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广安区五福初级中学 广安 638000)
一、 培养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习惯
1、教师要身体力行 坚持用英语教英语,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师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减少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最大限度的实现母语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逐步把教师用英语教英语这一习惯转化为学生用英语学英语,用英语想英语的习惯。用英语想英语,指的是在使用英语时用英语想(think in English),而不是用本族语想。
2、大量而系统的反复使用实践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彼得·科德曾提出:“犯错误是儿童习得母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采用的一种策略。”作为老师,我们要消除学生怕出错的紧张心理,允许他们make mistakes,同时增加同义词和同义结构的替代练习,训练有条理、有程序的表达习惯和理解能力,加强英语练习的逻辑性,训练学生成套的表达和理解,形成以英语为外壳的思维定势:只要接触到某种话题、情景,思维就会以训练过的方式,按照一定趋势进行,相应的英语材料则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在大脑里不断地涌现。这时学生不仅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英语思考能力,而且原有的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样学得的英语,由于内部联系强,外部情景的联系系统化,巩固程度会逐渐提高。在练习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活动和思路,降低一部分练习的难度,以换取更多的练习速度。最后要正视汉语问题,正确对待汉语,把英、汉语言的差异点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等,使学生用英语想英语时思路畅通。
二 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培养其善于积累的习惯
英语语感表现为对英语和它所蕴含的文化特点的自主感,即初学者使用英语时格格不入的感觉消失或减弱,这时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注意力就集中于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想的是逻辑连贯性,而不是语言正确性,语言能力居于二线,交际能力居于一线。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理解力。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因此,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实践,实践证明,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创设朗读情景,培养“感悟”能力“感悟”是说它可以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性的领会。如教外研社初二下Module9 Unit2 “My hero—Dr Norman Bethune”时,播放有关白求恩的影视短片引入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Who was Dr Norman Bethune?”“What did he do?”“What was he famous for?”“Why is he my hero?” 在所配的音乐中,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景,激发感情,体会白求恩对中国和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再通过老师补充白求恩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朗读和教师的讲述中感悟。
2,多种形式朗读,产生“顿悟”效果。“顿悟”是说通过反复实践而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时“一瞬间”的顿悟。从心理学角度说,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实践去感受、去体验,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并在朗读时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使语感这一心智技能熟练化、自动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如教外研社初三上Module3 Unit1“When will the match be held?”时,读Betty和Lingling用激将法激励Tony和Daming这一部分,主要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处理,以及朗读时的表情和手势等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体会:Betty抓住Tony等人不服输、好胜心强的特点,以HAS队打得棒、BIG没机会获胜来刺激Tony等人, Tony等人不同意Betty的观点,相信自己在这个赛季打得不错,会取得胜利,最后他们被激怒而走开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Betty和玲玲认为她们达到了目的:“They ’re so mad with us that they’ll try harder to win , just to show we’re wrong!”。通过听录音,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整体的语音、语调、形象后再进行模仿,启发他们在朗读时表现自己的理解和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朗读中都注意挖掘课文的内容深度,发挥创造性,使朗读既达意又传情。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自由读,分角色读,分角色表演等。
3,坚持熟读成诵,培养敏感性
英语诵读法是一种“英语韵律歌+拼读规则”的教学法,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知识,习得规律,获得快乐。将它用于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背诵有利于语感的发展,背诵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求学途径。研究者发现:通过背诵课文,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短语知识;在写作中,学生经常使用固定短语,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背诵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学习者通过积累范例,使表达格外流利地道,学习者可以对背诵的范例进行分析,掌握结构,并由此抽象出语言规律,语感正是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概率形式”的把握。
读的形式多样,方法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可相互结合。如:朗读与默读结合,课内读与课外读结合,精读与泛读结合等,灵活多变地运用它们,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语感。
三、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语感也表现为对语言和外在情景的联系,以及对语言上下文联系的反应,语感强,反应便迅速灵活,否则就迟钝呆板。语言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语言的氛围。众所周知,正常的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的证明了环境和氛围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作为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好课堂,多给学生设置英语环境。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学生才能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准确而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如:看图说话——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无法做到表达的情景,可以用图画来表示。初级阶段以一张图表示一个情景,一个意思,由学生先看图,后讨论,再进行说的训练。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深图画的复杂程度。再如情景录音,因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增强记忆,获得语感。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鼓励学生用“贴标签”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如在餐桌上贴上标签“table”,椅子上贴“chair”等,当然,“标签”的书写要规范、正确、醒目,贴的位置要恰到好处。此外,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来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有些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记录、保存和传播。因此,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必然离不开对语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涉及到不同文化的交际[]。如打电话时用:“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m …”。用“May I speak to …?”/“Is that …?”而不是“Are you …?”等。如:“Thank you.”等。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出,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其根源就是文化不同。这种文化差异在英语教与学中随处可见,如高一下第21单元中“Body language”中,就明确地指出并非所有的身势在不同的国家都有相同的意思,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当使用某种外国语进行交谈时,懂得该国的手势和身体动作的含义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在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但又的确存在着重要作用的对语言的感觉。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学家认为: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指描述和解释语感,并提供形式的语法描述手段。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使传授的文化知识为培养和加强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英语教师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论文作者:于道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英语论文; 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文化论文; 母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