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学科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是系统性解决我国日益增多、日益尖锐的劳动问题的需要
曾湘泉(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问题日益增多、日益尖锐。例如,如何应对新增劳动力快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如何建立健全中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有效调整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我国企业和政府及其他非赢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如何完善劳动保险制度,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劳动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加大劳动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如何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系统问题,要依靠劳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决。
但是,中国劳动学科至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科学是对劳动领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一门科学。几十年来几代人一直在为提升劳动科学的地位而努力。我国劳动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袁方教授在世时呼吁了一辈子,但没有成功。今天在座的都是劳动科学界的著名学者,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我国设立劳动科学学科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对比国际劳动科学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我国劳动科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对于发展劳动科学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问题的重大意义。
袁伦渠(国务院参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在谈劳动科学问题之前,首先谈一下怎么进行学科分类的问题。学科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分类标准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特定的角度来分析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如化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第二类是基于多角度来分析特定领域的现象,如农业科学、海洋科学等。劳动科学就是基于第二类标准来划分的,实际上是在探讨“劳动”这个特定领域,即基于多角度来分析劳动问题。劳动问题不仅关系着劳动者自身的利益,更关系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有效解决劳动问题,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际社会都是让人深感棘手的难题;唯有多角度才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并有效解决劳动问题。
劳动科学最早是前苏联提出的,1976年前苏联《劳动经济学》教材是我翻译成中文的。他们认为,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所以有多种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劳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就是劳动经济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劳动就是劳动社会学,从法学的角度研究就是劳动法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就是劳动心理学,从卫生学的角度研究就是劳动卫生学,从保护角度就是劳动保护学,从统计角度就是劳动统计学,这是劳动科学的体系。1978年我开始翻译这本书,赵履宽老师看后提出要建立劳动科学知识体系。前苏联的提法是劳动科学体系,他们认为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劳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学是自然科学。因此,劳动科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哪个门类,应该是一门交叉学科。
蔡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所有的劳动问题都是与“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相关的。劳动者的劳动既是生产要素,又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不能分离;劳动者的劳动既是社会生产的投入,同时劳动者又是社会生产所要服务的对象。劳动问题所包含的社会属性的多维性要求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为了更好、更可行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划分学科时通常将一级学科细分成二级、三级学科,从而形成逻辑一致的学科体系。但是,现行的学科分类对劳动科学学科的处理极为分散。从当前学科设置来看,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工程与技术科学两个门类的一级学科中均包含了大量的以劳动为对象的二级或三级学科,这些学科从特定的角度对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下,社会保障在社会学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工效学在管理学下,职业卫生工程在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下等。由于学科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其结果的应用有可能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现象,妨碍我们全面地理解劳动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当前学科设置中,还存在理解不准确的现象。例如,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学科多次出现并处于不同学科层次上,管理学一级学科下有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同时,在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还有一个劳动人事管理三级学科。这会导致学科发展的混乱。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非常有必要围绕着劳动问题,将那些散落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的跟劳动问题高度关联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提炼出来,共同形成劳动科学这个一级学科,这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国际国内劳动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发展迅猛,劳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所需的学术研究力量完全具备
王一江(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在国际上劳动科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于国内“劳动问题”的说法,国际上的概念是“产业关系”,实际上是指“产业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现在也经常使用“雇用关系”的概念。产业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领域,产业关系学的研究不仅包括劳动经济学,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险等,几乎涵盖了劳动者在被雇佣前、中、后的所有宏观、中观和微观问题。这个与我们所说的劳动科学概念是一致的。
从研究角度来看,国际上有专门的学科研究领域,也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例如,成立于1920年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17个研究领域中,专门设立了“劳动研究”领域,在由600余名世界顶尖大学的经济学或商学教授构成的研究团队中,有120余位专家致力于劳动问题研究。此外,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立有专门的劳动科学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劳动问题研究。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均成立了劳动关系研究所;伊利诺斯大学设立有劳动与雇用关系学院;德国分别在纽伦堡和波恩设立有两个劳动研究所;意大利设有专门的劳动科学研究所;日本设立有劳动研究机构;英国华威大学还设立有专门的就业研究所。
从教学角度看,产业关系或者说劳动科学作为特色学科对大学的学术地位和风格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的设立,是因为商业、工业、劳动力、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领导人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新型学校——培养学生处理变革中的美国工作场所中问题的能力。1945年秋,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正式招收了它的第一位学生,之后康奈尔大学逐步在产业与劳动关系领域提供四年本科教育,此外还提供研究生教育项目。该学院的教师都是产业与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和劳工史、社会统计学)的杰出学者。
由于各学科均围绕劳动问题展开研究与教学,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其联系日益紧密,共同构成了产业关系学或者说劳动科学体系,促进了学科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田小宝(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劳动科学学科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批专门的劳动人事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力量不断增强,在劳动人事政策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属的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属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归口管理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置的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工资研究所、劳动保险研究所、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建院以来,组织完成了大量国家级、部级和院级科研课题,为国家和部门决策及制定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案设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劳动科学研究所就开始尝试编制我国劳动科学的学科分类标准。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开始正式确立了劳动科学的学科地位,并实际应用于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中。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多年来,人科院积极发挥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的职能作用,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相关政策,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近年来,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学科建设上有了新进展;在《公务员法》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市场建设、人事人才法规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军转人才管理等政策研究上有了新成果;在人才战略规划、人才素质测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应用技术研究上有了新突破。
杨河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在劳动科学教学领域,院校、专业、课程和师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的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始集中培养劳动科学专门人才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是北京经济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是中国工运学院)等高校。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全国多所高校纷纷设立劳动科学相关专业。截至目前,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数超过100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数超过200所。
2004年8月13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行了关于劳动关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家论证会,并且顺利通过了论证;经教育部批准,劳动关系专业已经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自2005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学生,充分表明社会各界对劳动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劳动科学各学科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逐渐分离出来,大量的以劳动问题见长的经济学家、法学家、统计学家等由原来的学科研究转向专门的劳动问题研究,形成专门的劳动科学家群体。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劳动科学学科师资队伍成长起来,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劳动科学学科门类及课程体系结构相当完备,劳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
李实(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熟的劳动科学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这个课程体系既反映了劳动科学的一般特征,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就目前国内学科情况看,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保险学、劳动法学、劳动保护学等六个学科的发展较为成熟,除此之外,二级学科可以是开放的,例如劳动社会学、劳动心理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劳动经济学是研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是劳动科学体系中发展较早、影响最大、成熟度最高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劳动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工资、就业及其相关劳动制度、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等。改革开放以来,劳动经济学专业对我国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劳动保险学是研究劳动保险理论与劳动保险业务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工业化之后,劳动者的工业劳动风险逐渐增加,家庭保障已无法应付许多新的风险,因而劳动力再生产也就越来越多地依赖劳动保险来进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劳动者面临着养老、疾病、失业、工伤等工业劳动风险,他们需要一个完善的劳动保险体系,以便在失去收入来源和劳动能力时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劳动保险学是劳动科学中一个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劳动保险学着重研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与劳动者及其劳动行为直接相关的风险补偿问题,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保险的分类;劳动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劳动保险待遇给付形式;劳动保险管理体制等。
沈琴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劳动关系学和劳动法学同样是劳动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侧重于建立改善和规范雇用关系的制度体系研究。
劳动关系首先是社会经济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双方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受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所以,不论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考虑,还是从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方面考虑,劳动关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劳动关系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产业与劳动关系理论、比较劳动关系、劳工史、集体谈判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工政策等。
劳动法学是研究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科学,是劳动科学体系中的另一重要学科。20世纪20年代以后,劳动法的理论研究逐渐从法学一般理论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劳动法学。劳动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劳动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劳动法的本质、作用和特点;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各种法律规范等。建国以来,历经我国劳动法专家半个世纪的耕耘和灌溉,它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劳动法承担着调整劳动关系的任务,它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法关心的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制度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办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工资方面的法规、劳动安全与卫生的各项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职业培训的法规、劳动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等。
肖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劳动保护学科这两门学科是劳动学科中侧重于劳动力资源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性学科。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是劳动科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模型、实践模式和方法技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在于解放人的活力,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崛起,并成为劳动科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是我国改革和开放的必然产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国家宏观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比如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国劳动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的后续劳动力资源配置等;也包括微观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比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薪酬福利和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
劳动保护学科是研究劳动安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它帮助劳动者认识和掌握劳动安全的本质和规律,以增强劳动者在劳动中自身保护和避免危害的能力,使其处于舒适、高效能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影响,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把劳动保护学确立为劳动科学体系的二级学科,有利于加大对劳动保护问题的研究力度。劳动保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安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法规、社会保障与工伤保险、工会与劳动保护、事故应急与救援、事故监控系统、安全经济学、工业通风与噪声控制、职业病防治、环境检测与评价等。
确立劳动科学的一级学科地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与战略意义,在我国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吴德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将劳动科学设立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提高对劳动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创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作为一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际竞争也演变为人力资源素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竞争。
“和谐社会,劳动为本;国家创新,人才为本”。尽管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科学在学科体系、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我国存在的大量复杂的劳动问题而言,劳动科学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该领域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研究条件相对较差,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对劳动科学研究的投入与支持不足,离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将劳动科学确立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劳动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助于相关部门从组织领导、学科规划、资金物质投入以及科研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劳动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中,有助于激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水平。而劳动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将促进我国劳动问题的解决,促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和创新战略的建设贡献智慧。
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将劳动科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必将有利于增强劳动科学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发展。从劳动科学的体系结构可以看出,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劳动保险学等构成劳动科学的各学科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各学科共同运用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间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构成劳动科学的各学科通常设立在同一个学院中,从而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促进劳动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康奈尔大学设立了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下设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研究、组织行为学、集体谈判劳动法和劳工史、劳动科学国际比较、社会统计学六个系以及高级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从各个角度研究劳动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使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在全球享有盛誉,并为康奈尔大学带来良好的声誉。
然而我国由于劳动科学在国家科学分类标准中没有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导致构成劳动科学体系的各学科分属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在高校中难以将各学科集中设立于同一学院,妨碍了劳动科学各学科间的交流,不利于劳动科学体系的整体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确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的地位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曾湘泉(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将劳动科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必将有利于促进劳动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劳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劳动科学的发展需要大力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然而,由于劳动科学在我国的科学体系中尚没有应有的地位,汇集劳动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机构严重不足,阻碍了劳动科学在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劳动科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将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促进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
建设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尝试;发展劳动科学,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本,有利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劳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单独设立,不仅在理论上有着科学依据,也符合我国学科发展的现实。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为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劳动科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我们为劳动经济、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专门开设了一系列的劳动科学课程。包括劳动科学概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劳动社会学、劳动心理学、劳动法学、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管理与发展等。在劳动科学一级学科的体系下,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和劳动保险等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蓬勃发展。2001年劳动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从2003年起我们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点、社会保障博士点和劳动关系的硕士点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机构,形成了以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几大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劳动科学学科群。由于我们的学科历史悠久,品牌成熟,学科体系健全,综合优势明显,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影响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
总之,无论从劳动科学体系自身建设的需要看,还是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创新战略对劳动科学的迫切要求看,大力重视和加强劳动科学教育和研究事业,提高劳动科学研究的地位和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劳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将劳动科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我国设立劳动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标签:科学论文; 劳动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大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势在必行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