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理论与应用研究

项目融资理论与应用研究

朱圣渊[1]2015年在《中国养老地产项目融资组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焦点。养老地产作为提供居住空间和养老服务的载体,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养老地产发展中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同时中国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竞争加剧,企业寻求转型的格局。研究养老地产开发运营融资结构问题,不仅可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养老地产提供理论依据,更可促进养老地产快速发展。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式对养老地产融资组合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权衡理论、优选融资理论、融资组合理论和项目融资理论,提出利用多种融资组合为养老地产解决融资难题。其次,在对信托、产业投资基金、公私合作模式(PPP)、保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和银行信贷六种融资工具的概念、运营模式及其在养老地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融资工具在融资规模、资金使用周期、资金进入时点、项目融资要求、融资成本等这七个方面优选排列。最后结合中国养老地产开发运营各阶段资金需求特征,通过综合分值比较,从理论得出公私合作模式(PPP)、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保险的优选排列组合和保险、银行信贷、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次优选组合,并对应用进行说明。同时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阐述。由于养老地产开发环境和项目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养老地产融资组合还需结合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

张蒙[2]2017年在《JHC房地产公司“顺河广场”项目融资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上游关联着建筑建材行业、金融行业,下游关联着装修服务业、家具灯饰电器等行业,同时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占据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房地产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资金投入量大、运作时间长和运营收益高的特点,对资金的依赖性较高,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率是房地产企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房地产企业融资一般是以地产项目开发为主要目的。企业融资一般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根据资金需求和发展需要,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获取出资人资金支持,以维持资金链和企业运营,具体指企业筹集资金的行为和过程。我国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占房地产企业总数的比例很大,无论是产能还是资金需求量都占据行业主要部分,但其在融资市场中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政策苛刻,企业信用等级低,金融机构偏见等诸多因素,导致融资操作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和阻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国内外融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在融资渠道选择时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交易等特点,提出了为降低融资成本,i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应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另外,由于房地产行业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和银行贷款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政策,仅靠内源融资一般难以满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特别是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对此,本文指出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融资方式。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融资理论研究和融资管理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融资的概念和相关融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第叁章分析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包括房地产企业发展概况、融资方式和融资困境等。第四章是案例分析,对案例项目“顺河广场”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进行分析。第五章对“顺河广场”项目融资方案进行设计,分析资金需求节点,为不同开发阶段选择融资渠道,设计规划了项目的融资方案。第六章是“顺河广场”项目融资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从政策制度、金融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七章是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改善当前的融资困境,首先要着眼自身,提高信用等级和综合实力;其次,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最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没有固定的融资选择顺序,而是根据当前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能力,尽可能参照优序融资理论以降低融资成本,设计可行的融资方案。

郭继秋[3]2010年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城市功能定位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提高民生与环境水平方面等,已成为各地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市政基础设施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超前性以及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回收等特点,决定了其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地方财政资金的筹措。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上级部门的转移支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收费(如税收和规费收入)。然而,政府投资领域机构复杂、流程过多而导致的低效率一直是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面临的障碍,同时政府投资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远远不够,投资不足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瓶颈”。尽管关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融资模式狭窄、财政供给不足、银行信贷融资有限、股权融资比例偏低、融资模式短效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选择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系统地研究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的形成机理及优化模型,并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评价,从而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瓶颈问题,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价值的目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是指在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中,各项资金来源、组合状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是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比例关系,以寻求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相关者投资目标的项目资产所有权结构。市政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外部性、自然垄断特性以及产权特性,按照上述经济学属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融资,由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兼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性质,因此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偏好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比例有待提升。此外,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是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一个趋势。由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以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行为是在项目最大化目标驱使下使项目产生融资需求,并分析了这种融资需求的合理性,融资需求产生了融资动机,并进一步产生融资行为,包括有效地选择融资主体及融资方式,把握融资偏好、融资成本和风险,形成最优的融资结构等,融资行为的结果要通过融资结构反映出来,而这种融资行为方式也决定了融资绩效,从而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瓶颈问题,实现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问题可以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融资结构受到系统内外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技术进步因素、宏观制度因素、金融生态质量与项目特征因素4个方面对影响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的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并划分为15个小类,基于DEMATEL方法建立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影响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关键因素为项目公共物品性、项目治理结构、政府的管理政策、技术水平与社会信用体系,其中治理结构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影响因素中居于重要位置,它直接影响融资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交易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并且交易比较频繁,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模式,即公益性项目采用一体化治理结构、准公益性项目采用共同治理结构模式,而经营性项目采用市场治理结构模式。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是在治理结构既定框架下形成的,而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项目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于准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不对应,需要采用政府与私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让私人部门分得部分剩余索取权,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这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对于债权融资,政府也应该提供担保机制。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以项目价值最大化为共同目标而协同发展。最优融资结构随项目特征和项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的过程是向最优融资结构调整的过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优化目标为项目价值最大化、融资成本最小化与融资风险最小化,是叁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均衡,但最终目标是项目价值最大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密切相关,项目治理结构是融资结构形成的基础,因此融资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完善项目治理结构,即正确处理项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公共物品属性,不同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起融资结构采用不同的优化模型。公益性项目采用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包括政府预算内支出、政策性收费和经营资源收入。除上述财政性投入外,政府可以采取发行市政债券、政府采购等创新型供给方式,从而弥补市场缺位造成的供求失衡,维护市政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很好地将政府角色融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中。对于准公益性项目,政府的财政补贴及政策优惠是关键,当政府对准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能够满足私人资本的投资回报时,私人资本才会考虑介入准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准公益性项目融资结构优化是政府、投资人与银行的叁方博弈,构建了政府、投资人与银行多目标融资结构优化模型,并制定了政府给予投资人的正常利润上限水平,既保证私人资本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同时也限制投资人获得超额利润。结合算例分析给出了政府、投资人与银行在各自利润最大化下的投资比例,按投资比例大小顺序依次是投资人投资比例最高,银行其次,政府最低,从而达到了优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的目的。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是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通过签订特许权合约实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和运营一类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不对经营性项目投资,而是通过特许权合约将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权转让给私人投资者,私人投资者进行融资安排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债权融资,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形成合作博弈。应用Nash协商模型设计了经营性项目融资结构优化模型,指出私人投资者与银行在真诚谈判条件下,可以优化融资结构比例并实现双方利润都有所提升,并结合实际算例分析了双方参数对各自融资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参数与其融资比例正相关,银行参数投资回报额与其融资比例负相关,从而为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项目利益最大化、融资成本最小化与融资风险最小化3个优化目标从治理结构、融资成本、融资风险、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5个方面建立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方法建立多目标评价模型,进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评价,并应用实际算例证明了评价模型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证明了本文建立的优化模型的正确性,即在多种备选的融资方案中,股权比例相对较高,而债权比例相对较低的方案是优化方案。最后应用长春轻轨项目和松原江北污水处理项目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和应用。

高姗[4]2016年在《污水处理上市公司融资模式与经营业绩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资源污染形势十分紧迫,水污染事件频发,且呈现出恶性循环状态。根据环保部2014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水资源总体数量的不足加之水环境污染状况的严峻,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水资源当前状况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若此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环境污染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制度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且污水处理设施分布不均匀。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成为解决困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点。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行业受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特征明显,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不完善等特点,使得污水处理行业的融资模式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及实践必需性。总体来看,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水平呈增加态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政府财政资金、政策银行贷款不仅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行业巨大的资金需要,还会阻碍污水处理行业效率的提高,加重政策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潜在的债务危机。同时,单纯“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自筹融资机制下,由于所涉范围较为狭窄单一,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应,直接影响了水污染防治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自筹融资方式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融资效率不高。努力寻求新的污水处理行业融资模式,满足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提高水质保护环境的目标。在结合污水处理行业融资特点,分析不同融资模式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污水处理行业的融资模式,成为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介绍污水处理行业相关融资模式理论,同时对该行业融资模式涉及的相关内涵进行界定,以奠定全文的研究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归法。其次,在对行业概况、供求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对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融资现状进行描述。再次,通过对污水处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对14家污水处理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在上述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融资模式发展的建议。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统计等规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引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对选题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初步了解。引出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主要的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界定本文的主要概念,包括准经营性项目、融资模式概念等。阐释相关理论基础,如公共物品理论、项目融资理论等。第叁部分,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分析。利用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行业概况、行业规模、融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直观展现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及融资现状。第四部分,经营业绩分析。通过构建上市公司指标体系对选取的11家污水处理行业上市公司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十二个指标进行融资现状分析,运用spss对财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五部分,政策建议。通过前文对污水处理行业融资模式相关文献汇总、理论梳理、数据分析,提出污水处理行业融资的总体思路,为完善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融资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林霆[5]2013年在《BT模式对投资人财务结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2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2.6%,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但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滞后的问题却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管网、无害化污染处理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如何化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缺乏,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已逐渐成为政府、企业、金融界的思考。随着金融市场的充分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BT模式这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及公用项目得到了政府、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支持,被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有效的缓解了资金的短缺。同时,作为BT项目投资人的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通过自身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以BT模式参与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抢占市场份额,改变投资渠道,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本文以BT模式运作项目对投资人财务结构的影响为中心,首先从BT模式的融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描述了BT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流程,明确了投资人在BT模式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投资人财务结构的含义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重点分了析投资人在BT项目的融资方式对投资人财务结构影响,最后本文以武汉二环线BT项目为案例,分析了投资人如何通过BT模式来运作项目,采取合适融资方式,改善财务指标,优化财务结构。本文的研究将为投资人在BT模式运作项目、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债务风险、提升资产运行质量提供借鉴和实际指导意义。

李青[6]2009年在《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哈尔滨高新区面临着规模化迅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短缺、高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与建设资金短缺等诸多矛盾。本论文针对以往单一靠政府投资或靠政府信用取得银行贷款融资模式的优缺点的分析,主要研究哈尔滨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问题,进一步探讨适合哈尔滨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哈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巨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供给效率及使用效率。本论文借助企业融资与项目融资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哈尔滨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与制度创新这一问题展开初步探讨。首先,系统分析和总结企业融资与项目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常见的投融资模式;其次,对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历史过程和现行状况进行介绍与分析,并探讨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最后,研究与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建立。本文力图通过对企业融资与项目融资的研究,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定参考。

李井林, 刘淑莲[7]2015年在《公司现金持有行为:权衡理论抑或优序融资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权衡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为基础,构建现金持有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均值回归模型与局部调整模型,针对我国675家上市公司在1999~2013年样本区间内的经验研究表明:(1)从静态的角度来说,相对于静态权衡理论来说,现金持有行为的优序融资理论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2)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存在均值回归现象,说明公司可能存在目标现金持有水平;(3)从动态的视角来看,相对于优序融资理论,现金持有行为的静态权衡理论与动态权衡理论均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总之,由于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改进,现金持有行为的权衡理论获得了更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

李巍[8]2017年在《衡山科学城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各地区纷纷基于本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条件建立相关产业园区。但是产业园区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长和低收益等特点,加之市政配套和园区建设初期费用需求量大等问题,融资问题成为园区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基于此,本课题以衡山科学城的园区项目融资作为研究对象,对衡山科学城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与衡山科学城管委会投资部的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对衡山科学城园区项目建设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为衡山科学城园区项目建设融资提供对策及参考意见。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首先界定园区的定义,以及园区项目相关概念和分类,梳理园区项目融资等相关文献,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阐述典型的项目融资模式,对不同融资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衡山科学城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对主要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规划基本情况和总体定位及发展思路进行说明,分析目前园区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测算衡山科学城建设项目融资缺口。然后设计出融资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方法(FAHP)的融资模式评价模型,选择出最优和最合适的融资模式。得出:经营性项目融资选择BOT模式,其次是TOT模式;准经营性项目选择PFI模式,其次是PPP模式;非经营性项目应采用“代建制”融资模式,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进行信托融资,还可以申请各种银行的贷款。接着论述衡山科学城建设融资方案实施基本原则、总体规划、基本框架、资金来源、实施步骤,对预期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衡山科学城建设融资保证措施。

倪红红[9]2007年在《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引入广义BOT项目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基础设施,由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主要由政府垄断经营,建设投入也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支出来提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引发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膨胀式需求,原来由政府单一的财政支出已远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要求,由此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领域兴起了一场以吸引社会资本、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为导向的改革。对如何推动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提高效率,克服原来由政府垄断经营和投资所引起的种种弊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加以解决,其中以BOT、TOT项目融资方式进行了较多的成功实践。在理论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基础设施经营性特点、政府规制的强弱和制度的变迁,以及经营权定价的角度,对在基础设施引入项目融资问题进行探讨。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经历了或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和在不同部门的私有化改革,以及民营化的反复调整和政策变迁,但各国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就我国在基础实施的实践表明: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引入项目融资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投资不足和一些原有体制下的弊端。但是对于区域内持续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风险规避及管理问题,还需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要求,探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鉴于以上认识,本文从政府和项目公司角度,在对基础设施经营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融资模式的特点,研究为解决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基础设施的特点:竞争性和垄断性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融资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经营和管理特点进行研究,以期对政府和项目公司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运作管理中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立论之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这是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竞争的前提;立论之二是:项目融资理论——是解决基础设施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的有效办法;由此阐述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行业的特点和融资的基本问题,从而引入广义BOT项目模式概念体系,并采用实例对其进行论述。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其中第叁章、第四章为本论文核心部分。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目的、重要意义、主要范围,提出研究的总体思路;接着对公共基础设施概念的发展演变和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等重要理论概念进行较全面的论述;然后分析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行业特征和分类,引入广义BOT项目融资体系,探讨了广义BOT项目融资体系在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应用、参与方和操作程序等问题;对以上所提出的理论可操作性与否通过引入云南省高蛲~海口高速公路的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围绕该公路所有权转让问题,论证了引入广义BOT项目融资体系中的TOT项目方式能有效解决该公路的融资问题,并论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在TOT项目方式合同协议中加以约束和诠释;最后对本文的总体设想和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建议。

朱李根[10]2018年在《我国PPP模式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PPP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产品建设和运营的全新发展模式。但我国PPP模式发展还远不完善,外在表现为PPP项目难以落地,实际上是项目建设的融资环节出现了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融资对PPP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投融资理论和借鉴国外成功应用经验探讨推动我国PPP融资健康发展的路径。一方面,PPP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对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也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在分析了我国PPP模式融资方式、融资结构、融资风险后,发现我国PPP模式在融资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以融资结构单一、民营资本参与度低、社会资本退出渠道不畅以及PPP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PPP发展的进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解决融资问题是当前我国PPP项目发展的迫切要求。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和并借鉴参考国外典型国家的应用经验后,认为我国PPP融资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优化融资结构和创新融资工具、提高民营资本的参与度、完善社会资本的退出方式以及出台PPP基本法这几种方式来提升我国PPP融资的能力与水平,推动我国PPP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地产项目融资组合研究[D]. 朱圣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 JHC房地产公司“顺河广场”项目融资研究[D]. 张蒙.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 郭继秋. 吉林大学. 2010

[4]. 污水处理上市公司融资模式与经营业绩研究[D]. 高姗. 河北地质大学. 2016

[5]. BT模式对投资人财务结构影响研究[D]. 林霆.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 李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7]. 公司现金持有行为:权衡理论抑或优序融资理论[J]. 李井林, 刘淑莲. 金融评论. 2015

[8]. 衡山科学城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 李巍. 南华大学. 2017

[9]. 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引入广义BOT项目模式研究[D]. 倪红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10]. 我国PPP模式融资问题研究[D]. 朱李根.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项目融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