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开发区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水平论文,投资决策论文,思路论文,开发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8780(2000)11-0027-03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国家经济政策导向亦在转变,即从区域差别、经济成份差别向产业差别、市场结构差别转变。伴随这种转变,开发区原有的区域经济政策优势和外经贸政策优势正逐渐弱化。因此,开发区要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增创新优势,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如何开拓这条新路?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设置开发区的决策
1.项目策划
所谓策划,就是战略定位。具体来讲,就是将设置开发区决策放在宏观的长远的方位来研究,并正确地把握方向和潮流,挖掘潜在优势,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它提升到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有利地位,理出一套正确的发展思路或构想,从而寻找出一条取得成功的捷径。
2.区位选择
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关系到扩散幅射效应,关系到投资环境形成时间的长短,关系到发展规模,关系到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等。因此,它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宏观区位选择:应接近国际海港、空港、国道、铁路交通方便,接近大城市,布局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国际、国内两面经济幅射能力强,符合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中观区位选择:可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中心型”就是居于城市区内,能充分利用城市老区内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劳动力市场,投资省、见效快。但是,发展规模受限制,历史条件制约多。“边缘型”就是属于母城的边缘地带,可以依托母城的大型公用基础设施、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等,历史条件制约少,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可以缓解母城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可以促使周边土地增值,有利母城的滚动发展,可以作为母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建设。因此,中观区位选择宜以“边缘型”为导向。微观区位选择:价值取向应该是,立地条件要好,投资成本要省。就是要具有地形地貌不复杂,地质条件好,防洪排涝等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容易建设,环境容量大等优点。
3.设置规模
决定开发设置规模,主要有六大要素。(1)人力资源:一个途径是依托母城,一个途径是吸引外地人迁入。应对其需求数量、结构和可能实现的目标作出预测。(2)基础设施配套:外部条件,主要是交通吞吐能力、能源供给、淡水资源等要预测容量限制幅度;内部条件,主要是给水、排雨水、污水处理、电信、供电、供热等配套要讲求经济性,即成比例相适应。(3)招商引资潜力:根据自身可能形成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导向,对未来吸引海内外商投资的潜力应做出评估和预测。(4)产业规模:根据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潜力和产业政策导向等政策,设定产业规模目标。福州开发区经验指标——一般加工制造业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30亿元人民币;高科技产业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100亿元人民币。(5)融资能力:主要指投资主体,为营造投资环境,诸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所需的资金,其筹措渠道和资金供应量能够落实。(6)效益平衡: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经济效益,主要指投资主体的投入和预期的收益能够平衡;社会效益,主要指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要有联动效应、扩散效应和幅射效应;生态效益,主要指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上述要素和我国设置开发区的经验分析,笔者认为:设置开发区的规模每个开发区以10—30平方公里为宜,大型综合型区域开发,亦应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小区进行开发。开发面积太小了形不成规模效益,太大了经济质量和管理没有保证;开发投资周期以10年为宜,开发时间太长了,不利于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浪费;一般一个城市只宜设一个开发区,大城市可划分不同功能的若干开发小区,这样做有利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等资源的集中合理利用。
4.投资评估
在这里,讨论的是开发区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投资主体对成片土地的开发,包括征地、拆迁、平整土地、区内基础设施和必要服务设施配套等的投资,以及对利用熟地招商引资、建设产业项目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
(1)方法的选择
由于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生产的产品是土地,即由毛地通过投资开发成为熟地,又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经济收益。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虽然分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三类。但是,三者构成是按用地规划成比例的,可以用加权平均数换算成单一的土地价格。一般开发区开发周期为10年,土地收益可以按10年全部出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此外,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服务设施配套投资,根据我国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加权平均成本为每平方公里约1亿元人民币,可将其作为不变成本分析;同样,征地、拆迁等其它可变成本,可以按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换算取得基本数据。因此,可以运用线性盈亏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同时,亦可以列出预计历年现金流量表,求出折现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进而评价其经济性。
(2)评价标准
由于开发区的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因此,进行评价时应该包括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个方面。宏观评价:一是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投资、增加出口、刺激消费、增加税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等;二是社会效益,如推动城市化、增加就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促进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等;三是生态效益,如营造新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微观评价:就是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于是,只要项目的宏观评价是积极可行,而微观评价的项目经济效益达到保本点以上,开发区的成片土地开发项目就是可行的。如果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而经济效益达不到银行利率标准时,政府应实行补助。
(二)制定开发区的规划
1.功能定位
开发区功能定位,实际上是发展模式问题。根据国际发展潮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未来开发区发展模式的取向主要为“特区型”和“综合型”。(1)特区型:诸如现有5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一个特区或新区内设若干个开发小区,各个小区功能各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扩散幅射、联动发展。“特区型”受许多重大条件的约束,不容易获得国家的批准。(2)综合型:就是在总结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金融贸易区、保税区等发展模式基础上,趋向于到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集料、工、贸为一体,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完善的社会服务配套和高尚的生活区配套的多元化的综合发展区,这种模式将成为未来主导的发展方向。当然,在进行功能定位时,每个开发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来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以核心产品为纽带的产业群众、市场取向等特色,做到发展模式趋同,但特色各异。
2.规划层次
开发区规划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即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1)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是母城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主要研究开发区与母城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综合研究和确定开发区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开发区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开发区合理发展。(2)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开发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置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3)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开发区规划的三个层次是互相衔接的,逐步深入的。其第一层次规划是宏观的、原则性的;第二层次规划是中观的、控制性的;而第三个层次规划是微观的,可操作性的。
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在本世纪未和下世纪初,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外部环境,内部将在改革和发展中迎来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因此,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先导地位的开发区,在规划决策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战略产业的选择。(1)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要合理化;二是各种资源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最大化。(2)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为特征的高度化——“朝阳产业”而不是“夕阳产业”方向演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要做好六个结合:一是与市场紧密结合;二是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三是与战略产业紧密结合;四是与特色经济紧密结合;五是与产业群众紧密结合;六是与国际资本紧密结合。(3)战略产业选择。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迎合国际信息化的潮流;二是环保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诸如生物工程产业、智能机械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
(三)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投资环境具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对投资的吸纳作用;二是节省投资成本的作用;三是对投资与经济的促进作用。
1.投资环境要素
投资环境要素:包括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环境共7个方面。具体分层次结构如图1—投资环境系统结构图:
2.投资环境分类
按照投资环境因素作用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宏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宏观投资环境通常表示一国总的投资环境,如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微观投资环境是指具体项目所选择的建设地点及周围的投资环境,用以从具体条件上考察投资项目在该地投资的有利程度。如当地的财务环境、政策取向、技术与管理水平、生产要素供应、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环境等。
3.投资环境的营造
显然,营造开发区投资环境指的是微观投资环境中通过人力可以改变的部分。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由区域差别向产业差别的转变,土地使用由政府计划行为向市场化行为的转变,投资环境的价值取向,必然地要由追求单纯的财务环境,向营造综合的投资环境转变。
营造综合投资环境的重点是:(1)财务环境。一是合理的投资成本;二是降低经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水电成本、环保成本等;三是提高当地资金筹措可能性。(2)政策取向。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产业结构群体化;三是产品市场结构内销外销相结合。(3)生产要素供应。一是原料来源可靠、供应方便;二是人力资源丰富而满足需要。(4)文化环境。一是培养当地居民增强国际化观念;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5)基础设施。搞好交通设施、能源供应、通讯、给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含污水排放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和绿化美化)等配套,满足开发区各类投资企业的需求。(6)社会服务环境。一是精兵简政,建立高效的行政机制;二是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健全各类中介机构;三是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提高办学、医疗和商业服务水平;四是改善司法环境、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四)开发区投资管理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进步的源泉。开发区要增创新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投资开发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政府、社会、企业三者之间如何分工合作,连接成一种合法、合理、高效的运行体系,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改革开放,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
1.创新开发区体制
(1)精简行政机构。实行开发区管委会与当地同级政府合一的行政体制,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按国家对开发区的要求设立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控制在10个左右。创造一种“小政府、大社会、大经济”的新体制。
(2)行使双重职能。既行使开发区管理职能,亦行使行政区管理职能,这样既避免了体制间的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又大大地减少了行政费用开支。
(3)实行政社、政企分开。即把应当属于社会化的服务管理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出去,把应当属于企业化的行为从政府中剥离出去。真正做到各自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不管自己不该管的事。
2.创新社会服务支撑体系
(1)社会发展事业社会化。即把学校、科研单位、医院等社会发展事业单位推向社会,实行产业化管理,政府依照政策补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的目标。
(2)公共服务事业企业化。即把邮政、电信、电力、码头、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传统公共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投资经营管理,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3)金融服务国际化。引入内资、外资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搞活融资,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4)中介机构市场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报关等中介机构,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中介服务环境。
3.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1)投资开发主体企业化。实践证明,开发区土地成片开发,投资主体实行企业化投资模式(即分权投资模式)是成功的,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有利于搞活融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消除政府投资风险,有利于滚动持续发展。开发区的成片土地,不仅可以交由国有企业开发,也可以交由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开发。政府的目标、要求,可以通过与投资商签订契约的形式来实现。
(2)投资开发行为规范化。由于开发区土地成片开发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它的主要产品是项目建设用地,副产品是社会公共服务——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因此,需要政府在产业导向,规划管理,土地一、二级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产品定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使之法制化。
(3)投资开发目标多元化。开发区土地成片开发为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投资开发主体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元化目标。经济效益是投资开发主体的内在利益要求。社会效益是开发区政府赋予投资开发主体的外在要求,因为,土地的成片开发,投资环境的营造,只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条件,其目的是吸引海内外厂商前来投资兴业,促进开发区的发展和繁荣。所以,投资开发主体必须与政府共同协调实现这种社会效益目标。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矛盾时,政府可以采用合理的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办法,维护开发投资企业的基本经济利益。生态效益,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增强自身发展后劲的本质要求。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实现多元化目标,开发区才能保持强大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规划条件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