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之路_低碳经济论文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9)06-0039-06

一、经济结构失衡与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

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威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一)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从1978年到2008年,以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造就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但是主要靠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低成本投入和外部需求的驱动难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的分析,中国增长的3/4来自资本积聚。这种生产结构或增长方式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在压低生产要素价格下大量投入劳动力、资本和资源,低成本促成高利润,高利润又转化为投资,不断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高投入、低效率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

投资、消费、外贸的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布局今后的发展战略。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提前显露了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和潜在的脆弱性,外部需求的疲软极大地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能过剩局面立即显现。这使得调整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

另一方面,必须正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资源的超常消耗、低价劳动力的透支付出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总量的10%左右,成为世界上空气和水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组织和其他研究性组织提供的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义务的呼声渐起。

(二)气候危机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基能源。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地球升温将使一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一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联合国报告显示,去年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导致离乡背井的人数相当于战争难民人数的近4倍。

正因为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已经形成政治博弈,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入国际政治议程,1992年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所有联合国成员均参与的世界规则。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首次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要求工业发达国家管制温室气体排放量,还设计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金及技术的转移的贸易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执行机制(JI)以及国际排放贸易(IET)。目前《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协议将于2012年届满,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会议,会议将对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确定国际安排,达成新的框架协议。这种国际制度框架正在向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方向发展,最终可能成为全球性契约,成为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法律文件[1],将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在《京都议定书》限定的义务减排国之列,目前中国尚不是减排义务国,但作为最大排放量的国家,我们必须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好准备,未雨绸缪。国际上有些国家可能实施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的贸易制裁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成为强制性目标;或者某个行业的国际承诺目标(如国际航空运输业)等国际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无论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的自身需要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护气候的潮流考虑,都需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采取行动,推进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碳特性

在政府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推动下,中国近30年以年均5.5%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支持了9.8%的经济增长。虽然能源节约的成效显著,但能源消耗型特征十分突出,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仍落后于“十一五”规划拟定的时间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中国到2010年以后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能源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如图1所示,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情况反映出自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增长。由于我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因此人均能源消费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人均能源消费量在4吨标准煤以上,其后便增长变缓。照此推算,届时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以上,将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观2008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近3/4,一次能源消费增幅7.2%,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市场的比重为17.7%①。中国在不断努力提高能源的经济效率,单位GDP能耗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由2001年的11.47吨标准煤/万美元降低到2007年的8.06吨标准煤/万美元。但这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相当于欧洲国家的6倍。由此可见,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巨大,显著提高能源的经济效率是在节能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首选良策。

图1 人均能源消费(千克标准煤)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

二、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优选战略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和长期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世界各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时纷纷聚焦于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起源于发达国家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前沿性经济理念,虽然目前尚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但狭义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广义来讲,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

低碳经济之所以被看成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原因在于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因此,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应当通过低碳经济来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在从2011年开始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应明确地将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将自身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遇

有关经济结构变化和一次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增加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变化是国家工业化时期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在国家工业化初期阶段,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和高碳燃料(煤炭)消费增长会引发碳排放的快速上升。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碳含量相对较低的石油和天然气现代能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最终促使碳排放增速的减缓和下降局面的出现[2]。

然而,世界潮流不允许我们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高能源消费和高排放的现代化老路,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完成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改变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及早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行动,逐步使整个社会步入低碳化的轨道。无论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还是制度性改革,本轮危机都为中国提供了良机,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3]。

(二)低碳能源是基本保证

由于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意味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因此,构建低碳化新能源体系应作为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

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走多元化之路。有关研究表明,天然气和石油的利用效率比煤炭分别高30%和2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目前石油是全球的主导能源,世界能源核算以亿吨油当量作单位,我国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均体现主导能源。20世纪末,欧洲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煤炭比例大幅度降低,天然气大幅度上升,核电明显上升[4],形成欧洲及欧亚大陆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局面,但优化能源结构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如图2所示,同世界能源结构相比,中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极大。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中国富煤贫油的资源禀赋导致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进程缓慢,我国近18年的煤炭消费比重年均降幅仅0.02%。

图2 中国和世界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基于中国国情,调整能源结构应走多元化之路。核能和天然气是我国能源结构“木桶”上的“短板”,发展前途最为广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的核能,2008年我国用量不及美国的1/12,不到韩国的一半,可考虑把发展核电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近年来我国是全球天然气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目前消费总量很少。我国国内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天然气储产比达32.3,说明天然气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水电是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利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水电消费量占全球18.5%。总之,在能源构成优化中需要注重国情,立足于中国能源资源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核能、水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能等无碳、低碳能源的比例,优化能源结构走多元化和清洁化之路,并需要综合利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企业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内在动力。

构建低碳化新能源体系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低碳技术就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涵盖面很广泛。它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节能技术,还涉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诸多新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几乎涵盖了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发展低碳技术必将提高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当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加有力的经济政策,促进本国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此同时,积极从世界上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途径

中国要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根本路径是从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入手。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图3所示。1978-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2%持续下降至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不大,由47.9%升至48.6%,上升了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9%升至40.1%,上升了16.2个百分点。

30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48%左右,表明我国现代化进程难以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转变,重型制造业从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转变,虽然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重化工业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5]。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明显升高的重要因素[6]。因此,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选择,需要将技术进步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尽量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能源消耗。采用政策和经济手段,促使资源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引导相关产业向高能效的方向发展。

图3 中国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解决就业人口比例大,但是近年来在我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0%左右徘徊。国家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今后几十年中,应继续优化第一产业结构,重点优化第二产业结构,积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增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并激励私人资本投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三、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导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尚处于孕育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表现在民众的认知程度上。在低碳经济先行国家,教堂里在宣讲“拯救地球”,平民百姓也关注温室气体减排。很多企业自觉地通过碳足迹评估进行自我约束,利用新型软件分析、跟踪、控制整个生产链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帮助公司直观地了解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实时水平,以便加以控制。我国目前环境与资源部门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最为关注,其他诸多部门则关注不够,普通大众对于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为了推进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是当前的迫切任务,需要大力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研究力度。

(一)企业应树立低碳理念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方案和计划,一些先行企业也在积极开展低碳行动,但是国内多数企业仍需树立低碳理念。国内企业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感到“大型企业对低碳的认识水平较高,数量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对这个议题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会更关心低碳是否能够让企业更赚钱”。诚然,企业在核心业务上进行低碳改造,节能减排,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企业效益增长的双赢。然而,低碳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其长远意义在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国家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企业应从战略发展和未来生产力竞争的高度积极地看待低碳发展。企业家应当形成低碳思维,现阶段中国企业应引入碳资产管理的概念。从全球范围来看,外商客户对企业的减排要求日益强烈,而企业在自身减排的基础上,对其供应商的减排要求也趋于严格。作为诸多国外公司的产品供应商,中国企业将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压力。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从今年1月起对1万多家中国供应商开始执行一份新的供货协议,不仅要物美价廉,还要环保、节能和透明。沃尔玛将对供应商及其下单工厂的废气排放、废水处理以及有毒物质和危险废弃物处理是否达到相关环保认证进行审查。这表明沃尔玛的绿色采购计划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还包括整个生产的过程。面对出口商品可能被征收“碳税”,或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的压力,我国企业必须尽早行动起来,对核心业务进行低碳改造,构建低碳竞争力。

(二)唤醒民众的低碳意识

我国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模式;在拉动国内消费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引导低碳消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广泛存在,例如,开私家车、家庭用电、乘坐车船旅行等。据测算,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的低碳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民众自觉关注和控制碳排放量,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应当更加广泛地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去,从儿童起就培养节约和环保意识,自觉地过“低碳生活”不失为百年大计。

四、结论

经济结构失衡与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本轮危机为中国提供了良机,将自身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有机结合起来,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优选战略。基于国情构建低碳化新能源体系是基本保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途径,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发展低碳经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完全符合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现阶段应当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引导经济结构的改变和调整,国家需要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相关政策应向低碳化倾斜,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据悉,国家将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这将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的行动路线图。

注释:

①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标签:;  ;  ;  ;  ;  ;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之路_低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