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创新的机理与核心过程研究_分布式技术论文

分布式创新的机制及核心过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布式论文,机制论文,核心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调动和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建立有效组织,将研发站点延伸到全世界科技精英聚集地区或者产品需求集中的市场中心,同时系统保护企业自身技术,构筑技术和产品的竞争高地,是企业创新竞争中的重要内容。分布式创新就是在创新竞争中一种常用的研发、创新组织模式。这种创新模式要求企业走出独立、自足式的知识中心,向更开放、更加合作的知识生产与利用模式迈进。与传统的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的创新模式不同,分布式创新管理要求企业精于网络管理,协调跨文化、跨组织的知识流动与交换。因而如何确定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进而据此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提高分布式创新管理能力,是保证分布式创新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分布式创新的机制和核心过程,以便为跨国公司或者其他类型企业开展分布式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2 相关研究回顾

2.1 分布式创新概念

根据Coombs和Metcalfe的定义,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在多个公司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分布实现的情形[1]。Coombs和Metcalfe在另外一文中特别强调,分布式创新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涉及事先存在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安排来实现创新[2]。Coombs和Metcalfe关于分布式创新的定义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同,如国外学者Andersen等人在此定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3],国内学者许庆瑞在其《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采用了Coombs和Metcalfe对分布式创新的定义[4]。

本文认同并采用Coombs和Metcalfe关于分布式创新的定义,认为分布式创新是由一家主导公司(如跨国公司)发起,选定创新任务,在研发合作伙伴或者内部分支研发机构之间分配创新任务,最后对研发、创新成果进行集成的研发模式。分布式创新是集成创新的一种模式,也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但其着眼点不同于开放式创新,更接近于集成创新。分布式创新隐含了具有主导性公司的前提,即通过相关的机制安排,其他公司参与并以不同的方式分享创新成果,是分散与整合的统一。由于创新包含研发、试生产、商业化等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的创新都可以采用分布式的结构安排,因而广义分布式创新包含分布式研发、分布式生产及分布式营销等。本文的分布式创新主要侧重于与创新紧密相关的研发及生产阶段。

2.2 分布式创新实践简介

(1)主要组织形式

Coombs和Metcalfe指出了分布式创新的五种主要组织形式:①以市场为中介的分布关系,比如创新外包等;②通用技术导向的多公司合作开发;③应用导向的合作研发;④合资公司合作开发;⑤战略联盟[1]。

(2)主要集中的领域

Gerybadze通过对企业创新模式调查发现,分布式创新主要集中于制药、生物科技与保健、信息技术、通讯设备与服务、化工、IT等领域,这些领域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研发支出占整个研发总支出的比例较其他行业高[5]。

(3)发展趋势

分布式创新普遍为被跨国公司所采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创新模式。Bowonder和Racherla等人对2004年“财富500强”中320家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倾向于分布式,通过合作开发、合作申请专利、从外部获取相关知识的趋势非常明显。他们调查中发现,日本Toyota公司在2004年申请的专利中,大约有35%的专利是和其他公司共同拥有[6]。

(4)典型案例

分布式创新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波音公司的创新模式。波音787型飞机从发明、定型、转化、融资几乎都是通过其全球分布式创新网络来实现的。波音787的制造和研发涉及了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和研发机构,其全球性分布式创新网络为波音787缩短了进入市场的时间,且节省了可观的研发费用。

2.3 分布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Coombs和Metcalfe通过分析技术变革趋势,提出企业分布式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系统分析了分布式创新的普遍性及意义[1]。这三类技术趋势是:(1)产品中技术多样性水平增加趋势;(2)系统复杂性趋势;(3)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融和趋势。这三种趋势从技术层面决定了产品研发的分布式特征。公司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甚至固定于单一产业的技术有时候也会变得被动。技术变革的趋势促使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公司范围边界的藩篱,同外部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合作研发、合作创新。

西蒙的"近似可分解性"及"近似可分解系统"、"模块化理论"、"松散耦合系统"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分布式创新的理解[7]。有学者从知识经济、全球化、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外包等角度解释分布式创新[8],Sawhney和Prandelli等人则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把分布式创新理解为“创造社区”(communities of creation),并用交易成本理论、复杂性理论、知识产权理论等论证创造社区的合理性[9]。有关分布式创新过程的研究仅见Gerybadze的研究[5]。Gerybadze把分布式创新过程分为配置和沟通的两个关键过程,具有一定启发性。但是这种分类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上这些理论分别从特定侧面对分布式创新进行描述和解释,增强了我们对分布式创新的理解。但是以上各种理论停留在解释层面的居多,较少涉及到分布式创新管理层面,对分布式创新管理过程及机制安排论述不多。本文主要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分析分布式创新机制,并分析其管理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3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分布式创新机制

3.1 分布式创新过程是由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创造过程构成的知识流循环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分布式创新实质是在主导性公司协调下,不同主体的研发机构,比如子公司研发单位,高校或其他学术团体,合作伙伴等,共同完成一个研发、创新任务的过程或组织安排。在该过程中,主导性公司和各个参与主体之间,构造了一个循环的知识流。该循环流主要包括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等过程。主导性公司确定创新目标,选择合意的参与方,分配创新任务,并与参与方共享基础知识,整合创新知识。在创新全过程中,主导公司向各参与方进行知识转移,各个参与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主导公司知识转移。各个参与方研发成果最终汇总到主导性公司,由主导性公司进行知识整合,同时进行知识创造,这样形成一个闭环的知识流循环,且该循环在最终创新任务完成之前一直存在。如图l所示。

图1 分布式创新的知识流循环

分布式创新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知识类型是非对称的,各知识主体创新重点也不同。在某些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主导性公司定义和拥有专有知识体系结构(knowledge architecture)。控制专有知识体系结构或者标准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多占有创新租,因为主导性公司通过控制专有知识结构,使得许多系统和组织被独立开发出来,自己仅集中于协同工作和控制体系结构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参与到该体系机构的公司[10]。从模块化角度看,该类型的分布式创新中,主导性公司拥有系统性知识,而参与单位创新范围被限定在模块化任务上。

3.2 分布式创新有赖于主导性公司内部知识主体与外部知识主体共同构建的知识网络

不同的知识主体就是具体的知识源、创新源。内部知识主体是企业自己拥有或者控制的研发机构或者创新站点。外部知识源一般包括活跃用户、供应商、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专家、竞争对手、其它企业、新闻媒介、互联网和咨询机构等。这些知识源一部分是主导公司拥有的、可控制的;另一部分是可以接近的,并能以项目为纽带或者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基础,通过合作、契约方式构建知识网络。不同知识源具有不同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生产特性,因此,筛选出具有特定能力、能胜任合作研发及创新任务的合作伙伴是分布式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Kuemmerle根据承担的任务类型不同,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基地进行了分类,分为以增强总部吸收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本部增强型站点(home-based-augmenting site)和以总部知识应用为主要任务的本部开发型站点(home-based-exploiting site)[11]。这些站点是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中的核心力量,并且不同任务导向的子公司或者研发站点承担不同类型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类型的划分实际上也是分布式创新中对各个能力中心评估时经常采用的评估方法。

主导性公司以自己拥有的坐落于不同区域、承担不同使命,具有特定研发、创新能力的研发中心为发起者或骨干,同时联合公司外部的研发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以及大学等公共研究机构构成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网络、创新网络,并以此创新网络、知识网络为基础,开展分布式创新。创新分布跨度取决于公司的创新网络、创新类型、交易成本,以及参与方的合作历史与双方的信任程度,甚至为了合作研发、创新所制定的具体的激励与约束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等。

3.3 分布式创新依知识互补性和知识整合类型,呈现出多样的分布式特征

从知识互补性角度看,分布式创新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已存在"知识、具有互补性知识的整合、再创造与应用的过程。Buckley和Carter把知识互补分为附加性知识互补、序列性知识互补和复杂的知识互补等三种类型[12]。这三种类型实际上也刻画了知识整合的类型。依据知识互补性特点和不同的整合模式,可以把分布式创新分为模块式分布式创新(并行式)、序列式分布式创新(串行式),以及复杂式分布式创新。

(1)模块型分布式创新。这种分布式特征是主导公司拥有专有知识结构,或者具有已经创新初步成果和相对明确的创新发展方向,参与单位作为一个模块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图中参与单位可以不只一个,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科研院所等。这种分布模式的分布式创新在各个参与单位间可以同时进行,因而具有并行式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模块型分布式创新

(2)序列型分布式创新。该模式特点是后一个创新必须在前一个研发、创新成功基础上进行,是按照严格顺序和标准在不同创新源间进行分布,因而具有串行性特点。如图3所示。该模式也包含这样的情形:在创新早期阶段,由一个中小企业进行初创,达到一定程度后,由大型跨国公司接手进行投资。比如日本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周围散布着一些反应快、效率高的中小创新型公司。当某个中小型创新公司有新的发明、初步创新但又不能独立完成创新任务时候,大型跨国公司会通过收购或者合资等方式参与进去,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产品商业化等创新工作的其他阶段。

图3 序列型分布式创新

(3)复杂型分布式创新。该模式是指兼具模块化和序列式两种分布式创新特点的类型。见图4。

图4 复杂型分布式创新

4 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分析

分布式创新的顺利实现,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离不开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知识整合等各过程的有效实现。因而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知识整合各过程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可以从中归纳出分布式创新的核心过程,并追溯到影响分布式创新的主要因素,相应地找出有效改进上述三个过程效率和效果的对策或者主要管理措施。通过对各管理措施进行归类,可辨识出分布式创新的核心过程。本文把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过程归类为两个核心过程:配置过程和激励过程。分析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

配置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高层决策者要决定干什么,在哪里实现及谁参与问题:在哪里设置研发中心?哪种类型创新工作是当下要进行的?哪些合作伙伴要参与进来等,涉及定义项目、制定规则,分解模块工作,其目标是确保“合适的部门做合适的事情”。而与激励相关的工作,是致力于降低相关成本,增强效率,增强创造性,确保主导性公司对创新成果保持适宜的占有水平,并提高对中间产品的经验与知识的占有或者利用水平。激励相对于配置工作,更多涉及意义构建、认知的协调与统一等“软”问题,其目的是确保参与方“正确、高效地创新”。配置是分布式创新的起点,只有起点正确,结果才有可能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激励过程是过程管理,是激励、控制、引导和协调过程。激励与配置过程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创新任务的实现。二者之间存在互动与反馈:配置可以为激励提供指导和起点,激励过程也可反馈到配置过程,配置过程可据此进行相应地调整。

分布式创新同一般性创新一样,也是新技术研发及研发成果的顺利商业化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技术意义构建。保证认知上的一致是确保分布式创新中的重要内容。从风险和收益角度看,达成认知的一致需要付出成本,即认知相关成本[12]。为了防止参与方、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如参与方泄漏核心知识给竞争对手,使得创新价值受损;参与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侵吞对自己有利的成果而不给合作各方做出应有贡献等)以及保护知识成果要付出代价,即激励相关成本。激励相关成本在本文中还包括为激励参与方高质量完成研发、创新任务而产生的成本。有效降低这两类成本是分布式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而配置和激励过程都触及和涵盖了这些关键问题。比如把知识创造效率作为选择标准之一,对参与方研发能力考评,筛选出合适的参与方,能保证创新效率;设计创新成果分享机制、保密机制可以保证知识成果的独占性等等。因而把分布式创新归纳为配置和激励过程是恰当的。

4.2 配置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配置过程主要目的是选择正确的研发、创新任务,并使得创新任务与参与机构能力之间能达到一个合适的匹配。因而所有影响研发任务本身的因素,以及影响参与机构能力与研发、创新任务之间匹配性的因素都是影响配置的因素。这里主要选择一些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些学者关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跨国公司子公司竞争优势的研究、以及创新网络的研究等已经触及到分布式创新的配置过程,对分布式创新配置过程工作有很大启发。比如Fisch的分散研发的最优分布模型[13]、Gupta和Govindarajan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流的分析[14]、Bartlett等人提出的跨国际边界管理策略等[15]。而Gerybadze明确定义了分布式创新的配置过程,但是其配置过程仅仅包含确定知识体系框架、决定能力中心与有效沟通三类工作或者任务[5]。其分类相对不完整,实践性差。而其根据知识显隐性特征、知识规范性与歧义性特征以及知识的模块性特征提出的不同类型的知识特征需要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创新类型,以及知识类型与跨国公司总体战略的匹配性是配置过程要考虑的因素等则富有启发性。本研究结合以往类似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关键要素,把配置过程进一步分为四个子过程,或者四类主要任务,据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配置过程的主要因素。如图6所示。

图6 配置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配置过程的四个子过程:(1)选定创新任务,决定知识框架,任务规划或合理分解;(2)对创新源能力评估,选定合适的创新能力中心;(3)制定基本的分享制度及合适的协调机制;(4)确定创新时间表、基本规则,质量要求等。

正如前文所言,配置是分布式创新的起点和基础,选定创新任务、选定创新参与方是“硬”基础,而确定分享机制,及基本规则则是“软”基础。这样“软硬”结合,配置过程才比较完整。

通过对每一个子过程分析可以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比如:对参与方能力评估与筛选取决于长期的合作历史、相互信任程度,以及项目本身的特殊要求等。确定基本的分享制度及合适的协调机制,也是配置阶段重要的内容,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原则、基本分享制度等。对创新进行规划,确立“里程碑”、基本规则等也是分布式创新起点的重要工作。

4.3 激励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激励过程是管理、激励、控制导向的工作过程,既包含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的正向激励,也包含旨在知识保护的负向激励。其与配置过程一起共同构成了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激励过程因分布式创新类型不同,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侧重点也会不同。有关学者在类似的研究中,展现出对创新激励过程管理的不同研究视角及不同的侧重。比如Gerybadze强调沟通、认知统一的重要性[5];Coombs和Metcalfe强调能力的协调[2];Kuemmerle等人强调全球团队管理等等,突出海外研发站点及关键知识领导人选择的重要性,他指出要"选择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及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把新站点结合到公司现有的研发网络中去;能对技术发展趋势有全方面的了解;以及在努力接近当地大学和科学团体的新思想时候,能够克服官方障碍的负责人"[11]。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类似研究,提出分布式创新激励过程包含四类主要任务或子过程:(1)全球团队的有效管理,知识积极分子的利用;(2)知识共享、条件创造、实质性支持等创新能力的激励;(3)定期的沟通,促进认知一致性的过程管理;(4)目标偏离时的控制过程、知识成果保护机制等。由每个任务可以定位到具体的影响因素,比如影响全球创新团队管理的因素是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所确定的团队的胜任能力等等。如图7所示。

图7 激励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 讨论

从创新模式演化角度来看,分布式创新是一种继技术推动创新、需求拉动创新、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交互作用的创新、集成(一体化)创新后新一代的创新模式[16]。这种新型创新模式体现了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的特征。在分布式创新模式下,创新企业不仅要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实现各功能的平行作业和一体化,而且要同外部供应商和其它合作伙伴进行广泛的创新协作。分布式创新的这些特征必然对参与其中的各类企业和组织机构,特别是主导性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除了要求主导性公司具备资金实力、必要的技术与社会资本积累外,还要求主导性公司具备协调、领导地理分散的创新成员的能力。否则,创新网络无法形成,配置和激励工作也无从谈起。没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也无法获取和利用创新伙伴的"粘性知识"。由于分布式创新模式对主导性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实践中开展分布式创新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从理论意义上说,分布式创新对有关理论具有丰富和补充作用。分布式创新并不是完全通过市场力量来购买其需要的创新服务、创新能力,也不是简单地通过兼并企业来实现创新目的,而是通过跨企业的协作来实现创新。这对推崇通过市场和科层制来安排企业资源配置的传统交易成本理论有补充作用。分布式创新所隐含的"跨公司协调能力"、"合作性"等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企业边界理论、以自足性为导向的公司能力观等。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分布式创新机制的分析为深入研究分布式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所提出的分布式创新"配置"和"激励"核心过程及影响因素等是对Gerybadze所提出的"配置"和"沟通"过程的丰富和完善,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网络治理、网络能力管理等研究领域。

从实践层面看,分布式创新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如何构造新的创新平台,以及如何利用好已经建成的创新平台,参与到全球创新网络中,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配置创新资源、走自主创新之路的一个重要问题。分布式创新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一方面,我国企业要主动参与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过程中,借助其构筑的创新平台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考虑到跨国公司对核心知识和技术的控制,参与分布式创新的企业可能只获得有限的知识,我国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利用当地科技、知识资源和有关能力开展分布式创新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另外,对我国政府而言,如何将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网络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中,提高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本文的研究会对我国政府及企业把握跨国公司全球化新动向,理解跨国公司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借鉴新的创新模式都有积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分析了分布式创新一般意义上的机制以及核心过程,并不能涵盖实践中的所有情形,因而只是一种探讨性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探索分布式创新这一前沿问题需要研究:参与分布式创新过程的不同组织能实现经济协调的机制;组织参与分布式创新的动机与回报;分布式创新活动中不同对象的衡量;分布式创新过程管理等等。

标签:;  ;  ;  

分布式创新的机理与核心过程研究_分布式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