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看哲学——论哲学的批判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如何看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12)11-0024-03
哲学的批判性特征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反思工具,体现了哲学关注实践、以人为本、追踪和超越时代的品格,也是哲学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特别是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更趋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生活、规则机制都不再囿于一成不变的框架之内。批判性思维能够加深人们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认识和理解,不时地停下脚步反观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避免单向度的生存状态和观念中的线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哲学批判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既有现实存在和思想体系,使其最终解体和消亡,犯下类似于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错误“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而应是对现实加以考察和扬弃的过程。因而,面对人类的现实发展,哲学批判应当体现出反思与创造的双重自觉,以关注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一、哲学的反思特性与批判本质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思意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某种特定关系,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意指运用哲学批判的方法反观现实存在,从而通过超越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维度,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始终关注和反映时代的主题,是对特定历史现实的思想总结、抽象把握和哲学观照。哲学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以关注人的生存和实践作为导向,从回答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获取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它一方面合理地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阶段性特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加之全球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想冲击,人类的认知与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和延伸,一些既定的思想或被时代发展所否定、淘汰,或成为哲学大厦中的阶梯供后人攀登、超越。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织中人们更加有意识地甄别和反观生活现实和生存状态,这正是人类反思意识的体现。
反思意识是哲学批判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加以抽象和升华和结果。反思意识意指思维主体面对现实存在时,不仅要有历史性的理解和把握,看到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也要深刻意识到其历史局限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并加以反思和批判,扬弃已有知识或理论的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因素,不断超越其自身,从而建立新的哲学认识和价值理想。反思意识能够加强人们对生活现实的甄别力,避免出现生存和发展误区。以人类普遍面临的全球化为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在享受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物质盛宴”和“精神满足”的同时,也面临了文化冲突和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受到冲击与撼动,习以为常的观念被异质文明打破,在社会思想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中,国家和人们充满竞争压力与危机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够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现实困惑,探索富有时代特征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在社会生活方面亦是同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快马扬鞭地实现经济总量增长与现代化建设,然而,因发展所带来的“逆发展”问题却逐渐突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超负荷发展,人们的精神价值缺失,经济与社会发展节奏不一致等问题一一暴露,若不及时地反思和解决这些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它们将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的瓶颈,恶化人类的生存境况。由此可见,加强反思意识能够有效地认清现实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推动人类实践活动与思维方式实现理性进步和良性发展。
同时,反思意识不仅面向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它更是一种面向思维本身的思辨性意识。反思能够“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3],即人类思维以自身作为对象进行思考,反映了人类哲学思维的特殊性。批判性是哲学反思的一种重要特性,意指“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更为确切地说,是“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考方式”[4]。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求人们对现存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对不合理因素加以扬弃和改造;另一方面,要对思想的前提进行批判,确立思想的合理性基础,规范哲学思维的“价值尺度”,从而建构稳固的哲学大厦。
因此,在把握哲学批判性本质时,我们不但要对现实存在进行时代解读和批判,对思想事实进行反思、追问,还要对思维本身,即形成哲学见解的思想前提和依据原则进行批判性反思,从“思维”和“存在”两个维度把握哲学的批判性本质。因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先入之见或内在价值标尺的影响,因而形成自明性的观念或隐性的价值判断,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哲学思想都可以说是一种合法的偏见——它既有历史的合理性,又具有内在的否定性”。[5]只有对思想构成的依据进行批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哲学思想,从根源处对其不合理因素进行清理,为思维建立确定性基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做出这样的努力,他对“自明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并试图解决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6]。在这里,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形式和感觉经验相结合,使知识成为可能的一种逻辑判断,这正是对思想前提进行反思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探索。
二、哲学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当哲学成为“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辩证哲学”[7],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现代哲学。因为辩证法是关于矛盾的批判性反思,是对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原则的延伸。它所包含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即辩证法并不僵化地划分非此即彼,而是用亦此亦彼来补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辩证法揭示了哲学的内在矛盾,思维通过发掘现实存在不合理因素,解构了现实存在和哲学思维的“统一性”;同时,又通过对“统一性”的完善和改造,建构了新的“矛盾统一体”,是否定和再否定的螺旋上升结构,也正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9]
因此,辩证法展示了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图景,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否定现有理论,对现实存在进行破坏性剖析,而是通过反思和批判厘清概念、思想前提和依据原则,在时代性、历史性等观念基础上,或重新建构起更加合理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或推动现有知识或理论趋向完善。也就是说,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批判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费尔巴哈在批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错误时,将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也形同糟粕一同丢掉,直到马克思发现了这一问题,重新吸收了辩证法的精髓,摒弃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建立了唯物主义学说。用恩格斯的话说,费尔巴哈犯下了“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错误,即全盘否定、批判过度的错误。
在此意义上讲,理性地对待和批判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思想和和价值观念是必要的,哲学批判立足于人们反思现实的辩证思维,反映了哲学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统一关系。人们在思维中建构起关于理想世界的预设,以此作为标准审视现实存在的不合理性,或对既定思维加以扬弃,或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拷问;另一方面,根据理想的价值尺度和原则,人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对现实社会加以改造,使之达成预设的价值目标。
三、哲学的实践特征与批判本质
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以往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具有新的历史使命的改造世界的哲学。因此,它不仅是批判性的、革命性的哲学,也是实践性的哲学,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及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发展,通过实践实现哲学的自我革命和思想理论的自我超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是现实的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性活动之总和。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是以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资本主义与生俱来而又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注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凭借共产主义的量尺,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1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关切,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作为批判的出发点,从而在“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2]这体现了马克思在实践中不断对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对现实“达到真正批判理解”。在实践中把握哲学的批判性,决定了马克思哲学能够不断反思和批判现实不合理因素,充分捕捉时代精华,使理论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意义,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魅力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哲学批判是基于实践的批判。哲学批判对时代问题、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和反思,提炼理论精华,扬弃不完善因素,以关注现实和实现人的生存、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在实践中对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能够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如此,人们才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探索和解答,构建人们所期待的现实,确立新的文化价值理想。哲学批判是手段,对实践的反馈和促进才是真正的目的。哲学颂扬人的精神、推崇理想价值预设,对社会实践提出价值批判和理论引导,能够引导社会文化和理论向更完善和成熟的方向发展。无论历史阶段、社会形态和思想水平如何,哲学批判应当是长期的革命性工具,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这是由哲学本身的革命性和超越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类追求更高、更全面发展的文化自觉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