且相同临床分期及是否化疗与预后亦无关系;进一步分层分析了相同临床分期且均为非角化性癌未分化型鼻咽癌患者预后与是否化疗无相关性。本组资料成偏态分布,两组资料例数悬殊,因此还需扩大样本量后做进一步研究。
赵源庆[4]2007年在《癌基因eIF4E、Survivin、STK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癌基因eIF4E、Survivin、STK15分别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与喉部声带息肉中表达的差异。探讨eIF4E、Survivin、STK15与喉鳞癌的相关性,以期为研究喉鳞癌的病因和辅助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8岁,男37例,女3例,其中两例有淋巴结转移。制作组织标本蜡块。取20例声带息肉组织标本蜡块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方法,用eIF4E、Survivin、STK15多克隆抗体分别检测eIF4E、Survivin、STK15在喉鳞癌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对此3种癌基因在喉鳞癌及声带息肉中的表达进行χ~2、相关及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癌基因eIF4E、Survivin、STK15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5%和、65%和、67.5%,在声带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5%、3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IF4E、Survivin、STK15在喉鳞癌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IF4E、Survivin、STK15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54、6.53、2.64。3种癌基因在喉鳞癌中的表达未观察到相关性(P>0.05),其阳性表达与喉鳞癌的发生总符合率为88.3%。eIF4E、Survivin、STK15的Logistic回归分类概率方程式:P=e~(-9.705+0.463x_1+2.095x_2+0.958x_3)/(1+e~(-9.705+0.463x_1+2.095x_2+0.958x_3))(x_1:eIF4E,x_2:Survivin,x_3:STK15)。结论:癌基因eIF4E、Survivin、STK15在喉癌组织中有异常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Survivin的相对危险度最高,较eIF4E、TK15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它们的表达与喉癌的发生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喉癌为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边迪[5]2017年在《下咽癌97例治疗与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下咽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放疗科自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期间所收治的病例资料完整且病理证实为下咽鳞状细胞癌的97例患者。将97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4组,分别为单纯手术组(Surgery,S)29例,手术+放疗组(Surgery+Radiotherapy,SR)32例,单纯放疗组(Radiotherapy,R)8例和同步放化疗组(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28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位置、TNM分期、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病理分化程度等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及Log Rank检验分析上述因素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S)的关系,运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即为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临床资料:全组97例下咽癌患者,男93例,女4例,平均年龄(57.1±7.9)岁;既往有抽烟及饮酒史者分别占总数的85.6%及89.7%;肿瘤原发灶位置:梨状窝型76例(78.4%),咽后壁型13例(13.4%),环后型8例(8.2%);肿瘤TNM分期:T1-T2期共51例(52.6%),T3-T4期共46例(47.4%),N0期20例(20.6%),N1期41例(42.3%),N2-N3期36例(37.1%);临床分期:Ⅰ期-Ⅱ期11例(11.3%),Ⅲ期-Ⅳ期86例(88.7%);病理分化程度:原位癌4例(4.1%),高分化鳞状细胞癌20例(20.6%),中分化鳞状细胞癌65例(67.0%),低分化鳞状细胞癌8例(8.3%)。2.生存分析:全组患者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8%、55.6%和39.9%,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3.6%、25.4%、3.2%;治疗方式是总生存时间(p=0.002)及无进展生存时的危险因素(p=0.003),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为N分期(p=0.001);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为N分期(p=0.000)及年龄分组(p=0.013)。结论1.下咽癌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低、病程进展隐匿、手术复杂、预后差的恶性肿瘤。2.约50%的下咽癌患者发病年龄为51~60岁,男性患者显着多于女性,且患者多有长期(>20年)抽烟及饮酒史。3.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与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显着相关,因治疗方式并非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治疗前需详细检查并综合分析。4.对于早期下咽癌患者,治疗可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或放疗,而对于晚期可切除病变患者可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推荐给予高龄患者过度激进性的治疗。
杨大志[6]2007年在《PI3K、p-Akt在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参与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PI3K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或PKB)所组成的信号通路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通路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其活性异常不仅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而且与肿瘤细胞的迁移、黏附、肿瘤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相关。本课题旨在研究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3K和p-Akt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其与喉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喉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和20例声带息肉、20例喉乳头状瘤组织中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情况;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40例喉鳞癌肿瘤组织中PI3K阳性表达率为82.5%(33/40),p-Akt阳性表达率为92.5%(37/40);对照组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PI3K和p-Ak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10%,且均为局灶性弱表达。喉鳞癌组PI3K、p-Akt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声带息肉组(p<0.01)。2.喉乳头状瘤组织中PI3K的表达率为75%,与喉癌组织中该蛋白的表达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 > 0.05);而p-Akt在喉乳头状瘤中的表达率为20%,与喉癌组织相比,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 < 0.01)。3. 40例喉鳞癌组织中,PI3K和p-Akt的表达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同一标本中PI3K和p-Akt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87,P<0.01)。而两者的阳性率在以喉癌临床分期、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原发部位所分组内均无显着差异(P > 0.05)。结论1.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与喉鳞癌的发生有关:与声带息肉组织相比,喉鳞癌组织中存在PI3K和p-Akt蛋白的异常高表达;PI3K在喉乳头状瘤组织中高表达,而p-Akt的阳性表达率在喉乳头状瘤和声带息肉间无明显差异。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性活化在喉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2.组织学分级1~2级的喉鳞癌组织中PI3K和p-Akt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组织学分级3级的喉鳞癌组织,与喉癌临床分期、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原发部位等因素无关。提示PI3K、Akt的高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与喉癌的临床进展及预后等因素无关。PI3K和p-Akt免疫组化染色也可作为判定喉癌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免疫形态学指标。
蔡薇[7]2013年在《HIF-1α、Caspase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IF-1α、Caspase3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2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HIF-1α、Caspase3的表达,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二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HIF-1α、Caspase3主要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核中表达;HIF-1α在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3%(40/55),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大部分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或者表达缺失,阳性率为36.36%(20/55),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4.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Caspase3的表达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P<0.05);HIF-1α、Caspase3二者在本组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HIF-1α、Caspase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HIF-1α、Caspase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口腔癌的早期诊断,预测患者的预后,利用HIF-1α、Caspase3的生理机制,可开拓口腔癌治疗的新途径。
杨晓[8]2007年在《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NF-KB与VEGF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肿瘤复杂的分子发生机制迄今为止仍尚不明确。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证明肿瘤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由多种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参与的共同作用和累积的分子事件。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carcinoma,L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LSCC的发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迄今LSC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也未得到明显改善,新近研究表明,LSCC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凋亡的减少有关,因此,研究LSC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urvivin是近年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结构独特的一个新成员,它是肿瘤特异性凋亡抑制因子,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而在正常成人组织中未见表达。Survivin具有抑制凋亡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双重功能,在细胞中呈周期依赖性表达,可直接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Survivin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负相关,与细胞增殖活性正相关,并且还参与血管形成过程。由于Survivin基因在肿瘤组织的高特异性及高表达率,并与肿瘤放、化疗中的耐药性密切相关而倍受关注。因而目前研究关注于通过降低Survivin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Surviv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已成为肿瘤诊断、治疗的新靶点,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并且发挥多种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NF-KB具有抑制凋亡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双重功能。NF-KB抑制细胞凋亡是通过诱导那些可以产生阻止凋亡进程产物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其包括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Bcl-2家族的成员等。研究发现这些抑制凋亡的基因是通过联合共同作用来抑制细胞的凋亡。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基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家族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制VEGF的表达、活性和其下游信号传递可取得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表明VEGF是一个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Survivin,NF-KB,VEGF它们叁者在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在协同的条件下在LSCC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共同产生作用。目前为止,在LSCC中鲜有报道Survivin,NF-KB,VEGF叁者关系的文献。目的探讨Survivin在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NF-KB,VEGF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Survivin,NF-KB,VEGF在L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LSCC发生和浸润转移的分子学机制,并为LSCC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检测Survivin,NF-KB及VEGF基因在57例LSCC,9例声带息肉,7例癌旁正常组织,10例正常喉粘膜中的表达,并分析叁者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LSCC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1 Survivin蛋白表达:Survivin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Survivin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0,0,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叁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87%和46.15%,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 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54.54%和83.33%,差异有显着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Survivin阳性率86.4%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54.3%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Survivin在NF-KB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着差异,Survivin在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2 NF-KB蛋白表达:NF-KB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NF-KB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91%,0,0,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叁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NF-K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与46.2%,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 NF-KB阳性率差异无显着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F-KB阳性率(90.9%)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42.9%)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NF-KB在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3 VEGF蛋白表达:VEGF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①VEGF在LSCC,声带息肉,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3%,33.33%,28.57%,0。LSCC组明显高于其他叁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Ⅲ-Ⅳ,Ⅰ-Ⅱ期LSCC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32%和57.69%,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高,中低分化LSCC的VEGF阳性率分别为63.63%和91.66%,二者之间差异有显着差异(P<0.05);④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VEGF阳性率95.45%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62.85%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 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淋巴结转移的L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均与LSCC组织TNM分期有关。2 Survivin与VEGF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3 Survivin与NF-KB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NF-KB通过诱导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元件Survivin来抑制凋亡的进行。4 NF-KB与VEGF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5 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它们在L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叁者在LSCC中可能成为LSCC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叁者在L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6联合检测Survivin,NF-KB,和VEGF在LSCC中的表达,有助于LS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李筱明, 王薇, 吴韵芳, 王舒宜[9]1994年在《耳鼻咽喉鳞状细胞癌(摘要)》文中研究指明耳鼻咽喉鳞状细胞癌(摘要)李筱明,王薇,吴韵芳,王舒宜我院从1970年4月到1992年4月22年间收治耳鼻咽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共9865例,以年龄作为变量,探讨不同年龄组在发病部位、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之间,从病理学和临床角度寻找其构成关系和动态分布情况...
韩尚志[10]2014年在《cNO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cN0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linical lymphnode-negative cN0)的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患者发生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以确定是否需要行同期颈部淋巴结处理。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7月-2013年7月接受颈淋巴结清扫的85例cN0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颈部隐匿性转移与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部位、肿瘤大小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探讨cN0口腔鳞癌颈部转移规律及临床处理方式的选择。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及卡方检验相关性;定义P<0.05时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85例cN0口腔鳞癌患者中,总隐匿性转移率为28.34%(24/85)。本研究中隐匿性转移的发生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口底鳞癌癌、磨牙后区鳞癌、颊部鳞癌、牙龈鳞癌、唇鳞癌、舌鳞癌。cN0口腔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发病部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及生长方式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cN0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生长方式存在显着相关性,与性别、发病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年龄越小,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率越高,故对年轻患者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高分化鳞癌较中分化、低分化鳞癌其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率低,高分化以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需积极性颈部淋巴结的处理。肿瘤体积越大,其隐匿性转移率越高,且当肿瘤最大直径>1cm时,需对颈部行积极处理。浸润型鳞癌较溃疡型及外生型鳞癌隐匿性转移率高,对此类患者需积极行相应颈部淋巴结清扫处理。
参考文献:
[1]. 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子分类的初步研究[D]. 王爽.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D]. 韩为农. 中南大学. 2003
[3]. 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D]. 张晓静.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4]. 癌基因eIF4E、Survivin、STK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 赵源庆. 青岛大学. 2007
[5]. 下咽癌97例治疗与生存分析[D]. 边迪. 吉林大学. 2017
[6]. PI3K、p-Akt在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杨大志.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7]. HIF-1α、Caspase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蔡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 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NF-KB与VEGF的表达及意义[D]. 杨晓. 郑州大学. 2007
[9]. 耳鼻咽喉鳞状细胞癌(摘要)[J]. 李筱明, 王薇, 吴韵芳, 王舒宜.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
[10]. cNO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D]. 韩尚志. 石河子大学. 2014
标签:肿瘤学论文;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 鳞状细胞癌论文; 肿瘤论文; 鼻咽癌论文; 淋巴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鼻咽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口腔癌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