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变化,铸就成长论文_陈朋 张丹

点滴变化,铸就成长论文_陈朋 张丹

湖北省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小学 442713

2015年8月25日是我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天,灰突突的操场,杂草丛生的草坪,这是我对我们学校的第一印象。2018年12月28日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整齐的操场,我很开心能够见证我们学校的变化,也很感激自己在这三年多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变化与成长。

刚上班的第一年,对于从来没有接触教师行业的我,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沟通,总是在面对繁多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到现在,在慢慢摸索中,我变得更加淡定和从容,学着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工作的任何问题。但是我知道,我距离一位优秀的教师还有很远,我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成长永远在路上,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迈向一个个新的高度,不断在超越着昨天的自我,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成长。

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读书可以触及到先贤、大师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互联网新技术。新时代,“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只有我们教师首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迈向新时代。

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与同事的交往。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作为教师,成长需要与同事交互,在交互中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让一点点火花簇成火焰,照亮自己前行的方向。

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师如果脱离了学校,脱高了课堂,那么他再好的想法也是夸夸其谈,没有试验田,无处落实。教师也只有身处学校,身处一线课堂,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落实,在落实想法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丰富自我。

五、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离开了育人,不能称为“合格的”教师,我们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职责。我要说,我们传授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能否成为学生的榜样,能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若干年后能否还被学生所熟记感恩?如果能,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成功了。

习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想与同事们一起努力,共同成长,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尽自己的微薄之为。

出去,是为了纯洁地归来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高中语文培训心得

唐能科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 745000

4月13日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我们走进了西北这所杏坛吐芳、人才辈出的名校——陕西师范大学。在这里我们有幸听到了贺卫东、杨泳等二十几位专家精彩的讲座。无论是贺卫东教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杨泳教授有关新时代下,教师道德修养方面的解读;还是一线教师李亮老师对文本新颖、独到的解读意识,金慧老师细读文本,贾建英老师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备课意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小舞台,要有大梦想

在家长焦虑,无良媒体抹黑,教师跌下神坛,一切指责指向教育之时,又恰好在讲台上走过二十个年头之时,不觉之间语文工作者职业的倦怠感早已先于其他科目悄然袭来。那么,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我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能有一个华丽的转身?来自渭南任长安老师以一堂《教师的使命与人生的坚守》为我们拉开了这次培训的华丽大幕,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浴火重生的大门,眼前豁然开朗。真可谓“三尺讲台,舞台虽小,梦想远大”。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教师的工作微不足道,说白了就是个孩子王,没出息,工资微薄,更不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我们知道职业的幸福感从来不是用地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知与感受来衡量的。正如任长安老师所说:“没有人能阻止自己爱自己,而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变得强大,更阳光,更自信,更从容。走在把自己变强大的路上,今天的你是幸福的!”说到底,就是处在职业倦怠期的语文人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即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从而重拾信心,鼓足干劲,去实现梦想,让幸福满满的。当然,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做好后期的职业规划,用自觉的底线思维意识去规避以后职业中的风险,坚信“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一定赢”的干事理念,在小小的舞台之上,定会看到一个华丽的转身。

二、大容量,强思维

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捧,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在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自然成为了大家注目的焦点。新课程的确定,会对高考语文产生哪些影响,高考语文相比原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在确定的新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这一内容的增设,对今后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容量的阅读教学将成为重点,大容量的阅读也将成为常态。现在高考语文命题有明显改进,那就是重视考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速度,甚至还考整本经典的阅读情况。平时不读书、读书少、只会做题的学生,在以后的高考中肯定吃亏,语文会给他们“拉分”,影响整个高考成绩。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语文考分,在专家看来,重视语文,细水长流,多读书、多练笔,而不能像现在这样靠“刷题”突击来学语文。从去年开始,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更是放言:“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语文相比其他的科目,它的科学性较弱,标准性差,所以它是最不适宜考试的科目,也是谁都可以评判的科目。常常会出现背诵过许多的文言文,见到试卷,还是不会作答的现象;也常常会遇到写作水平高的人却未必能在考场中写出高分作文的尴尬场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科素养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出: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强化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当然这里不单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包括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在2017年的高考ll卷当中的第21题和作文题分别对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而且可预见以后对于思维的考查只会强化,而不会减弱。

可见,大容量的阅读训练和增强思维的训练将对高考语文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精确内容,细入文本

于漪老师在她的《语文的尊严》中就曾说过:“让学生觉得上你的课很有收获或上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即把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欲罢不能。”在这里于漪老师从学生的角度界定了好课的标准,即好课就应该是有收获的课,有生成性的课。这样问题就来了,这种有收获、有生成性的好课靠什么来保障?自然,这些好课离不开教师对文本教材内容的确定,离不开老师主导下的文本的细读。

在确定文本教学内容方面,来自高新一中的贾建英老师用详实的实例启发我们什么是要教的,什么是不要教的。如:不教学生一望而知的知识和笼统的原则;不教非自我的体验;不把“文本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要教的必须在语文的课程框架体系内;是比较容易上升为类概念的;是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阅读策略,学生的元认知。

孙绍振在他的微观分析理论中曾说道:“中学课堂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赞美。”这就表明平时课堂的低效是由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脱离文本”、“盲目拓展”、“滥用多媒体”、“伪分析”等现象造成的。要解决课堂的低效问题就要回归文本,带领学生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致反复的阅读;对文本语言中的中心词进行由浅到深的揣摩;对文本语境进行上下体悟。

二十多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如沐春风,心头豁然开朗,教学中的困扰得以消除;与一线老师的交流,心有戚戚,他们前进的足迹,令人警醒,更是催人奋进。

论文作者:陈朋 张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  ;  ;  ;  ;  ;  ;  ;  

点滴变化,铸就成长论文_陈朋 张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