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视角下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物理论文,风格论文,教师论文,PC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风格是什么?很多物理教师认为是多么高大上的东西,更有甚者认为我们理科教师就是老老实实上课,会做题,会讲题,会做实验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学风格就体现在平时的每堂课中,教学风格就反映在平时的每个细节中,教学风格就蕴藏在平时的只言片语中。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PCK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是指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因此,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是离不开PCK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应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它们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非常重要。下面就基于PCK的视角探讨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路径。 一、从站稳课堂到追求好课——积累PCK底蕴,形成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底色 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初入职的青年物理教师首先从课堂基本流程一步一个脚印开始,钻研教材,认真写好详细教案,亲手做好每一个实验,小到板书与画图,积累经验和理论。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模仿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著名专家学者、名家高手模仿,也可以选择身边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模仿。模仿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手势、语调,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习他们具体的教学组织、操作策略等等,不断丰富、提高自己。模仿阶段就是要学习观察、博采众长,积累PCK底蕴,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夯实基础。课堂教学一般遵循这样的模式,许多教师拿着教材,参考着教参,通过常见的教学形式来教学生,那么教材背后隐含的、潜在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PCK,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薄弱的话,肯定影响到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教师就要通读专业知识的书籍,深刻地研究教材,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PCK,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驾轻就熟。物理教师的PCK是物理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物理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因此,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对自己所模仿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要学会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去粗取精,抓住精髓,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大胆尝试与实验,做到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适合自己的加以内化吸收,使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并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教学,迈出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物理教学要做到平实,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用正确的教育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不会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而会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而且,也会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能做到预案在前,成竹在胸,不会一惊一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平实,即平静淡定,心如止水,遇事不急躁,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深的修养,要有基本的PCK底蕴,这也需要历练和岁月的沉淀。上课时语言尽量做到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使课堂气氛和谐,在讨论或参与的过程中,鼓励为主,即便学生是错误的,也尽量回避批评,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答案。例如,在高一“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认识一个落体的运动能否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要学生说出一个铁球和一根羽毛哪一个可以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理由时,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球的表面积小,有的说球的阻力小,有的说球的质量大,事实中这几种理由都是正确,但都有错误存在,于是笔者不轻易否定学生,从上述学生的每一个答案中都找到正确的成分。第1种答案的学生看到了球是圆的,在同样体积的前提下,确实是球的表面积最小;第2种答案中学生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他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同样的条件下,球受到的阻力小于重力;第3种答案中,可能学生要表达的意思是,球的重力大于其自身受到的阻力。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答案中的正确成分又指出学生的错误认识。在追求好课的过程中,积累PCK底蕴,形成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底色。 二、从关注知识到学生主体——丰富PCK内涵,形成物理教师教学风格特色 教学风格是由教师的教学语言、仪态、讲台形象等构成,并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它是教学中科学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师趋向成熟的标志。课堂教学总是基于教材、教师、学生这3大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应地,课堂教学要解决的4大问题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也正是PCK的4大主题。PCK的聚焦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本质追求。PCK的核心内涵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物理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必须围绕PCK的主题丰富其内涵,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教学风格特色。 为什么教?物理包含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物理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物理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文化,影响其人生和事业。今天的物理学习是为了正确解决将来面对的非物理问题,为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奠定基础。所以,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在现在的教学中有些物理知识与考试无关,但却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正如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例如熵增加原理、力矩的平衡条件、相对论等知识,虽然高考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用的。 教什么?从物理教学的价值取向出发,考虑到三维目标要求,从单纯的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不仅满足他们高考所需和将来工作所需,而且会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笔者会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把“神舟”、“嫦娥”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霍金的宇宙世界。在学习核物理时,会以日本的核泄漏事件为例,强调核能的安全,让学生意识到核能的利用是双刃剑。 怎么教?同一个规律,如果只为考试而教,可以直接把结论告知学生,让学生熟记并通过练习会运用,学生考试就能得高分。但笔者认为,从物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有必要让学生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体验人类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形式,同样要在自然、原生态下进行,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笔者的教学方案设计大体是:第1步,让学生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学生自己如何认识落体运动规律。第2步,让学生探究到底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还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影响落体运动的因素有哪些。第3步,通过牛顿管的近似真空中落体实验证实,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即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第4步,把当年伽利略的思考和实验方法介绍给学生:(1)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2)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假说。(3)由于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①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符合x∝从PCK看物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_物理论文
从PCK看物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