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时代”的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公益论文,组织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政政策和社会资源的激励下,大量社会组织诞生和发展,成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其中,青年公益组织是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要求推进“四个全面”,为中国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制定了总目标、总部署。李克强同志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开创了富有生机活力的“众创时代”。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1]。我们认为,“青年公益创业,是在工商创业之外提供的新机会,能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途径成长成才,能充分展示年轻人的生机与活力”[2]。为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时代”需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支持,激励公益组织通过创新创业获得发展活力,服务社会人群;也需要引导公益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机遇,为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本文的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于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2014年组织的“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发展专题研究”。 一、当代青年公益发展三阶段 中国青年的公益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而诞生、发展、繁荣、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或建立的各类慈善社团、公益组织,虽然发展历程曲折,经历起伏升降,但是逐渐壮大了力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代青年公益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青年公益服务阶段 当代青年的公益事业是从城乡群众、外来人口切实需要的微小服务发展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路线,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市场竞争的大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最流行的语言。恰恰在这个时候,1983年北京市诞生了第一个青年志愿者“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1987年广州市诞生第一条青年志愿者“手拉手”服务热线,1989年天津市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1990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注册青年志愿服务社团。“从深圳义工(志愿者)默默播种爱心的行动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准则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朝阳可以培育起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3]。确实,我们在1995年赴深圳市开展志愿服务发展专题调查研究的时候,专家们委托了解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最讲经济利益、最讲市场竞争的深圳经济特区,会诞生第一个志愿服务注册社团;志愿者的动机来源是什么?”通过查阅早期青年志愿者的报名表,发现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我有慈祥的双亲,希望全天下的老人安度晚年;因为我有活泼的儿子,希望全天下的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因为我有恩爱的家庭,希望全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我报名做志愿者。”可见,恰恰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经济富裕、生活幸福的同时,也愿意为他人改善生活、获得快乐付出爱心和力量。慈善公益、志愿服务从沿海传播到内地、从城市传播到农村,伴随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激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解决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2008年中国的两件大事,汶川地震灾后志愿服务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将公益服务的理念广泛传播、广泛普及,不仅吸引青少年参与服务,也吸引老年人、妇女、干部、员工、专业人士等参与服务。正是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人都逐渐了解和参与慈善公益、志愿服务,在利益差距拉大、矛盾冲突频发的社会转型时期化解了许多矛盾,重建了和睦关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运行和生活的持续发展。 2.青年公益文化阶段 伴随社会发展和公益繁荣,人们对于公益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仅要求有实实在在的服务,而且希望这些服务有新意、有魅力、有影响力。这样,青年公益文化就成为引人关注的事情。一方面是将朴实有效的公益服务进行策划包装,提升文化时尚魅力,吸引团员青年参与;另一方面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青年公益服务进行传播推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调查中发现,深圳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地区,广泛多样的文化、媒体传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手机、公交站牌、地铁站牌、户外公益广告的影响尤其重要。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2014年的“深圳市民对志愿服务认知状况问卷调查”中发现,深圳市民看到志愿服务公益广告的渠道中,媒体占75.7%,宣传海报/活动占66.8%,公交车站、地铁站、繁华街道等户外场所占75.3%。当今时代,“网络无所不在、时尚无所不在、公益无所不在”,积极利用和把握这些机遇,就能够让公益服务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美丽风景。另外,我们发现,有一些原来致力于公益服务的青年组织,适应需要转型为公益文化传播的青年组织。“麦田计划”原来就是典型的山区助学组织,因青年发起人莫凡有感于山区孩子缺乏课外读物、缺乏实用文具、缺乏社会见识、缺乏朋友关爱,等等,就推动了遍布全国的“麦田”助学活动。后来,当大量山区助学公益组织开展服务、提供帮助之后,“麦田计划”就积极转型成为公益文化策划和传播组织。“麦田计划”为新型的公益组织策划品牌、设计形象、制定战略、提供路径。帮助许多初创的青年公益组织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具备更加坚实的服务能力。目前,从北京到上海、从广东到福建、从四川到云南、从辽宁到黑龙江等,许多省市都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公益文化传播,或者兼顾公益文化传播的组织,在社会营造越来越浓烈的公益氛围,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士参加公益组织、参与公益服务。 3.青年公益创业阶段 世界各国的公益组织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的青年公益组织也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创新。近年来,公益创业成为业内人士的热门话题,也引起广大青年的关注和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场普遍的结社革命席卷全球。私人组织、志愿活动、非营利组织或是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掀起了这场革命的高潮:他们设法缓解物资短缺,提供医疗保护和教育,推广社会服务,并且倡导对文化、艺术、宗教、种族、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问题进行关注”[4]。不论是欧美国家、亚太地区,还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青年公益服务组织探索和实践公益创业的热情逐渐高涨。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公益发展的瓶颈问题。因为,如果青年公益组织在为社会人群服务,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仅仅靠“输血”,或者是靠政府购买服务,抑或是靠工商企业捐助,就可能“受制于人”,服务目标和对象偏离民众需要,也可能由于“断奶”、“断血”产生组织危机,因此必须探索维系公益组织服务项目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渠道。另一方面是青年公益人才成长的需要,通过公益创业,探索公益组织面向社会竞争,研发公益产品,扩大公益市场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公益创业人才,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格局多样化,不仅工商企业蓬勃发展,文化机构、公益组织、社区自组织等也发展迅速,青年公益创业既可以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获得资源,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资源,逐渐具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服务的能力。 二、青年公益组织的创新创业 青年公益组织从满足于简单、普通的服务,转向追求创新服务、创业发展。一方面,城乡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过去是有人提供关心、问候,提供慰问品、慰问金,就非常感谢;现在还期盼有人性化、多样性、灵活化、实效性的服务,并且服务需求不断变化、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伴随公益组织的大量诞生,互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积极创新、富有活力的组织,才能够受到社会和群众的欢迎,拥有发展壮大的机会。调查中发现,青年公益组织的创新创业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轻化 近年来,公益组织的年轻化倾向非常明显。一是原有公益组织,包括政府背景的慈善总会、扶贫基金会等都设立新的分支,吸收青年公益人参与,力求产生创新活力。二是随着国家与地方社团登记注册制度的放宽,大量以青年为主体的公益组织正式成立,逐渐成为公益活动的主体。“青年社会组织以富有创意的活动内容和不设门槛、自愿参与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大量青年自由参加。与传统官僚机构的层级管理不同,青年社会组织多采取的是扁平化松散型管理。成员在组织内部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一对一地畅通交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才能,甚至选择来去自由”[5]。调查发现,组织内部青年人多,或者有青年人成立的组织,特别具有创新热情和创业意愿。因为,中老年特别是退休人员组成的公益组织,基本以服务群众的特定需求为目标,较少扩大服务领域、拓展服务项目,其特点是将特定服务做得持久深入,而不是不断开发和创造。青年组成的公益组织,其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的特点,促进组织不断变化和创新,即通过项目创新创造不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满足社会人群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创业之路,增强公益组织的“造血”能力,获得自主发展、独立发展的能力,更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服务城乡群众。青年公益人的创新创业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因为年轻就可以大胆探索和尝试,大胆挑战和竞争,即使面临失败还可以“从头再来”、“卷土重来”。年轻化成为公益组织掀起创新创业热潮的重要原因,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2.项目化 青年公益组织创新创业的项目化运作,与传统重视体系、组织的做法有较大的区别。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青年公益组织首先在国家与地区的政策措施支持下形成社会体系,然后建立相应的公益组织,再通过培育和管理促进发展壮大。这样的做法产生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公益组织的依赖性很强,主要依靠政府、群团组织的政策、资金、人力等维持,一旦“断奶”、“停血”就困难重重。二是层层组织繁琐,缺乏具体服务。“只见领导不见服务”、“只见人员不见项目”。传统公益组织逐渐失去城乡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缺乏生存发展的土壤。现代新型青年公益组织沿着“项目—组织—体系”的路径建设和发展,即首先了解和掌握城乡群众、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设计和实施具有实效性的项目,在项目推广的基础上凝聚公益人、志愿者,逐渐发展壮大组织力量。与此同时,通过服务项目的策划和设计,锻炼青年公益组织成员的创造能力,提升公益组织的时尚魅力,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从广东省的情况看,广州市率先创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易会”,每年汇聚5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展示和竞选,赢得工商企业和社会基金的投资,不断拓展公益服务的资源。中山市开展“博爱100—公益1+1+1”的活动,每年从全市申报的众多项目中,评选100个优秀公益项目予以资助。深圳市、佛山市、惠州市、清远市等地的“公益创投”活动也非常有特色和影响力。这些公益大赛和公益创投,吸引公益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创新热情,积极学习创业技巧,增强公益项目的服务实效、时尚魅力,体现公益组织的实施能力、发展能力,从而获得社会信任和支持。恰恰是公益项目的发展和繁荣,让政府和社会更多认识、了解公益服务,更多支持青年公益组织,更多传播公益文化,从而营造友善和睦的社会环境。 3.差异化 青年公益组织发展转型,有一个突出的趋势就是差异化,即逐渐选择富有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发展途径。原来的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志愿团队等都大同小异,都做捐助、关爱、帮助、慰问,等等。久而久之,既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受助对象也不太满意。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青年公益服务有条件也有必要形成差异化,既发挥和凸显不同组织的特色优势,也让有不同需求的受助对象获得满足。标签:公益创业论文; 公益组织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慈善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公益企业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