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分析_学术研究论文

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谱论文,学科论文,我国论文,知识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到来,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量电子文献的出现,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经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利用,是明确研究目标与方向的科学调研方法之一,亦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与出新。它不仅可以探究某一学科的发展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而且可以描述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

      近些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的发展繁荣,旅游研究学术成果迅速增加,涌现出数量繁多的旅游研究电子文献。在此情势下,过去那种基于个体的主观经验的资料加工[1],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要,任何研究人员必须找准恰当的科学计量方法,对这些海量文献资料开展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从而快捷高效获取目标内容,分析整理后为相关的研究所利用[2]。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的热门方法之一,是在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已被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和青睐。该方法多应用于图书情报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分析,在旅游学科中鲜少用到。目前有旅游学者借此方法用于旅游管理、区域旅游、旅游公共服务、生态旅游等具体领域[4-10]进行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因此,为把握我国旅游学科整体研究情况,笔者对此展开相关探讨。

      2 数据选择

      2.1 选择依据

      英国学者S.C.Bradford提出,对某专业学科研究的学术文献,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期刊上,少量分布在数量众多的其他期刊中[2]。美国著名情报学家Eugene Garfield提出,期刊所载文献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越多,其文章被利用率就越高,反映出期刊所载论文的学术价值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研究的总体水平、学术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科研力量分布等情况。因此,某学科核心期刊载文所形成的文献信息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发展的时间轨迹、总体研究水平,科技力量分布[11]以及研究规律、研究动态等。《旅游学刊》是我国旅游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的核心期刊,张凌云等[12]、兰超英等[13]用实际数据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旅游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冯晓兵[14]揭示了《旅游学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水平。

      笔者选用了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CitespaceIII软件来分析《旅游学刊》从1995年到2015年间载文数据,编制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旅游学科信息的汇聚点,多层面、多角度地揭示我国旅游学科发展状况,展示其知识架构、研究重点等,以期较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路径、预测旅游的发展趋势,为国内外旅游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依托中国知网(CNKI),选取《旅游学刊》1995年至2015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其中不包括旅游发展笔谈、会议纪要与通知、会议综述与摘要、论文荐介、旅游业信息等内容。经过筛选去重、标准化处理,得到文献共3420篇,基础数据保存为NoteExpress和RefWorks格式,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将基础数据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格式。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热点

      对同类研究文献中大量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能够客观地揭示该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因此,笔者对《旅游学刊》载文关键词作共现分析,设定研究阀值为每年前30个热点词汇,并将出现频次大于40次的关键词用可视化知识图谱描绘,如图1所示。在图1(A)中,大小不同的圆环表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圆环越大,说明该相关内容主题为研究热点;两个圆点相连接表示相邻的两个节点同时出现过;线条的粗细与共现频次成正相关,线条深浅表示首次共现时间;散落在四周的节点表示新兴研究领域。

      

      图1 1995-2015年旅游学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2 1995-2015年旅游学科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对关键词共现的时间问题,构建了如图1(B)所示的时区视图。从中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均在2010年以前,随着时间推移,频次减少。其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企业、生态旅游、旅游教育、旅游学科等为90年代末期的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星级饭店评定标准》和《旅行社管理条例》,相应地对饭店的运营模式、运作机制、企业管理等有较多的深入解读和研究;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1998-1999年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与1999年为“生态旅游年”有重要关系[15]。在旅游教育培养方面,自1980年旅游专业招收首届本科生起,到90年代末,教育制度与方式处于一个转变增长期[16],旅游学科体系建设在一定量的积累上,开始有了质的转变与增长。20世纪初期,研究内容逐渐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体验、出境旅游、城市旅游等主题成为了研究热点;但《旅游学刊》这一时段载文所作的学术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近些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旅游法、旅游经济、游客满意度以及社区参与旅游服务等成为了研究热点。总的看来,旅游学术研究的内容与热点跟旅游大背景是基本吻合一致的。

      3.2 论文作者

      笔者把1995-2015年每年在《旅游学刊》发表文章前30名的作者情况实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将发表文章数超过4篇以上的作者姓名予以显示,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保继刚、吴必虎、张凌云、陆林、张捷、刘德谦、白凯等学者在旅游学术研究中发文较多。表1列出了发文次数为10次及以上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学者情况。他们在充分发挥自己学术引领作用的同时,组建了自己的旅游科研团队,形成一种合作的态势。

      

      

      图3 2010-2015年《旅游学刊》发文4篇作者知识图谱

      截取2010-2015年间发文量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如图3所示,出现了一批科研成果水平较高、贡献比较突出的年轻学者,如李君轶、孙业红、孙晓东、赵磊、曾国军、王京传、白长虹、苏勤等,这些年轻学者在今后我国旅游学科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发文作者机构

      通过发文单位机构的统一标准化处理后,表2为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作者在《旅游学刊》发文量为8篇及以上的情况。目前我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开展旅游学科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4],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表现较为突出,占据旅游研究的重要位置,但是大多数研究单位机构还处于相对独立状态[4],旅游研究的广泛合作并没有形成。

      

      3.4 基金项目

      兰超英等[13]学者提出,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基金论文也相对较多,事实上期刊载文也存在“马太效应”,即质量越高,越易于刊发较高水平的论文。拥有基金项目基金支持的研究课题,在资金使用、人力资源调度等方面会得到更大更强的社会力量支持,其研究成果之一的学术论文产出效益则比较高,体现在:1)论文本身水平较高;2)论文刊发期刊的质量较高。《旅游学刊》在我国旅游学术期刊中影响因子比较高,刊载的基金项目论文比较多。经过统计,1995-2015年间的3420篇中基金项目文章共371篇。按照曾丽[17]所述、结合现实情况,将基金项目分为国际基金(国内的各项基金项目除外,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等),国家级(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校级基金,共6种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有些文章有多项基金支持,因此统计的基金项目总数与基金论文总数不相等)所示。

      

      可以看出,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国家对旅游学科的基金资助极少,自2005年逐渐予以重视,基金资助逐渐增大。总体上看,基金项目论文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2010年到2015年占比分别达到14.8%、17.3%、16.4%、18.4%、23.9%和25.4%。尤其国家级的基金项目论文占比最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其次是省部级的,校级的占比小;有的还得到了国外相关基金资助,比如:美国福特基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等。说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科研水平已经从国内走向国外,逐渐融入到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

      4 结语

      《旅游学刊》作为我国旅游学术界公认的质量比较好、水平比较高的学术期刊[17],承载着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发展内涵,基本代表了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基础整体水平,是国内最具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14]。基于《旅游学刊》1995-2015年载文总量,对热点研究、作者情况进行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作者单位机构、基金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从研究热点看,我国旅游学术研究是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现实背景下逐渐发展的。由最初的宏观面、大口径、定性的研究旅游政策、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教育等逐渐转向主题旅游、旅游者体验、产业融合、服务质量、旅游人才培养等中观、微观层面,实践意义比较强。今后将趋向于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的定量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强,指向明确。

      2015年,国家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以实现结构功能完整、区域优势互补、资源要素聚集的旅游发展格局。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市场营销、旅游供给与需求、旅游公共服务等相关研究势在必行。同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旅游”时代已然来临,OTA(在线旅游服务商)将深度改变我国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旅游服务的有序发展,促使旅游服务行业重构[18],可能成为后续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从发文作者看,研究成果较高的学者主要是开展旅游研究比较早的高校教师;在他们的引领下年轻学者逐渐成长起来,并有一批年轻学者科研成果较丰;旅游学术研究队伍逐渐年轻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未来旅游学术研究的主力军[8]。保继刚教授在2015年《旅游学刊》年会提出,我国旅游研究正在朝着代际转向、学科转向以及方法转向三个层面跨越,其中代际转向首先是年龄代际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旅游学科研究队伍仍彼此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强,因此需加强各个研究工作者、研究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旅游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从发文单位看,发文作者所在单位机构存在积聚现象。发文作者所在单位机构主要集中在如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发文较多,职业院校发文较少,地域分布不均匀。这说明我国旅游学术研究呈现出不均衡状况,对此应提升到第三产业发展研究的整体高度上来认识,加强合作交流,构建合作平台,强化研究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从基金项目论文看,总体而言,《旅游学刊》载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近几年有小幅波动,基金项目论文比重逐年增加。从旅游学术研究获得基金项目资助数量逐步增加,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各省市地方政府、相关高校对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视度在增强,相关学术研究水平在提升。在国际上,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旅游事业、公共服务水平等全面地发展与快速地进步,出入境的旅游人数迅猛增长,所以研究我国的旅游现象、旅游资源、旅游消费、旅游规则等内容主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内旅游学术研究获得国外基金资助,既有利于国内旅游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让世界各国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国,了解我国的旅游发展现状。

标签:;  ;  

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分析_学术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