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 江苏 淮安 211600)
【摘要】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准确率。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将患儿分为Ⅰ组(年龄1~4岁,29例)及Ⅱ组(年龄>4岁,20例)。对4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容易误诊,外周血涂片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传单;EBV;异型淋巴细胞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069-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儿科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是由EBV感染所致一种累及全身多脏器免疫功能的感染性疾病。常以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增大和肝脾肿大、外周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其临床特征。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HLH)[1]、脾脏破裂等,甚至死亡。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形式各异,容易造误诊,现就我院近几年收治的4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2014年1月-2018年11月门诊25例及住院2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对他们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1~4岁29 例,4岁以上20 例。最小为1岁,最大为10岁,平均年龄4.5714±2.21736。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Ⅰ组为1~4岁,Ⅱ组为大于4岁,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2 诊断标准
表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表现及初步诊断
49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47例,占95.9%;咽痛40例,占81.6%;淋巴结肿大30例,占61.2%;肝脏肿大5例,占10.2%;脾脏肿大26例,占53.1%;皮疹8例,占16.3%;眼睑浮肿3例,占8.2%。其中发热、咽痛为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各年龄组单一临床症状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病程早期(1~3天)诊断传单仅27例,其他诊断22例,第4~5天诊断20例,其中初诊时诊断淋巴结炎5例,咽结合膜热4 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川崎病2例,肺炎4例。各年龄组早期确诊、误诊无统计学意义,χ2=1.338,P=0.247,(P>0.05)。见表3。误诊原因主要与发病初期常表现为单一临床症状和缺乏血清学证据有关。
2.3 治疗及转归
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在病程初期予以头孢菌素治疗;抗病毒治疗为更昔洛韦31例,阿昔洛韦12例,其余6例为对症处理;所有病例预后良好,其中6例肝功能异常患儿,经2-3月随访,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讨论
3.1 临床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EBV感染所致的一种累及多脏器免疫功能的免疫异常性疾病,常见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文献报道90%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大多为高热,体温高于39.5℃;80%以上有咽炎,咽炎通常是渗出性,容易与化脓性扁桃体炎混淆,49例中有7例初步诊断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为无痛对称性肿大,多发生于病程的中后期,容易误诊为淋巴结炎;部分病例常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而出现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超过半数EBV感染的患者有脾脏肿大。49例临床表现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同,其中发热为95.9%,咽痛为81.6%,淋巴结肿大30例,占61.2%;肝脏肿大5例,占10.2%;脾脏肿大26例,占53.1%;皮疹8例,占16.3%;眼睑浮肿3例,占8.2%。上述临床表现是在病程不同时期出现,在病程早期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中的3项并非容易,因此容易漏诊误诊。49例初步诊断准确率仅55.1%,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直接、简便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来协助诊断,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需要。
3.2 实验室检查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上述临床表现的三联征以外,还有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及EBV抗体升高也是传单的特征。异嗜凝集抗体主要在青少年中阳性率高,国内发病主要在4~6岁,因而此项检测意义不大。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一般第一周阳性率38%,第二周60%,第三周88%,年龄越小阳性率越低。抗EBV特异性抗体,因小儿体液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处于较低水平,抗EBV抗体检测阳性率偏低,感染7天EBV-VCR-IgM阳性率仅为26%,因此,在疾病早期如第一周内,检出率较低,即便是阴性也不能除外EBV感染;另外上述血清学抗体检测要求实验室条件较高、检测过程复杂、检测费用高、周期长,难以适应基层医院的要求。在我院诊治的49例是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涂片查找异型淋巴细胞,部分结合抗EB特异性抗体来达到临床诊断的。由于特异性抗体出现迟、阳性率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因而外周血涂片查找异型淋巴细胞在早期诊断该病显得非常重要。人体感染EBV后,EBV进入人体的B淋巴细胞内,在B细胞内增殖促进B淋巴细胞活化,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因受EBV的作用,细胞膜发生抗原变化,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刺激CD4+T淋巴细胞产生产生TH1型细胞因子,激活NK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并大量增殖产生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全身内脏器官及淋巴结,从而导致脾脏和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在EBV感染后2~5天出现,一周达高峰,外周血涂片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外周血检查异型淋巴细胞于指尖采血,涂片经瑞氏染色,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计算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3.3 治疗及转归
EBV感染后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能抑制被EBV感染的B细胞增殖,从而使病程自限,但是也有极少数个体在EBV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HLH等,甚至死亡,病死率约1%左右,因此及早准确诊断,对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意义十分重大,49例患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经2~3个月的随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专家联盟,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血组.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91-95.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8):563-568.
论文作者:吴灵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淋巴细胞论文; 传染性论文; 异型论文; 细胞论文; 抗体论文; 临床表现论文; 病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