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在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力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这一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对我国经济领域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 阐述和回答,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 论做出了重大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其基本理论,研究解决当 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充分显示出 了它强大的内在活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强大的内在活力,是由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 、创新性和开放性决定的。
一、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中,创立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揭 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即“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 辩证运动的实质。”[1](P46)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考察,是从其联系、运动、 产生和消灭方面去考察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又把它运用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透过 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假象,揭露出了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 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揭露出了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揭示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 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经济运动是一个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具有自 身经济运动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 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他透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各种经济现象,研究了社会主义 经济关系中蕴含的内在的普遍联系;他从社会经济事实和社会经济过程出发,把经济事物看 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二重性,同时又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这种经济的主要矛盾和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经济事物的性质。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问题,成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 科学方法。
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所有制结构的分析中,邓小平运用了“主体”与“ 补充”的辩证法。在经济制度方面,他指出:“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 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的发展”[2](P59);在所有制结构方 面,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 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企业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 会主义经济的补充。”[2](P138)
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主义目标的分析中,邓小平运用了波浪式发展与循序式渐进 的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他认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发展过 程必须是一个不断上台阶的运行过程,“总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 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2](P377 -368)但是,这种波浪式发展不是大起大落,它必须是以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是以效益的增长、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因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又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运行过程;在社会主义目标方面,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 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 使 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P152) 同 时也要防止两极分化,防止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
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对待国外的资源和经验问题的分析中,邓小平运用了内因与外因 的唯物辩证法。在确立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们的装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 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 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73);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像 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2](P78)“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P3)
唯物辩证法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运用,使得这一理论一经产生,就具有了不断进行自我 更新的机制。它以经济发展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时代精神为准则,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 的道路。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活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实践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识、理论是第二性的,物质决 定人的意识,理论产生于实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动性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利用和改 造的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种统一于实践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 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它具有自我发展的力量和活力。邓小平经济理论充分体现 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是作为一种实践的理论来展现自身的力量和活力的。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实践性首先表现在,它来源于实践,与实践紧密结合。邓小平经济理论 的范畴、概念和规律,都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概括和提炼出 来的,反映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本质、公 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都是对中国社会 主 义经济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最丰富的材料。在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实践中,“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而“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2](P16- 17),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缺点”,是教训;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 会 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而搞所有制升级,追求“一大二公三纯” ,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弊端,是障碍,等等。正是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 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才有了邓小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理 论论述,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对外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新经验,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最 直接的来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群众锐意改革,努力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经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 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农民的两大创造。这两大创造既引发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 两个飞跃”的思想,也使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深深认识到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 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 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2](P1 4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仅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而且也是 检验它是否是真理的惟一标准。“生活之树是长青的,而理论则是灰色的。”经济发展实践 的千变万化、永无穷尽,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理论要走在实践的前面 ,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紧跟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就是在紧跟经济实践的 发展变化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的形成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加快中西 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是根据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对邓小平关于“在本世纪末达到小 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地区差距扩大)这个问题”的设想,以及“先富带后 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统一,使邓小平经济理论充满活力、勃发生 机。一方面,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离开了实践,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又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发展的不 竭源泉,只有随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三、创新性的思维品格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征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一个社会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繁荣的 根本,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创新 ,才能富强。要创新就要反对本本主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 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 P142)对于一个政治家、一个思想家、一个理论家来说,创新更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在素质, 没有创新,这个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就没有灵魂。
邓小平经济理论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使自身成为“创新的理论”,而且 在许多领域做出了“理论的创新”。说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创新的理论”,这是因为邓小平 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百年探索的时代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 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问题,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形成了具 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说邓小平经济理论在许多领域做出了“理论的创 新”,这是因为邓小平经济理论面向时代,尊重实践,着眼发展,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新的活力,拓展了马 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视野。
19世纪70年代以后,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加速向西欧以外的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拓展 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时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 的卡夫丁峡谷”,但出现这种可能必须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互相 补充”为前提。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未预料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国家取得胜利,更不可能对这些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问题作出探讨。20世纪初,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以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 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时代课题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但是,列宁当时主要还是从“走 向”社会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代课题的,并且由于他的早逝,使得他的一些构想还未来 得及付诸实践,未能得到系统的阐述。后来,斯大林、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虽然也都作过一些创新性的探讨,但却留下了不少的理论教条和发人深省的教训。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对这一时代课题探索的政治魄力 和理论勇气,既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勇于突破陈规,既抛弃对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教条式理解又敢于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经济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 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
根据时代变化的新特征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 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P146)邓小平 经济理论科学地理解并处理了如何坚持、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它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
它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思考问题,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准则, 对我国以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 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一系列理论问题上做出了创新。
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邓小平作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又具有创新性意义的论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 断,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一方面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 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把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概括进社会主义本质,说明了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突破了计划 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维定式,说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这一理论创新,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又纠正了长期以来只注重从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偏误,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 识提升到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角度看问题 的新境界。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为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中,邓小平首 先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离析出来,形成具有抽象意义的市场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 ,再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集中论述主要是:“社 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2](P148);“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 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等等。这些论述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们在搞市场经济中,应该大胆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行的反映市场经济发展共同标 志、共同规定的东西;在中国搞市场经济决不是搞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
此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问题上,邓小平都做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 会”[4](P443),因此关于这个社会的学说、理论就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根据不 断变化了的实际,在不断纠正经过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某些结论的过程中,补充符合时 代要求的新的内容,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四、直面现实的开放性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机制
邓小平经济理论正是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随经济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思维特 征,以及创新理论与理论创新的思维品格,才使其能够在坚持不懈地关注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直面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现实, 以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基本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 方式、管理方法。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基础构成了这一理论开放性的特点,即不仅对外开放 ,而且对自身开放;不仅对过去和历史开放,而且对现在和未来开放。它始终依靠实践的力 量 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客观真理的系统。直面现实的开放性,成为邓小平经济理论永葆青春 活力的机制。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开放性首先和它所具有的超前性密切相关。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超前性反 映的是邓小平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经济建设上的雄才伟略。他的“从政治上看经济问题” 、 “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视角,高屋建瓴地点明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社会主义性质,预见了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他所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思想,经济 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具有较为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 从而使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够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实践中,对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新的实践需要的解释,能够把邓小平提出 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发展目标更加具体化,能够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重 要观点,提出国有经济的发展要增强控制力,要调整战略布局,要实行战略性改组的方针等 。
其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开放性和在超前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拓性密切相关。作为一位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始终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的姿态,展示着对马 克思主义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无限信心,实践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经济理论的丰富 、发展和完善,在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开拓性突出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模仿别人,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 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其二,不把马克思主义奉若神明,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具体 结论,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概括新结论。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以及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选择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发展的经 济体制和战略目标,系统地阐释并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正是有了这种建立在科学的超前性基础上的开拓性,才有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发展,有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P40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 如此。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提供的同样不是教条,而是指引我们如何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 实践的方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