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锋[1]2004年在《贝叶斯网络及其在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是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常规可靠性计算中,仅计算系统各项可靠性指标,很少涉及可靠性最薄弱环节的识别,而识别电力系统可靠性最薄弱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简要介绍了贝叶斯网络的基本概念,深入研究了常用的推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基于桶消元的贝叶斯网络推理程序。在分析常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对发电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考虑到发电系统规模很大,编写了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贝叶斯网络自动生成工具,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贝叶斯网络的建立时间,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将贝叶斯网络方法应用于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中,利用贝叶斯网络对不确定性知识的灵活表示,较好地解决了系统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问题。运用贝叶斯网络灵活的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不但能够计算电力不足概率(LOLP),还可以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首次采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元件灵敏度分析方法,解决了常规灵敏度分析中解析表达式及其偏导表达式难求的问题。 最后,用IEEE可靠性测试系统(IEEE-RTS)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并把此方法应用到更为复杂的互连发电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基于贝叶斯网络理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谢云芳[2]2008年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是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重要环节之一,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常规可靠性计算中,仅计算系统各项可靠性指标,很少涉及可靠性最薄弱环节的识别,而识别电力系统可靠性最薄弱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简要介绍了贝叶斯网络的基本概念,深入研究了常用的推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基于桶消元的贝叶斯网络推理程序。在分析常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对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文中编写了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贝叶斯网络自动生成工具,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贝叶斯网络的建立时间,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将贝叶斯网络方法应用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中,利用贝叶斯网络对不确定性知识的灵活表示,较好地解决了系统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问题。运用贝叶斯网络灵活的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不但能够进行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评估,还可以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以Microsoft 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开发了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软件。该软件运用高级面向对象技术和图形化的手段,运用贝叶斯网络对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并定量地分析系统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较传统方法更有意义的结论。最后,用IEEE RBTS母线2配电系统作为实验系统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和软件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贝叶斯网络推理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靳为为[3]2016年在《面向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监测的信息采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电力系统末端直接向重要电力用户配送电力能源的低压配电系统,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极大的影响着经济的生产。本课题以国网电力公司项目面向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及支持技术研究与应用为背景,研究能够支撑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监测预警和评估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方法理论和数据采集监测技术,以研究面向用户的辐射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方法和研制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电压、电流智能采集模块并实现对重要用户低压配电系统供用电安全监测与可靠性评估为目标,本文做了以下研究和工作:研究了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元件故障率非恒定的多参数新威布尔分布函数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够拟合出元件生命周期的故障率分布曲线。研究了贝叶斯网络理论及其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过程,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重要用户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的评估,评估结果对重要用户制定检修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了供用电安全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包括无线通信、串口、光纤通信和嵌入式以太网通信应用技术。根据项目要求和工程现场实施条件,提出了面向重要用户的数据采集系统物理架构。系统由远程电信息采集终端(RTU)、网络集中器和远程服务器等组成。设计研制了基于STM32的数据采集终端和集中器,并给出了详细的软硬件设计原理和方法,实现了数据的本地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或光纤进行数据交互的功能;研究了uIP协议栈的移植和应用方法并实现了集中器以太网通信功能;基于轮询方法设计实现了点对多点数据通信;最后依据项目要求搭建了系统,对采集系统进行了技术指标的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本文的研究工作实现了重要用户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通过实验和对样机的技术指标测试验证了系统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了系统达到设计目标。
张桦[4]2016年在《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模型及其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配电系统作为连接电力用户与发输电系统的纽带,其可靠性在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已有大量针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可靠性评估及可靠性优化的研究,但鲜有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的理论及大规模工程应用等的研究。因此,为有效把握配电系统可靠性发展趋势、确定配电系统投资方向、制定电力市场下的可靠性电价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本文对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进行了研究。电力变压器是配电系统最重要的枢纽设备,承担着变换电压、分配电能与传输电能的功能。基于变压器各子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和逻辑关系,提出基于状态检修和马尔可夫过程的变压器全态状态可靠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变压器分部位故障频率计算模型,基于分指标研究变压器缺陷严重度的方法,通过熵权模糊计算量化严重度等级,构建设备风险评估矩阵,实现变压器可靠性预测。通过对某地区配电变压器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某地区一段时间内多台变压器的分部位总体风险评估。该方法为配电变压器风险预测、检修策略制定等提供了新思路,是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的重要内容,为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奠定了重要基础。针对配电网系统平均供电可用率年度单调递增及指标不超过1等特点,建立基于数据变换的配电网可靠性灰色预测模型与最小一乘预测模型。首先,选择合适的函数对配电网系统可靠性指标进行变换,即将可靠性指标区间从[0,1]变换成[0,+∞]等;然后,使用灰色预测和最小一乘两个单模型方法对变换后可靠性数据进行预测;最后,通过数据反变换,还原得到配电网可靠性的预测值。对国内两个配电网的用户供电可用率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数据变换的预测模型相比,经过数据变换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解决系统平均供电可用率预测值超过上限1的问题。组合预测模型能充分考虑各单模型缺陷、特性及数据信息,以提高预测精度。为此,基于灰色预测、最小一乘预测与Logistic预测等叁种单模型,分别以误差平方和、平均绝对误差等作为预测精度准则,建立配电网可靠性组合预测模型,并给出基于粒子群的模型求解算法。该模型使用粒子群算法来求解组合预测模型中单模型的权系数。通过对国内某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较单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证实了本文组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配电网可靠性是整个电力系统结构、设备及运行特性的集中反映,因此需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准确地预测其可靠性。本文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的配电网可靠性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为确定配电网可靠性改善措施优先顺序提供了依据。通过对20余个配电网可靠性影响因素进行分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辨识可靠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法辨识配电网可靠性的冗余影响因素,最终确定出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算例表明:在众多配电网可靠性影响因素中,可转供电率、馈线绝缘化率、每段线路平均用户数、线路平均联络开关台数、线路平均分段数、主干线平均负载率等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最为突出。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大多基于确定的配电网结构和元件多年可靠性统计参数。当网络结构等难以确定或配电网规模非常大时,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对配电网未来可靠性的预测。为此,本文提出计及元件随机故障和预安排停运的配电网可靠性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建立计及随机故障影响配电网可靠性叁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输入层为随机故障的关键影响因素,输出层为用户停电时户数,应用配电网多年可靠性统计数据训练该神经网络,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即可实现随机故障指标预测。根据资金投资量等建立预安排停电模型,进而得到配电网总的可靠性指标预测值。通过对多个实际配电网进行算例分析,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田洪迅[5]2016年在《基于设备故障率分析及分布式电源条件下的农网可靠性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以往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研究主要以城市电网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电网的关注程度不足。当前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网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政府相关监管机构也对农村用户的供电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1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2015年8月,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乡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为落实国家有关要求,深化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管理,有效提升配电网建设规划水平,本文结合配电网运行管理实践,针对农网供电可靠性评估分析中存在的故障数据缺失等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农网可靠性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农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农网可靠性评估方法、设备故障率的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以及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后农网可靠性面临的挑战等。2.针对农网管理基础薄弱、可靠性分析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故障记录不及时及缺失严重等情况,开展了设备故障数据缺失条件下设备故障率评估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威布尔分布的故障数据缺失的设备故障率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样本筛选、参数计算、模型检验、故障率曲线绘制和设备故障率评估等流程,通过对河北某地区实际农网的变压器运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设备故障率受其负载水平、运行年限、运行条件等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提出一种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设备故障率预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网可靠性评估。以样本设备历史数据为基础,量化分析其负载水平、运行年限和运行条件等因素与设备故障率间关联性,建立了设备故障率可能性分布和可信性分布模型。同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样本设备标准聚类库,继而根据可信性分布模型以及标准聚类故障率区间值,建立了设备故障率预测模型,并以实际农网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估结果更贴近农网可靠性的实际统计结果。4.针对DG接入农网给可靠性评估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分区的农网故障恢复策略,实现农网系统级和节点级可靠性指标的随机函数近似解析表达,通过对随机函数表达式的随机抽样并结合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算法,给出了DG接入前后可靠性指标的概率密度曲线。同时在RBTS-BUS6系统上进行验证计算,分析了DG接入位置和柴油发电机组配置容量对农网可靠性的影响,通过与序贯蒙特卡洛仿真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流程的正确性。5.研究如何将可靠性统计结果用于指导电网运行管理,以某地级市2014年全口径供电可靠性统计结果为例,从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以及停电原因等角度比对分析了该地区城、农网可靠性薄弱环节。同时,通过对可靠性评估结果在电网规划环节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性的规划方案优化排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靠性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提升规划策略,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量化对比分析,最终实现不同规划方案的优选排序。6.针对可靠性管理中存在的人工迟报漏报、故障数据缺失、评估参数不精准、系统计算效率低、分析应用不足及DG大量接入农网等问题,采用本文第2、3章中所研究的设备故障率预测评估方法,以及第4章中所提出的考虑DG大量接入情况下的可靠性指标概率密度分布计算模型,开展了配电网可靠性数据自动采集与评估方法应用。历经两年时间建成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首次实现世界上最大规模可靠性数据的自动采集、在线分析和评估决策。从系统在线采集、计算分析以及评估方案优选的结果可以看出,该系统计算准确、效率高,可适用于不同工况条件及气候环境下的各类区域性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有效满足了各级单位配电网可靠性管理需求。
蔡文君[6]2015年在《梯级水库洪灾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梯级水库群受到不同风险源的综合影响,其风险源复杂,灾害链长,影响程度大。从流域整体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梯级水库群系统的洪灾风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流域梯级式开发的水利工程,是空间中一系列单元组成的系统,各单元之间相互联系,上游水库失效将会对相邻的下游水库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大渡河流域梯级水库群系统为例,研究梯级水库群系统的洪灾风险分析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构建梯级水库群多源风险源分析的理论框架,依据风险分析的主要流程,建立了包括风险源的识别、风险的量化和估计及风险评价的理论体系。在风险识别方面,通过分析梯级水库群的结构特征,认为梯级水库群在运行中主要受到自然、工程两类风险源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在这两种风险源的影响下,系统整体的洪灾风险问题。分别从物理成因和概率统计的角度识别系统中的薄弱性工程。并在分析溃坝洪水的基础上,对系统中水库原设计参数提出合理的建议。在风险量化和估计方面,采用水库失效风险率模型分析单元水库的失效风险率,建立以贝叶斯网络为理论基础的梯级水库群系统失效风险率模型,量化系统中各水库及其整体在原设计参数和建议设计参数情况下失效风险的后验概率。在风险评价方面,通过计算两种情况下系统的生命风险损失,评价系统的风险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以上理论体系的构建,对全文的研究提供支撑。(2)分析系统中各水库工程等级、防洪标准等设计参数,以及各水库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发现设计洪水均是根据其控制水文站的设计洪水成果利用面积内插法求得。仅根据各水库的设计参数,无法指定系统中的薄弱性工程。为了从流域整体的角度考虑各水库的状态,以及在上游水库发生溃坝风险时,下游各水库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大渡河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性,依据流域中主雨区的不同,分为以泸定到瀑布沟区间降雨为主(A7)和以泸定以上降雨为主(B7)两种情景。利用水文气象学的方法计算出大渡河梯级系统中各研究水库的最大可能降水(PMP),并转化为相应的最大可能洪水(PMF)。(3)识别系统的薄弱性工程,从物理成因的角度,分别在两种降雨情境下识别系统中结构性和功能性失效状态的水库。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在计算得到各单元水库失效风险率的基础上,以现行规范和特级水库风险标准判定系统中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失效状态的水库。将两个角度的识别结果对比分析,最终确定系统中的薄弱性工程。考虑到土石坝漫顶易溃的原因,利用溃坝分析软件,计算系统中水库漫顶溃坝,溃坝洪水演进至下游后,若造成水库连溃的情况,此时系统中各水库的状态。并以流域安全为目标,对系统中水库的设计参数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梯级水库群系统中,薄弱性工程是触发风险源,一旦系统中发生连溃事件,必须保证控制性工程的安全性,使其能够分担和消纳由于上游水库失效对系统造成的风险,起到阻断风险的作用。(4)针对梯级水库群系统中单元水库失效风险量化评价问题,本文分别分析叁个方面的内容:单元水库超标准洪水洪峰序列的随机分布特征,调洪最高水位序列的随机分布特征,以及单元水库的失效风险率。基于统计学中极值理论,分别以校核洪峰流量、校核洪水位、坝顶高程为阈值,研究大渡河流域梯级水库的超标准(超校核)洪峰流量随机分布特征和各水库的调洪最高水位的随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梯级水库的超标准(超校核)洪峰流量与P-III型曲线拟合较好,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洪水要素的分布规律;各水库的调洪最高水位与对数函数拟合较好。(5)在梯级水库系统中单元水库的失效概率分析方面,依据梯级水库群中各梯级的开发次序,将大渡河干流的梯级水库根据不同的建设时期分为叁个阶段,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分别计算各单元水库的失效风险率。将叁个阶段中各单元水库的失效风险率和已识别出的流域中的薄弱性工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流域长期的安全,需将系统中各单元水库依据其对流域安全的影响,分批次建设于流域中。同时,所得到的各单元水库失效风险率将为下一章搭建贝叶斯网络计算系统失效概率提供数据支撑。(6)由于梯级系统的物理结构特性,系统中各单元水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系统中各单元水库的失效是一个条件概率事件。鉴于贝叶斯网络在不确定知识的表达、因果推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本文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梯级系统失效风险率分析模型。根据流域中的控制性工程,将系统划分为巴拉-双江口、猴子岩-瀑布沟两段(D1、D2)。利用贝叶斯网络分别分析D1、D2段系统在原设计参数和建议设计参数两种情况下的失效风险率。同时,建立各单元水库的状态对系统产生影响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下,各段系统中,建议设计参数的情况下与原设计参数相比,失效风险率明显降低。各段系统的失效概率和其控制性工程的失效概率较为接近。本文分别从特级水库的风险控制标准和生命风险损失的可接受程度两个方面评价梯级水库群系统失效风险,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梯级水库系统在建议设计参数情况下,系统失效风险有显着降低并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王超[7]2007年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电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全国联网、西电东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不远的将来将形成全国性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带来显着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极大隐患。尽管现代电网的设计运行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大电网瓦解事故的发生。因此,对电力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就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所做的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特点的用户停电损失调查方法,就调查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可靠性预防费用、可靠性溢价费用、可靠性折价费用等概念。对我国电力系统可靠性现状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我国电力系统元件最近5年的平均可靠性指标及6个在运直流系统的平均可靠性指标。(2)基于Markov状态空间法,建立了一种符合目前超高压电网线路保护实际配置的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全面地考虑继电保护装置的自检及在线监视功能对其可靠性的影响,并反映当前超高压电网线路保护冗余配置的特点;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主保护动作的可靠性与保护系统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元件故障率对系统可用性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最佳检修周期的确定原则。(3)将一种可靠性分析方法——GO法引入到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中。研究表明,基于状态概率公式推导的方法可对系统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但当系统中包含有共有信号时分析将变得十分复杂;针对这个问题,探讨了一种新的含共有信号系统精确定量计算方法,该方法无需非常繁琐地推导信号流联合概率的表达式,而且易于编程实现;基于故障树法对同一系统的分析结果证明了GO法在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中的可用性与正确性;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表明了GO法在系统建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4)进一步探讨和发展了GO法在典型的可修复系统——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应用的理论与算法。结合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实际工况,探讨了串联结构存在相关性时的等效模型算法;开发了相应的GO程序;通过对比不考虑元件相关性时所得到的结果,说明了发展可修复系统可靠性分析中GO法理论与算法的必要性与先进性。(5)对大区电网的失步解列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西北电网的仿真研究,提出了大区电网失步解列配置的一种新见解,提出主要失步机群、次要失步机群等概念,探讨了目前工程中的失步解列判据存在的问题,对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景雷[8]2012年在《基于GO法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地铁作为一种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铁供电系统担负向地铁运营系统提供电能的任务,其供电一旦中断,不仅会造成整条运营线路处于瘫痪状态,而且还会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和造成经济的损失。因此,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对地铁需求量的增加,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愈加关注的课题。首先,本文把一种可靠性分析方法——GO法应用到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把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作为可修系统,介绍了含共有信号的复杂可修系统GO法基本原理,定义了适用于元件完全独立的可修系统GO法元件重要度的概念。结合可修系统GO法原理,对地铁牵引变电所主接线、接触网、线路上某一段牵引馈电区和中压网络进行可靠性分析。其中,在对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进行可靠性分析时,选取了两种典型电气主接线,分别对其元件完全独立时的和存在停工相关性时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对GO法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给出了GO法的优势。针对元件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把模糊理论引入到GO法中,给出了改进后模糊GO法的6种常用2状态系统操作符的L-R型模糊算子公式,并采用成功状态概率算法的模糊GO法对地铁牵引变电所主接线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计算,其分析计算结果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系统的可靠性程度,也和工程实际更加吻合。其次,根据地铁供电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对独立性,将地铁供电系统的广义可靠性评估RAMS评估分为9个层次,并对各层次评估的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最后,采用改进后的群组层次分析法对地铁牵引供电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配。本文使用L-R型模糊数来构造群组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改进后的可靠性层次分配法既考虑到了影响可靠性分配的多种因素,如复杂程度、重要程度、技术水平、维修因素、工作环境、成本费用等等,又考虑到了专家在对判断矩阵中两两元素进行比较时比重的不确定性。并以典型的接触网系统为例进行了可靠性分配,其可靠性分配结果基本与工程实际吻合,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贝叶斯网络及其在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D]. 苏海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D]. 谢云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面向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监测的信息采集系统研究[D]. 靳为为.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4]. 配电系统可靠性预测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 张桦. 重庆大学. 2016
[5]. 基于设备故障率分析及分布式电源条件下的农网可靠性研究与应用[D]. 田洪迅. 吉林大学. 2016
[6]. 梯级水库洪灾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研究[D]. 蔡文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7].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 王超. 浙江大学. 2007
[8]. 基于GO法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D]. 曹景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标签:电力工业论文; 贝叶斯论文; 可靠性分析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可靠性测试论文; 可靠性设计论文; 用户分析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可靠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