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以重庆市石坪村为例
闫 建1,姜申未1,熊想想2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重庆 400041;2.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为了探究新时期乡村生态转型驱动机制,在“产业重构-空间重组(土地整治)-乡村转型”的思路下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乡村生态转型包括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两个相互影响的部分。产业重构在“以新换旧”和“延伸扩展”两大路径下分别以新型第一产业代替传统第一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二三产业,从而完成果园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和赏花、采摘、农家乐等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同时,土地整治使研究区田间道和生产路网络密度达到0.05 km/hm2和0.1 km/hm2、沟渠网络密度达到0.01 km/hm2、灌溉保证率达7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以上,乡村空间逐渐形成“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和“生产-生态”复合空间,最终实现生产空间模块化、分散化,生活、生态空间生产化。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产业转型;土地整治;复合空间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1]。长久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弱化了乡村价值,使得重要生产要素向城市倾斜,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凸显[2]。对现有乡村空间的诊断发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失去均衡,需要进行人为干预以达到“三生”空间协调的目的。因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发展处于转型重构的关键时期[3],迫切呼唤重塑空间结构。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建议》,对乡村发展提出了内外重构的具体建议,使得产业机制转型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导向[4]。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联系和乡村振兴。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乡村重构,将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乡村空间重构成为规划和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以美好乡村建设[5]、统筹城乡发展[6]、旅游产业规划[7]、土地整治[8]为核心的乡村空间重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程哲等通过梳理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运用PSR模型分析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9]。方先勤从农业产业化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整治的关键技术,并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对研究区产业用地空间进行优化布局[10]。席建超等[11]、陶慧等[12]基于“三生”空间理念,对以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主导的乡村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和实例研究。龙花楼在研究乡村转型发展中认为土地整治是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抓手,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模式与途径[13]。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乡村单项空间[14-16]的重构,对产业要素在乡村空间流动与发展缺乏关注,尤其是产业转型发展和土地综合整治联动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策略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托重庆市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3个方面,重点研究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为乡村空间协调和产业转型寻找合理路径。
一、乡村转型中的空间重构
(一)乡村空间重构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困境
乡村原本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体,在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下,乡村价值被削弱,城乡之间要素流通和信息传递更加不平衡,由此导致乡村人地关系失衡,空间体系杂乱无章,“三生”功能受到局限。面对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背景,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重构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村民的迫切呼唤。
按要求采用自动照相功能的裂缝检测仪对裂缝进行检测,并在现场记录后裂缝部位、深度以及走向等各类参数,采取合适的比例绘制裂缝示意图,以此为灌浆压力的确定提供参考。
对现有乡村空间诊断发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正在被大量利益挤占。就农业生产空间而言,由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占用;同时,传统小农的分散耕作方式带来土地细碎化和粗放经营,并进一步引发撂荒耕地这种浪费乡村用地的现象。农民生活空间方面,居民点是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主要是人居环境的恶化,柴堆、粪堆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直接影响村容村貌;同时,私搭乱砌、无序建设不断割裂公用活动场地,由此造成了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效率低下、村庄风貌陈旧等现实问题。人类活动对乡村生态空间的剧烈干扰造成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景观受损等现象不断凸显。剖析空间肌理发现,土地整治重构乡村空间过程中存在工具理性的认知缺陷,仅仅依赖土地整治工程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生产有序、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甚至会出现很多美丽的“空心村”。究其原因,是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缺少内生动力和吸引力,空间重构后的乡村依然难以长久地留住人。
当然,预测或推测不会百分百准确,但预测可以减少做题时的盲目性,提高对材料理解的准确度。Nunan指出,“预测有助于听者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帮助听者对即将听到的材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促成更有效的听力理解”。[3]
思政导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澄清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答疑解惑,消除思想政治疑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提高育人工作水平。
(二)乡村转型发展中的空间重构基础
乡村空间是由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构成的镶嵌一体的复杂系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别于城市空间的地理空间[17]。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空间的重构需要重点研究土地利用和产业转型[18]。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主要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机制将通过以土地为载体的空间重构支撑乡村社会经济的重构。乡村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近年来总结的经验模式,无不与区域的历史积淀有关。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工业化作为乡村重构最重要的动力注入了新的要素[19]。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旅游产业由于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逐渐成为取代工业化的重构基础[20]。为了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空间重构,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拉伸出旅游相关产业链,通过空间重构建立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各地的实践探索无不说明,坚持将产业要素贯穿在乡村转型全过程来实现产业兴旺,是适应和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本文所提产业贯穿,具体是指在产业发展中,将特色产业要素贯穿其中,形成一二三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同时,也指将产业转型始终贯穿在空间重组过程中,对乡村“三生”空间实行合理的并联与串联[21],进而实现产业空间一体化和“三生”空间复合化。因此,重构乡村空间的逻辑思路是依托特色产业,遵循产业贯穿理念,通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来完成乡村“三生”空间的重组(图1)。
输液管要保持通畅,要注意将留置针进行妥善的固定,留意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一般在手术后的第2天可将导尿管拔除,拔除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自行排尿的情况[4]。
图1 基于产业贯穿与土地整治联动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策略
(三)基于产业贯穿的重构愿景与路径
产业重构是乡村重构的基础,实现产业在乡村转型全过程的贯穿是乡村重构的愿景。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在特色规模农业中衍生二三产业,对相关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改良[22]。转型时期,常会伴随社会经济因子的能量跃迁,由于这种随机变动的非线性和曲折性特点[19],就要求对乡村空间的重构必须进行科学谋划。与城市空间重构不同,乡村空间重构主要是为了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23]。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是“产业兴旺”,因此,乡村用地规划离不开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24]。通过产业结构的规划,将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系统的因子引入产业的空间格局形成一种“共生”状态[25]。由此“三产”齐备、“三生”融合,以土地为承载的乡村重构在空间选择上趋于多元[26]。可以说,产业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特色适度规模农业和旅游业引领乡村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和实现路径。产业重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乡村价值多元化的重要途径[27],分析乡村转型的历史经验和各地实践,可将产业重构归纳为“以新换旧”和“延伸拓展”两种形式。
2.“生产-生活”空间串联重组,实现产居一体化
“延伸拓展”产业重构路径。由于村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整合乏力、空间发展受限等瓶颈,利用已有特色农业的优势,注入新型产业要素来延伸产业链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迫切选择。基于对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该路径在“多规合一”重点推进下对产业进行升级再造,将村域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融入已有产业,实现乡村功能多样性,拓宽农民的生计方式和就业途径。这种产业重构路径的基础是原有资源和产业,依托特色农业和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形成集观赏、采摘、购物一体化的休闲旅游产业,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延伸发展第二、三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链闭环(表1)。
表1 乡村产业重构路径和运作
(四)基于土地整治的重构技术与串联
1.“以新换旧”产业重构,以梨园等特色经济作物代替传统作物
图2 乡村空间串联重组模拟
“生产-生活”空间串联。以休闲旅游为代表的附加产业的发展,将农村产业经济与生活进行融合,这类产业空间在乡村的渗透,势必会形成农村生产-生活复合空间融合扩张的状态,再加上居民点整治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多元技术和全方位工程建设为体验式休闲农业的打造提供支撑,通过产居一体化将生产和生活空间进行串联重组(表2)。
“生产-生态”空间串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推进附加产业在乡村地区的空间扩展,以果、林、花卉种植为例,其主导的产业不仅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反哺农村生态建设,由此形成推进生产-生态复合空间不断整合与延伸的合力。此外,融合土地平整技术、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为一体的技术集成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打造生态文化长廊等产景一体化的探索,同样推进了生产与生态空间的串联重组(表2)。
表2 空间串联过程与重组空间构成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上述土地整治主要针对路和村进行综合治理,将人居环境整治和生产发展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油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带靠近村中心,以此为核心发展起了集观赏、垂钓等休闲活动为一体的体验式农家乐,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也丰富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此外,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科技产品与先进技术向生产空间辐射,推进了生活-生产空间的融合发展(图4)。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包括资料数据和调查数据两部分。(1)资料数据一是收集永新镇和石坪村的政府工作报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农经报表等基础资料;二是来源于所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数据和图件成果。(2)调查数据来源于对村干部围绕村最新的基本情况、土地流转情况、适度规模种植、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变化、产业发展及经济收益变化、旅游业整体经营情况等进行参与式评估;对农户针对地块变化、生计方式转变、从事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情况等内容发放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导向的产业重构应用
乡村空间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空间重组。所谓空间重组,是打破传统的物质空间,促进要素流动和空间融合,最终凸显空间板块的综合性功能。由于土地作为空间的载体,要实现乡村空间重构自然离不开土地整治技术。重构规划遵循“多规合一”的指导要求,在乡村发展规划中紧紧围绕土地的底数、底盘和底线控制,构建山、水、田、路、林、村功能协调,统一衔接的综合整治体系[29]。其中,田、村作为整治重点,要不断提高土地质量与利用效率;以道路建设和森林保护为产业发展做好配套;通过山体和水体的绿色保护构建乡村发展的生态支撑。因此,综合运用土地整治的多元化工程技术,将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重构贯穿起来,通过空间结构的串联重组[30],最终实现生产集约、生活提质、生态改善的“三生”目标。基于产业发展导向和土地整治的支撑,乡村生活、生态空间逐渐衍生出生产性功能,传统的“三生”空间串联重组,将出现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和生产-生态复合空间[31]。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中依托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促进乡村农业生产功能向兼具生活和生态功能转变,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图2)。
为了更好地实现园区的建设以及发展目标,产业园区在进行各项工作时应该加强对各个部门和工作环节的监督。加强监督有利于促进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园区的良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石坪村在巩固梨园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园林经济,土地整治使得耕地向园地调整,通过一边扩大梨园种植规模,一边引入桃子、油菜等新型经济作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更激励农户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出现了很多种植大户带头发展的案例,以往的散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发展。例如凤凰梨专业合作社,将接近400户的农民聚合在一起,共同改进梨树品种,合力改善种植条件,更加科学地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在合作社内推广复式套种等模式,发展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林下经济,每年为每户增收5 000元。此外,个性化产业种植有效补充了石坪村核心产业的发展,农户对自耕地进行多层次开发,上种核桃,下挖池塘,中间嫁接瓜果、林间养殖,形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规模可观。产业调整后,形成了“果林种植为主,油菜水产为辅”的现代农业种植结构,耕地、园地、水塘的土地利用由整治前的15∶9∶2转变为10∶12∶4,实现了科学种植,也优化了产业结构。在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上,石坪村紧跟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潮流,同时推进多元化的农业产品营销手段,实现全村第一产业值连年增加。
2.“延伸拓展”产业重构,发挥特色产业对上下游及周边产业链的辐射
(1)帮助学生对各高职院校转专业相关政策的理解和客观认识转专业相关事项,减少对学校的怨恨,从而认真学习现就读专业或者新转入的专业;
依托梨园产业实施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和巩固产业基础设施的合力,有力地增加了产业用地,实现相关联产业的空间扩展,表现为两方面的延伸:一是围绕“梨园种植”这一核心产业,在巩固管护技术的同时,改变村民作坊式粗加工现状,整合更多要素建立梨产品深加工企业(如梨酒、梨膏),延伸出第二产业链。二是以梨园产业为基础,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在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绿色农业的生态优势,打造石坪村独具特色的以梨园经济为支撑、彰显乡土气息的梨文化的乡村旅游,延伸出第三产业链。以观赏采摘为主题的“凤凰山梨花节”吸引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为石坪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吸引众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身到周边延伸产业的发展中,形成了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联动效应。如今,石坪村在梨树带动下形成梨园种植、梨果销售加工、赏花采摘休闲旅游三产完整的产业链,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6 480元。
图3 研究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综合来看,石坪村土地利用正实现由传统粗放耕种向规模化、精细化种植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链闭环延伸。特色农业发展为都市型观光农业,石坪村正在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空间重构后的石坪村正向着赏花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全方位发展,不断激发乡村空间的多功能价值[32]。道路可以直接串联乡村产业和空间。目前,连通村内各产业与空间的主干道路为一条约8公里长的环形水泥公路,由此形成“一环、两心、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环”,是指村内的环形主干道,它承担了农户出行、销售运输以及交通的主要功能,也由此自然地划分了村内的产业空间布局;“两心”,是指承担了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两个支柱产业的中心点,也是石坪村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点;“三区”,是指在产业空间自然分区后形成的梨园种植区、桃园种植区和油菜种植及水产养殖区,三区的发展推动了村内产业的优化升级(图3)。
(二)基于土地整治工程的空间重组应用
整体而言,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而推进的综合整治工程,为该村的产业优化整合、农业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综合整治,该村田间道和生产路网络密度分别达到0.05公里/公顷和0.1公里/公顷、沟渠网络密度达到0.01公里/公顷、灌溉保证率达7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以上、发展规模化园地产业规模达350公顷、每年吸引游客约增加6 000人、农户年均增收超过2 000元。由此,石坪村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由分散独立向融合串联的转变。首先,在原有基础产业之上,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融合连片规模经营;其次,发展新兴产业的“以新换旧”和多产业的“延伸拓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以果林种植(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第二产业)、休闲观光旅游(第三产业)完整产业链的三位一体的产业构成;最后,多元化的土地整治技术,为产业的融合以及“三生”空间的融合提供支撑,形成了空间融合、功能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
土地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这是石坪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此外,田间道路通达性和路面质量无法满足生产建设的需求。因此,通过以下土地整治工程实现对乡村空间的重构。一是平整土地,夯实串联基础。研究区田坎系数高,旱地向园地调整,土地破碎难以集约管理。考虑到果林产业对坡度要求不大,不考虑坡改梯工程。运用削坎扩田和块田归并等方法,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不同区域功能的区分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果林种植带。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挖沟填厢、爆破改土、田坎修整加固等工程技术,打造兼具生态与空间形象的果林园区,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开发生态景观,助力观光旅游的周边产业。二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为发展梨树和桃树产业,对30口山坪塘和6条灌溉渠进行整修,新建11口蓄水池,较好地解决村内生产用地的灌溉问题。三是道路工程建设,提高各产业间的连通性。村内的水泥路较少且通达度低,与产业销售运输、农户出行及观光旅游等职能不匹配,通过增加道路工程建设,以原有主干道为基础,不断扩展道路的通达性,同时配合产业发展,在道路建设中融入村文化宣传,新建生产路51条,总长15.707公里,可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观光需要,缓解堵车情况。通过道路工程建设,不仅满足了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户生活生产的需求,同时也将各个产业区域与生态板块有机串联,形成了功能融合的生产-生态复合空间的有机整体。
通过以上综合整治措施,实现“田块规则化、沟渠通畅化、道路网络化”,畅通了生产生活的路网,改善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增强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整体性。村内传统空间不断融合,重点打造梨园种植带、桃园种植带、粮油种植及水产养殖带,果林经济的特殊性将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进行串联拓展,生态长廊与果林种植带的空间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产业景观。从乡村生态建设上,立体化的绿色产业空间发展增强了乡村整体的生态保护力,这一强稳定性、高生产力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综合了经济与生态的相互支撑,更加有力地抵抗自然灾害。
“以新换旧”产业重构路径。由于传统小农家庭务农收入低,村域原有产业结构难以支撑乡村转型,这就需要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其实质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代替传统工业、新型经济作物替换传统农业种植的产业重构路径[28]。基于对新型要素的使用和外部市场的认知,该路径发挥农地流转和土地整治的耦合效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更新产业思路来带动小农户致富,以新技术、新作物、新结构引领村集体的产业发展重点,其优势是土地利用集中、兼容性强、便于管理、价值多元。概言之,这种产业重构路径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在特色农业带动下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主要以新型第一产业代替传统第一产业(表1)。
由于外出务工村民基本选择将自家宅基地闲置或废弃,导致居民点利用很不充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产业用地的不规范,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石坪村的发展。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技术,加强乡村的空间重构十分重要。一是合理整治居民点,加强配套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将28个居民点结合基础设施配套、路网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划分为中心集居点、次中心集居点和分散居民点3个区块,中心集居点包括7个居民点,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办公和住宿的主要区域。保留现有的集中程度较高的12个居民点为次中心集居点,通过综合整治,逐渐成为餐饮娱乐和休闲垂钓的主要聚居点。另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对于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沼气排水等配套设施新建维修十分重要,从而实现生产有序,生活便利。二是修建田间道,联通旅游产业空间。为适应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以现有田间道为基础,采取“一环为主,三环为辅”田间道空间布局,新建和维修10.401公里田间道。在匹配旅游交通需求方面,增加了错车道、登山步道和停车场的建设,切实提升了交通畅通度、车辆容纳度和旅客观光度。此外,交通建设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配合了居民点规划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为销售运输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保障。
重庆市永新镇石坪村幅员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热量充足;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园地为主;总人口1 372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650人左右。以石坪村作为研究区,在于其拥有的独特优势:一是资源禀赋突出。园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梨树资源远近闻名。石坪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根文化”“崖壁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再加上银盘山庄、三百梯等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大。二是产业基础良好。石坪村集中成片规划发展梨子3 500亩,赏花售果催生出了当地独特的“梨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业前景光明。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村中心距城区17公里,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具有较强的物流和旅游辐射能力。四是政府重点扶持。在政府的重点支持下,石坪村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为该村在拓展立体式、多元化的乡村绿色经济与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宣传与发展平台。此外,石坪村还作为重庆市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项目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十分具有典型性。
辅导员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
图4 土地整治前后研究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对照图
(三)产业重构下空间重组的特征分析
1.“生产-生态”空间融合发展,实现产景一体化
生产空间模块化、生态化。土地整理和流转后,果林实现规模种植和模块化管理,逐渐形成梨园、桃园、油菜等三大种植带的特色景观。果林景观带来的旅游价值使得产业链不断拓展,由此促进生产空间不断与生活、生态空间碰撞融合,果林种植业逐渐向上、下产业链延伸,扩展形成农产品销售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此外,种植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直接反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弥补了传统生产空间分割生态空间的不足,充分发挥了种植业的经济性和生态性。
生活、生态空间生产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核心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两者之间表现出空间交叉融合的特点,水田、水塘的产业发展向农户生活空间扩展,形成生产-生活空间融合的趋势。同时,农户对自耕地的多样性种植及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更加强了对原有空间的侵蚀,土地的开发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转变,出现了集经济性和生态性为一体的园林经济,由此也为打造生态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图5)。
项目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及时整理合同文件和有关工程技术档案材料,参与工程竣工预验收和相关验收文件,提交工程监理报告等,把好最后的收口关。
前哨淋巴结微转移能否作为早期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指导辅助治疗,需要更多大样本的研究去探讨。而病理超分期能否作为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标准方法并有其统一的操作标准需要更多的研究去验证并制定。此外,现研究认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患者,SLN活检是可行的[27],而宫颈癌SLN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假阴性率较高[28],导致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出现假阴性诊断的原因是微转移的存在[29]。因此术中诊断SLN的准确性,尤其是对微转移的诊断亟待提高。如果寻找一种更为快速、精确的SLN微转移的检测手段,提高术中淋巴结转移的正确诊断率,将会使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患者更加受益。
图5 产业重构下的乡村空间重组变化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1.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
因果林经济带动的旅游业正使乡村经历着产业重构的过程,通过区域产业的空间层次化、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来壮大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村域产业基础培育调整土地用途和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重构路径延伸产业链,从而拉动乡村空间扩散流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生态与经济社会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
2.通过土地整治重构乡村空间结构
土地整治对于土地经营状况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是联结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重要纽带。培育优势产业,使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将空间进行合理串联,形成交叉复合空间系统。以特色农业带动的旅游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会加速乡村土地利用和空间格局的转型。基于产业导向的乡村空间重构是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其中园林产业导致传统生活空间向生产-生活复合空间转变,旅游产业导致传统生态空间向生产-生态复合空间转变。
(二)启示
(1)中国乡村正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探索产业助推机制,将特色产业贯穿于产业转型和乡村空间重构的全过程。因此,新型村镇建设应坚持“一村一品”战略,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两个阶段补足产业短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
(2)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倒逼乡村农业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新动能,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主要路径。石坪村在梨子产业带动下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年收入增加300万元。因此,石坪村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复制推广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充分因地制宜,结合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安排农业体验游、生态观光游等项目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的同时,国家可以考虑在现行地类基础上明确划分旅游用地,为乡村旅游发展消除障碍因素。
(3)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证明,基于产业贯穿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对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开展适合产业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将传统隔离空间融合串联,实现乡村多功能性。因此,今后的土地整治既要迈向综合化、生态化,又要与产业发展有效耦合,实现土地整治—产业转型—乡村重构的无缝接合。
参考文献:
[1] 刘燕.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6(3):5-9.
[2] 张泉,王晖,陈浩东,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3-72.
[3] 李红波.发达地区乡村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1.
[4] 刘戈,王明浩,王建廷,等.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产业规划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5(2):82-88.
[5] 梁鑫斌,郭娜娜,王雪娟.美好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以凤阳县梨园村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79-84.
[6] 孙建欣,吕斌,陈睿,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策略——以怀柔区九渡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75-81,107.
[7] 程功.旅游产业融入下的陕南会峪村落空间优化策略[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2016.
[8] 于辰,王占岐,杨俊,等.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构的耦合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5(7):447-451.
[9] 程哲,蔡建明,崔莉,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1):143-150.
[10] 方勤先.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农村土地整治及效益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1] 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3):425-435.
[12] 陶慧,刘家明,罗奎等.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6(2):153-160.
[13] 龙花楼.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策略[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6.
[14] 郑祖艺.基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型乡村转型发展研究[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6:6.
[15] 杜相佐,王成,蒋文虹,等.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5(12):154-160.
[16]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4):1-6.
[17] 单正英,李何超.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土壤,2013(2):1361-1365.
[18] 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211-215.
[19] 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0] 姜志强.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6.
[21] 陈潇玮,王竹.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形态模式研究——以杭州华联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22] 王宏强.产业链重构:概念、形式及其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6(5):189-192.
[23] 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4] 王鹏飞,孙士博,丁磊.产业规划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以北京市达岩村产业规划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2):50-56.
[25] 宋馨.产业重构背景下的复合型旅游业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6] 邓春,王成,王钟书,等.共生视角下村域生产空间重构路径设计——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2):48-57.
[27] 冯凌,闵庆文,成升魁.价值、资本与产业重构——基于发展的新概念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87-91.
[28] 李松有,黄克.探索不同经济情况下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从村民自治“权力—资源”视角进行考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9-64.
[29]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8):1019-1028.
[30] 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 叶娟.“土地整治”:农业模式转型与乡村改造[D].南京:南京大学,2014.
[32] 李杰,刘仁道,赵全,等.都市型现代观光农业产业规划探析——以绵阳市仙海旅游度假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16):210-215.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industrial penetra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Taking Shiping village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YAN Jian1, JIANG Shenwei1, XIONG Xiangxiang2
(1.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Chongqing 400041, China; 2.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r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thinking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spatial restructuring (land remediation)-r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ypical case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r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cluding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which influence each other.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replaces traditional primary industry with new primary industry and extends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replacing old industry with new” and “extending and expanding”, so as to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planting of orchar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flower appreciation, picking, farmhouse and other leisure tourism. Meanwhile, the network density of roads in farmland and production roads in the research area reached to 0.05 km/hm2 and 0.1 km/hm2 respectively; the network density of channels in this area reached to 0.01 km/hm2; the guarantee rate of irrigation was more than 70% and over 85% of water and soil loss has been controlled. As a result, modularization of productive space, decentr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of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have been realized.
Key words :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composite space
收稿日期: 2018-11-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地方政府治理精准化的机制创新研究”(16XZZ016)
作者简介: 闫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19.09.010
本文引用格式: 闫建,姜申未,熊想想.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重庆市石坪村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9):79-89.
Citation format :YAN Jian, JIANG Shenwei, XIONG Xiangxiang.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industrial penetra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Taking Shiping village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9(9):79-89.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425(2019)09-0079-11
(责任编辑 王 欢)
标签:乡村空间重构论文; 产业转型论文; 土地整治论文; 复合空间论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论文;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