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CCU 浙江杭州 310016)
【摘要】目的:探析CCU急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CCU进行急诊抢救的120例死亡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在急救死亡后3天内对家属采取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观察对比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变化评分。结果:首先,急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在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差异变化,P<0.05,具有统计意义;此外,观察组家属干预后躯体化反应及抑郁症状评分分别为(1.56±0.42)、(2.07±0.64),对照组家属分别为(2.09±0.72)、(2.64±0.68),且观察组家属其他各项心理反应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急救死亡容易导致患者家属不良心理发生,具有较为突出的危害作用,临床中应注意采取有效干预,对急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进行干预控制,以减少其所产生的危害影响。
【关键词】CCU;急救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反应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48-02
CCU急救发生死亡患者容易对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严重心理应激反应,对其身心健康十分不利[1]。针对这种情况,临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患者家属心理变化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危害影响,十分必要。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CCU急救发生死亡的患者家属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家属年龄在32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11.2)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属14例,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家属46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家属年龄在31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10.8)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属15例,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家属45例。两组患者家属在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上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排除存在精神疾病以及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家属;排除受过严重家庭事故与心理创伤家属;排除家庭关系不和睦或重大经济与心理负担情况家属[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3]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家属心理反应进行调查统计,并按照分组对患者家属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其中,观察组家属在患者急救死亡3天内采取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内容包括,以良好的职业形象与诚恳、和蔼的服务态度,与家属建立沟通,在取得家属认可同时,尽量减少家属的不良心理反应与情绪变化;然后为家属提供充足的情绪发泄与倾诉空间,同时注意避免过于急切将患者送往太平间,通过开设丧房间,为家属提供情感交流与悲伤表达的空间,来减少家属的悲痛心情;最后,主动为家属提供帮助,对家属进行有效的居丧期指导,主动帮助家属联系太平间为患者提供遗体存放或手续办理等服务,以减少无助对家属造成的心理影响;此外,就家属心理情绪的变化,给予相应的自我管理与操作控制指导,帮助家属进行放松和脱敏训练,避免情绪变化的转化发展。对照组患者家属未实施任何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评分变化,以进行效果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调查统计显示,CCU急救死亡患者家属主要以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强迫、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表现为主,且男性家属的各项症状平均评分为(2.04±0.57),女性家属为(2.96±0.81)明显较高,此外,60岁以上患者家属各项心理表现评分明显低于60岁及以下家属,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家属平均评分低于大学本科及以上家属,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其次,在对于干预前后两组家属心理评分对比显示,观察组家属干预后躯体化反应及抑郁症状评分分别为(1.56±0.42)、(2.07±0.64),对照组家属分别为(2.09±0.72)、(2.64±0.68),且观察组家属其他各项心理反应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讨论
CCU作为医院急诊抢救科室,进行抢救治疗患者由于疾病发生突然,再加上病情变化危重,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而患者急救死亡容易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使家属产生躯体化以及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对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有关研究显示,急诊死亡患者家属具有较高的严重应激心理反应发生率,且临床中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恐惧、焦虑、依赖等心理反应,形成相应的心理创伤,十分不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4]。
上文中,120例急救死亡患者家属经统计调查显示表现为突出的躯体化及抑郁、焦虑、强迫、偏执、敌对等精神疾病性心理障碍,且在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差异,在对家属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其各项心理评分具有明显的下降变化。根据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临床中针对急救死亡患者家属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利于控制家属心理障碍发展,对减少其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急救死亡容易导致患者家属不良心理发生,具有较为突出的危害作用,临床中应注意采取有效干预,对急救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进行干预控制,以减少其所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段力萨,冯俊敏,韩晨光等.基于临床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干预下的医疗纠纷防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66-668.
[2]顾鹏鹏,陈淑珍.31例急诊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2(2):85-86.
[3]邓建宏,王静东,沈俊峰等.浅谈对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4):447-448.
[4]胡正义.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死亡患者家属的安抚及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449-450.
论文作者:吕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家属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大学本科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