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从MRP-II向ERP的发展,_erp论文

从MRP-II到ERP,中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物流论文,MRP论文,II论文,ER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1.06.069

1 引言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IT技术的日新月异,Internet/Intrane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全面也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是ERP的导入和实施。

当前,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顾客(cus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构成了影响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顾客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差异性且在不断变化、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无不充斥着激烈的竞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和以“进销存”应用为主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落伍乃至最终威胁到其生存。为了适应以3C为特征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管理理念上的革命,业务流程方面的重组以及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其中一场以企业物流系统(包括:MRP、MRP-Ⅱ与ERP)开发和应用为主体的管理手段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发展到现阶段,则是ERP系统在企业内的广泛应用。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各种管理信息(尤其是物流方面)按客观规律进行提炼与高度集成并快速处理,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协调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可以实时监控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为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效率高效化,最终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历史回顾

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ERP的应用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期间,许多开发企业和应用企业都在探索信息化和ERP之路该怎样走,如何才能符合中国企业的需求与特点。1986年以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对什么是MRP、什么叫ERP毫无概念。直至1990年,从理论界开始,许多管理专家、物流专家和中国的企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先进企业,研究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应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国企业,最终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期间,一些学者与企业发现了先进的物流系统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其先进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信息化程度所决定。于是,这段时间里,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引入ERP并加以应用,出现了一批试点企业。1990年到1999年间,随着理论界对ERP广泛地宣传以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了ERP,国际上一些著名的ERP设计企业也开始积极进军中国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观念上接纳了这一新鲜事物,更从行动上试用和购买了ERP产品。

目前,中国已有许多企业购买或使用了ERP系统,但应用效果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为探究这种差异,以更好地为我国企业实施。ERP总结经验,本文将从回顾我国的MRP-II/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入手,将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2.1 引入期

这一阶段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中国企业主要是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了MRP-II,应用的领域也主要是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观念、技术、经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实施的效果比较有限,被人们称之为“三分之一成功、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有得有失”的阶段。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刚刚步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企业初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但并不强烈。与此相对应,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仍属于计划经济下的指令体系,非常落后。据不完全统计,那时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此外,诸如设备利用率低,产品交货周期长,物料规划不合理导致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与市场脱节大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市场经济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同时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的一些企业由于物料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占有重要地位,故率先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以改善和提高其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内部运营体系。

作为MRP-II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它们实施过程可谓是曲折坎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水土不服”。首先,存在着管理软件本身的技术问题。从硬件设施方面而言,当时引进的国外软件大都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基本上属于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操作复杂,开放程度低、兼容性和通用性都比较差;同时,设备体积比较庞大;更糟的是,引进的国外软件并没有实施“本土化”的转化与改造,而完成这一工作又需要大量投入,造成最终的使用成本高昂,耗资巨大。此外,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并没有跟上,因而系统性能的提升空间很小。

其次,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认知障碍。当时企业的高管大都对这种革新缺乏应有的的重视,只是单纯地将其视作为一项普通的技术革新。尽管如此,由于该系统在物流组织上体现出极高的准确性与极大的便捷性,仍吸引着诸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等纷纷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并加以应用,并因此切实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当然,也有的企业应用并不理想。例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共花费了2 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了MRP-II系统,其最初希望能达成的目标是,能实现对全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与精确调配,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益。但实施的结果却是,最终实际投入应用的部分尚达不到软件系统10%的设计功能。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企业实施MRP-II系统所得到的效益与所花费的投资相比,与当初所设定的效果目标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为此,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现状并不适合国外的MRP-II软件系统;一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和总结这段应用情况后,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论点,即:“国外的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三个三分之一”论的阶段。

2.2 成长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在这一阶段,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进步,MRP-II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在实践上突破了以往被称为“三个三分之一”阶段的局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已逐步深化,“市场化”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商品市场的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切,均对计划经济下企业的管理方式、物流组织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阶段的管理软件虽仍是主要定位在MRP-II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上,但所涉及的领域已有了较大的拓展,突破了机械行业而扩展到电子与家电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航天航空业、建筑业、制药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像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等老牌的MRP-II用户在启动了国家“863”的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重点工程后,用系统将企业的经营计划、物资供应、产品生产、财务支持、人力资源支持等各个环节链接起来,使各个职能部门围绕生产管理这一核心协调运作。该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经营计划,运营效率得以大幅提高,获得了可喜的收益。总之,在这一阶段,很多实施了MRP-II的用户在上马和应用该系统之后都在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期间,国外软件还是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

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硬件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和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都使得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二是在“软件”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在90年代中前期已进入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与创新的阶段,很多企业为了不断适应外部动荡和变化的市场,积极地采用新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是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出于对中国这一巨大且日益增长的市场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不断在“本地化”方面下工夫,为中国企业“量身打造”,其产品在实用性、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市场机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MRP-II系统“中国化”的障碍。还有,一些国内的专业公司的技术水平在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实现了突破,可以对国外的软件进行改进或二次开发,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能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更有一些实力较强的软件设计企业完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内版本MRP-II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的用户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比较与选择。再有,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之后,尤其是受到了实践中成功案例的鼓舞,原来对MRP-II/ERP系统敬而远之的广大的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实践上逐步接纳了该系统。为此,业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高声呼吁“三个三分之一可休矣”,肯定了这一阶段MRP-II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前景给予乐观的展望。

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这一阶段MRP-II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体现了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①企业在选择和应用MRP-II时往往采用“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方式,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往往只引进几个急需的模块,缺少整体规划,难以体现MRP-II系统的整体效应;②应用领域仍有较大局限,制造业基本上占有绝对比重;③企业应用的范围和功能只限于内部,未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与本企业相关的环节都纳入到MRP-II系统的管理范围之中;④部分企业在上马该项目时“赶潮流”的心态比较明显,过于急切,缺乏必要的人力与技术的储备,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重视不够,缺乏详细和全面的考察,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实际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2.3 成熟期

该时期是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其主要特点是ERP开始逐步被引入并替代了MRP-II成为主角,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尽管MRP-II/ERP在制造业中应用比较普遍,但其触角伸向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服务流程比较复杂,供应链比较长的行业。同时,其应用效果在不断的实践与完善过程中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此时,由于面临的经营环境多变且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因此,企业不再满足于以物流信息化为核心的MRP-Ⅱ系统,而追求能将尽可能多的运营环节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之中。此时,基于流程再造的ERP由于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渐被企业所青睐,因而,我国逐步进入了ERP应用的“成熟阶段”。

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同时,信息产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助推剂”。这些,客观上需要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软件来与之相适应。这种软件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结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为企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因此,ERP系统步入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它的触角涉及各个行业,如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等很多第三产业中的行业,甚至于医疗保健业和宾馆酒店等行业。ERP能针对上述行业的运营特点开发出满足其特定需要的管理系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例如美国著名的IBM公司就推出了多种行业的解决方案,“四海一家,解决之道”很好地诠释了其提供的ERP系统的强大功能,它可为企业提供投资管理、融资管理、风险控制、跨国家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信息集成、盈亏分析、销售分析、市场预测、决策信息分析、促销与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全面质量管理、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利用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MRP-II不具备的功能。有了ERP系统的强大支持,一方面企业可以极大地扩充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经营领域的多元化,同时将经营的区域拓展至全国乃至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能统揽全局,准确地把握市场机遇,对内实施精益化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增长。

然而,在新的形势,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其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在ER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很多企业未能以优化重组业务流程为前提,ERP实施未能与企业的业务流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只是停留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一用计算机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操作,造成了ERP的功能只发挥了很小的部分。②国内ERP市场还不够成熟,难以规范ERP企业的行为。例如,个别企业为达到自己的销售目标,无视该产品是否适合卖方的营运特点,不负责任地采用不符合商业道德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订立合同,导致后面实施工作中途夭折或仅获得了低效的实施结果。

3 小结

由以上中国企业ERP实施的阶段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最先进不一定是最合理”。企业推行ERP绝对不是旱涝保收,其过程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ERP的实施要考虑企业所处的不同“状态”,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2)ERP项目所需实施费用。我们可以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来说明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图1、2、3所示)。

图1 不适合推行ERP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1)的企业推行ERP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且边际成本始终大于边际收益,因此企业的最优解决方案是不实施ERP技术。

图2 存在ERP实施最小值的情况

图3 存在内部最优解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如图2)的企业实施ERP的边际成本和际收益同时递增,解决的思路是继续实施,且当θ>θ[,Min]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因此企业在实施ERP时,当θ<θ[,Min]将暂时无法看到企业受益。只有超过θ[,Min]点时,开始收益且收益随着ERP的实施不断深入将递增。

第三种情况(如图3)的企业实施ERP进程中存在内部最优解的情况。在初期,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既企业可以得到好处,但当θ>θ[*]的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因此企业存在一个ERP实施的最优解决方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MC=MR。

很多人士认为,企业实施ERP应该是第二种情况:虽然初期会带来较高的成本,企业收效甚微,但随着ERP的深入实施,总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但对某些企业来说,不实施ERP才是最佳的选择(如第一种情况)。而对另一些企业(第三种情况),当ERP实施到一定程度,企业从中得到充分好处后,很可能由于下一步决策的失误导致所购买的设施闲置或消费没有达到合理的利用而造成浪费。

标签:;  ;  ;  ;  ;  ;  ;  ;  ;  ;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从MRP-II向ERP的发展,_er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