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与理论研究西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0)03—0007—05
如同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乐章中的主旋律一样,有关西部开发的理论研究必然成为一个时期内的主要话题。客观地看,自80年代初期开始,理论界从东部、中部和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入手,对西部发展投注了较多的努力,尤其在东西部差距及如何缩小二者的差距问题上发表了见仁见智的看法。实事求是地评价之,其研究成果极具意义,它对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方方面面的局限,其研究尚有不少的欠缺:诸如理论研讨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诸如在东西部差距逐渐拉大之因及西部发展主要缺少的是什么——,是政策?是资金?是人才?是地理位置?还是观念等等问题上,理论界至今仍缺乏共识,尚处于众说纷纭之状态。因此,时值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已经拉开之际,理论界亦应进一步阔清思路、调整方法。本文即此略抒管见。
西部开发——开发什么?
考察历史,中国对西部的开发无不是以资源开发为主。古代的资源开发,主要是拓殖耕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近、现代的开发则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辅助性(为矿产资源开发服务)地开发一些耕地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对西部进行的两次大规模开发即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根据社会发展之需,将蕴藏千万年的矿藏开发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天经地义之事本无可非议,问题是,我们对资源含义的理解有些狭隘,围绕资源开发实践亦有嫌片面。比如,一说西部的资源,人们便想到新疆克拉玛依、塔里木的石油、天燃气;就想到青海的钾盐陕西的钼;就想到云南的铅锌贵州的汞;就想到西藏的硼砂四川的钒等等,而西部的另一丰富资源——土地资源则被忽视。即使有人谈到西部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也仅限于开垦荒地,将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农业后备资源逐步开发利用,而忽视了综合治理。
疏忽对西部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无疑是种欠缺,而对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所做的有限工作亦存在着非良性的因素。
纵观美国一百多年西部开发的实践,他们首先是从农业开发入手的。美国是在农业经济开发取得一定成就之后着手工业开发,进一步的是科技开发。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任何落后地区,农业总处于基础地位。没有这一基础,任何行业的发展均若空中楼阁。但仅靠农业很难富国、富民。没有工业的发展并辅助于农业,小农经济无法改变贫穷落后。因此,大凡一个国家大规模的开发之举,其终极目的决不会仅限于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离不开科技的帮助。科学技术的成果运用于工业、农业发展,必使其如虎添翼。因此,美国西部开发的运作过程是顺理成章的。
在自然经济地理上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有较多相似之处。尽管美国的西部开发是运用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从而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但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是一个实施工业化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是将美国推向强盛之路的过程,因此,其成功经验当为我所借鉴。
借鉴之一,中国西部开发仍需走农业开发之路。
这里的农业开发决不能与美国18世纪末的农业开发同日而语。新中国5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使西部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远比18世纪末印第安人生息的美国西部发达得多。尤其是经过新中国对西部的两次开发,已使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具相当规模、相当水平。但是,立足目前来看,西部农业发展仍有很多问题。西部一些地区如西藏、青海等省区,粮食仍不能自给,仍靠外省区粮食调入。所有西部地区共同存在着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存在着农业经济非常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程度加剧,肥田沃土不断被吞噬等严重问题,整个西部农业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农业开发仍表现得极为重要。放眼将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势必会出现一个移民潮。尽管目前对未来是否会在中国发生个移民运动(像美国当年的西进运动)尚难估计,对未来西移人口的数量多少亦难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西部开发必然使四面八方的有志者涌入西部,西部的固定人口与非固定人口将会大量增加。人口的增多既提出更多的粮食需求,同时也给环境、生态保护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都应在农业开发中加以解决。
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农业开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决不仅仅是开垦“四荒”地拓展农田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产量的问题;也决不仅仅是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问题,而是除了这些重要内容之外,还要包括综合治理问题,还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西部大开发问题讲了两点内容。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关于后者,朱总理说:“中国目前可以说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且出现了相对的供过于求。过去由于粮食不够,把山上的树林都砍掉,种上粮食;现在我们粮食已经富余,完全可以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让他们把山上种的粮食退出来,种上树,或者种草,也就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使西部地区有一个非常好的、美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能吸引外国投资的好环境。”从朱总理的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出两层意思。一是,生态保护工作涵盖于农业开发的内容之中。退耕还林、还牧(草)、还湖的意义在于使农业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农业及环境治理的良性发展。其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西部发展吸资创造好的环境。其间接意义在于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由朱总理这段话的含义引伸开去,笔者产生一点设想:可否将江河源头地区搞成一个完全的生态区?具体说就是将江河源头地区的人、畜全部迁出,完全避免人为破坏和牧畜的践踏,从根本上改变如今风沙蔽日的恶劣环境,为人类留下一块生命绿洲。此想法基于两点考虑: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劳作于江河源地区的牧民自古以来便是以放牧为生,牧畜既是劳动对象又是牧民之生命依托。因此,牧民的最大利益及最大所求便是不断增加牲畜存栏数。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则较为淡薄。由于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之二,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水患,国民经济受重大损失。痛定思痛,人们疾首反思,深感水患严重与长江上游生态残遭破坏有关。有关人士疾呼:保护长江上游植被,保护森林!以经济眼光审视,不难发现,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减少、减轻江河水患,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远比在这里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价值高。
借鉴之二,中国西部开发仍需走工业开发之路。
就目前中国西部的工业状况而论,亦远比美国从事西部开发时发达得多。但中国西部的整体工业水平仍较低。比较而言之,中国东西部差距体现出的固然是综合因素,但其主要者乃工业水平之差别,并由工业差距派生出其它差距因素。因此,西部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工业水平,西部在大开发过程中工业开发必然是重头戏之一。第一,开发西部的矿产资源,其意义就在于促进西部的工业发展。蕴藏于大山深处、地表之下的矿产均不具任何价值;开采出来的矿藏在未成为商品之前亦不具什么价值,而只有通过工业再加工使之转化为商品以后,它才具有价值。工业开发为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市场。第二,工业开发的结果,可以促进我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随着西部丰富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随着东部资金、技术等逐步西移,从而使东西部之间形成经济贸易等多方面的互补性,东西部均可在对方寻找新的市场,寻找到新的商机。这既是西部工业开发的前提依赖条件,又是其深度开发的必然结果。一句话,富强西部离不开工业开发。
借鉴之三,中国西部开发应该走城市化之路。
西部,原是一个有争论的方位概念。一直到1986年4月12 日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才首次明确了在我国客观存在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据此划分,西部地区包括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4 省区及以后成为中央直辖市的重庆市;包括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5省区。西部地区真可谓地旷人稀。10个省、市、自治区的总面积为52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55%。西部10省区人口为27865.86万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22.9%。其人口分布很不均匀。2 亿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而占国土面积第一、第二和第四位的新疆、西藏、青海3省区的总人口不过2400万, 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而这三省区的总面积却超过全国总面积的1/3,达到37.6%。在西藏和青海的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如此稀疏的人口分布,影响着西部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工农业的发展,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的进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走城市化之路。其一是有必要。目前西部人口分散(其因在于地域广阔),且大部分地区为落后或艰苦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教育较困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牧业区,教育问题、人的素质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之因,就与人口过于分散大有关系。如将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从发展建制镇入手,逐次向城市化过渡发展,这有利于繁荣文化,有利于教育及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目前西部城市发展落后,数量少且质量差。据最新统计,西部10省区共有特大城市7个,占全国比重的18.9%;大城市2个,占全国比重的4.2%;中等城市35个,占全国比重的17.1%; 小城市77个,占全国比重的20.4%。这种情况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西部的开发。其二是有可能。西部人口相对较少,从人口上讲,全国最小的几个省区都在西部地区。这既是走城市化之路的不利因素,又是有利因素。其有利因素在于人口少好集中、好安置、好管理。
当然,走城市化之路,尚赖于移民运动的出现。美国如果没有19世纪实的西进运动,就没有芝加哥、辛辛那提、克利夫兰、圣路易斯等新兴城市的拔地而起;没有这些新兴城市,就没有美国的新西部。现在的中国不易出现19世纪初美国的西进运动,因此,在中国西部走城市化之路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借鉴之四,中国西部开发必须走科技开发之路。
虽然从局部看西部个别省拥有着较高的科技含量(如陕西省的科技力量在数量上居全国第3位),但从整体看, 西部绝大多数省区的科技水平都比较低。即使拥有较强科技力量的陕西省也未能很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所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西部共同存在着开发科技的任务。科技力量弱的省份需要采取措施,吸纳科技人才,吸纳资金,增添科研设施以增强科技力量;现已拥有一定科技力量的省份需要调整,需要改革,使之拥有的科技力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之转化为西部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正如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说的那样:西部开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事业,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西部地区真正的开发恐怕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与艰难程度一时还难以预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上面所谈西部开发应走之路,仅仅是择其大端略加陈述,西部开发的内容及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理论西移—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所谓理论西移,意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理论研究的中心和重心向西部移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看似抽象的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具体的实践。西部大开发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对大开发过程中出现或行将出现的问题,可知与不可知的难题的解决,均需理论界做深入、扎实的探讨。
关于西部发展问题,这早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理论界早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研究高峰。荟萃理论界研讨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东靠西移”理论。即立足沿海,逐步西移理论。2、“一个半重点”理论。即将我国东部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将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及西部的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8个省为半个重点, 逐次发展。3、“内疏外引”理论。 即疏理西部经济系统内的各种经济关系,疏通西部对外开放的各种经济渠道,引进东部和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西部。4、综合开发模式。即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 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5、 机制转换战略。其具体对策是“拉”、“放”、“推”、“联”。6、 支撑点式开发理论。即选择合适的支撑点,集中一定数量的人、财、物进行重点建设。7、“点轴辐射”理论。 即将西部地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一些中心城市作为西部开发的极点,通过强化这些战略“制高点”的近辐射功能来带动其他产业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8、 适度倾斜——总体协调理论。即重点与一般协调;外循环与内循环协调;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等,促进西部的发展。
笔者之所以饶有兴趣地将理论界研究西部开发、西部发展的理论观点诸一列举,旨在让我们站在今天对已往之观点作一检讨。本文认为,各家之说均富含道理,纵的去看,其研究相当深刻,对西部发展均具有指导意义。但横的去看,诸多研究均存在着各自的局限,均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具体性,有的研究侧重于一个点的探讨而忽视了全面性、全局性,因此,其研究有深度而无广度,不具普遍意义;有的研究则面面俱到而未突出重点、难点,故其研究有广度而无深度。假若将其研究运用于西部发展之实践的话,那未,有可能让西部人感到无所适从。如果将上述8种观点撮其精华,融汇一体、 形成一个综合性理论观点的话,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上述观点的产生距今已经10余年了。其观点与西部现实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但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西部热,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今天,当国家政策重心与投资重点已经西移的时候,做为实践之先导的理论应该有何作为?面对汹涌而来的西部开发浪潮,理论界应研究什么?我认为,如今理论研究已无需务虚,不需要再抽象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战略,这样或那样的理论,需要的是务实。西部开发不需要阳春白雪的高谈阔论,更不需要空洞无物的纸上谈兵,需要的是针对开发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实实在在的探讨。不求所有的探讨一一俱为化解难题的良方妙药,但求所作的探讨能给开发实践以启迪、以参考,能给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预测、以警示。
鉴于东西部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中存在的各自的局限,笔者籍此提出一点建议:建议在研讨西部大开发问题上实行东西“会诊”。通阅所有关于西部发展、西部开发的研究性文章,感觉东西部的理论研究者都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工作、生活于西部的理论工作者熟悉本地情况,认识问题较深刻,故在微观研究方面显见其长;但由于视野与思维空间的局限,使其在宏观研究方面则显见其短。工作、生活于东部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处在“旁观者清”的位置,在研究西部时多少显得有些高屋建瓴,故在宏观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但他们毕竟对西部情况掌握有限,“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使其不可能对西部有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故在微观研究方面难免有疏漏。如果东西部的理论工作者实行东西合作,联手为西部开发出谋献策,那就可以以大手笔书写出西部大开发理论研讨的宏篇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